转基因农业的亚洲面孔
◎袁越(发自菲律宾)
转基因是一种技术。评价一种技术的好坏,第一要看它服务于谁,第二要看它是否划算。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必须根植于科学分析,但同时也必须跳出科学的框框,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予以考量。
任何成功的技术,都必须让使用者受益。转基因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在农业方面就出现了偏差。目前已经被商业化的转基因农作物大都是针对农民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它们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种田的成本,增加了农业的利润。但对于消费者,也就是所有吃粮食的老百姓而言,转基因农作物更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怪物,谁也说不清它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种它。难怪有相当数量的老百姓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们不觉得这种技术是为他们服务的。
反对需要理由。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只能把目光转向少数意见领袖。于是,绿色和平组织和少数专家学者站出来充当了老百姓的意见领袖,对转基因农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效率都提出了质疑,声称转基因技术是大公司赚钱的工具,其潜在危害尚未可知。
第一种质疑本来是站不住脚的,现在还有哪一种新技术是免费的呢?但是当反对者将此事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后,这种质疑就立刻变得掷地有声了。
第二种质疑看似合理,谁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没有潜在的危险?但是仔细分析,这种质疑同样站不住脚。谁能证明任何东西永远无害呢?当一件事情的时间尺度被放大到“永远”之后,就只能用概率来描述它。科学家早就证明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和其他新型农作物等同,其对环境的益处很可能大于坏处,但这样的描述显然太过抽象,没能打动消费者的心。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消费者就是上帝。没有消费者的支持,转基因农业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问题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一叶障目,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正向他们逼近。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绝大多数国际农业研究机构都在发布警告:世界粮食危机是真实存在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问题在于,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好准备,等到危机真的来临时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就是我们必须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理由。■
为什么菲律宾种转基因作物?
菲律宾是亚洲唯一批准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国家,本刊记者对菲律宾进行了实地采访,试图找出原因。
◎袁越(发自菲律宾)
罗萨莉的说法
3月的菲律宾,天气已是酷热难当。在这个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一年不分春夏秋冬,而是只有两个季节——从5月到10月为雨季,其余皆为旱季。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菲律宾去年遭受了创纪录的飓风灾害,损失惨重。今年却又遇到了罕见的旱灾,很多地方已有半年没怎么下过雨了。
本刊记者从位于吕宋岛南部的首都马尼拉出发,乘坐长途汽车一路向北,沿途横跨数条干枯的河流,原本宽达几百米的河床都只剩下了一条几米宽的小溪。此时正值春玉米即将收获的时候,枯黄的叶片在热风中互相摩擦,发出了刺耳的声音。
5个小时后,长途车驶进了班诗兰(Pangasinan)省。这是位于吕宋岛中西部的一块平原,也是菲律宾最重要的粮仓之一。罗萨莉·埃利亚苏斯(Rosalie Ellasus)开着一辆崭新的进口SUV将本刊记者接到了她位于马纳瓦格(Manaoag)市的家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院子中间的晒谷场上铺满了刚刚收获的金黄色玉米粒,院子周围是一排羊圈,几只山羊在悠闲地吃草,院子后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种满了一人多高的玉米,再过几天就可以收获了。仔细看,这片玉米叶片碧绿,叶形完整,密密麻麻的叶片遮住了阳光,地上看不到多少杂草。
“今年的庄稼全靠抽地下水灌溉,花了不少油钱。”罗萨莉说,“因为旱灾,今年玉米收成不好,每公顷只有8.2吨,比去年少1吨。按照目前的价格计算,这就相当于少挣了3万比索。我们这里缺水,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只够自己吃。但是气温足够高,剩下的时间里能种两季玉米。玉米是我们的经济作物,挣钱全靠它了。”
罗萨莉不但说话的口气像个商人,就连衣着打扮也不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我本来不是农民,也曾经瞧不起农民,但现在我经常涂着口红,穿着高跟鞋去参加各种聚会,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看,农民可以是一个令人骄傲的职业。”
罗萨莉就出生在马纳瓦格市,她的父亲是个司机,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一家人从来没有种过地。20岁时罗萨莉嫁给了一名住菲美军士兵,并于1980年跟随丈夫移民美国,在一家医院找到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1995年丈夫因病去世,3年后她带着3个孩子回到菲律宾,花了70万比索买下1.3公顷土地(1公顷等于15亩),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70万比索大约相当于11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位单身母亲而言不是一笔小钱,罗萨莉决定好好经营,下半辈子争取靠它过上安逸的日子。可是一年后她就尝到了当农民的滋味,真的是一点也不好受。
“我一开始种的是杂交玉米,结果田里冒出很多玉米螟,把玉米棒子和叶片都啃得坑坑洼洼的。我赶紧撒农药,撒完也不放心,每天都要去查看一遍,饭都吃不好。到最后每公顷只收获了4.5吨玉米粒,又因为被玉米螟啃食后卖相不好,粮站不收,最后只卖出了3.5吨,勉强保本。”
“种玉米很费钱,光是化肥每公顷就要9000比索,如果施用有机肥的话就要1.5万比索。再加上种子的费用、农药的费用、农机(柴油)的费用和人工的费用,每公顷玉米的各种成本加起来至少10万比索。”
2000年10月,菲律宾政府派来一支工作队,向县里的农民宣传转基因玉米。罗萨莉去听了科学家们举办的讲座,对这种不需要喷药的玉米很感兴趣,便主动申请把自家的田当做试验田,试种转基因玉米。
“当时去听讲座的大都是老农民,他们生性固执,对传统的种田方式有一种天生的骄傲感,看不起台上的那帮年轻的技术员。但我不一样,我本来就不是农民,从头开始学习怎样种庄稼。另外,多年的外国生活也让我眼界大开,敢于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只有我一个人签了约。”
2002年,罗萨莉在自己的田里种了3种不同的玉米,一种是孟山都公司的转Bt基因玉米——MON 810(商品名DK818 YD),一种是先正达(Syngenta)公司的类似产品,一种是普通杂交玉米,结果孟山都的玉米收获了7.367吨,先正达收获了7.240吨,杂交玉米因为虫害的原因,仍然是只收获了3.5吨。
“当时转基因玉米还未获批准,很多人告诉我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NGO)正在准备大规模抗议,甚至还要武力毁田。我说我不怕,我相信科学家的话,这种玉米没毒。再说美国已经种了很多年,如果有毒早就被禁了。另外,我亲眼看到了转基因玉米的好处,既能省劳力又能省钱,凭什么不让我种?于是我私自买来种子,继续种植转基因玉米。”
2002年底,菲律宾政府正式批准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当地农民看到了罗萨莉的榜样,纷纷改种转基因玉米,以至于种子公司都供应不上了,转基因迅速变成了卖方市场。目前除了孟山都和先正达这两个行业巨无霸外,还有先锋(Pioneer)和拜尔(Bayer)这两家跨国公司,以及玉米世界(Corn World)和生物种子(Bioseed)这两家菲律宾本土公司加入了竞争,菲律宾农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竞争的直接结果就是逼着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新产品。果然,2005年孟山都又推出一个新产品NK 603(商品名Roundup Ready),把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玉米。两年之后,孟山都再接再厉,把MON 810和NK 603进行杂交,成功地培育出带有这两种特性的新型杂交玉米。罗萨莉很快改种这一新品种,每公顷只需要花700比索除草剂的钱,就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不但节省了人工除草的费用,而且还免除了耕地需要的柴油费用(耕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除草),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虽然这种新种子比较贵,每公顷需要花7000比索买种子,但平均每公顷能收9吨玉米,刨去成本和租地的开销后每公顷净赚7万比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