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地“急行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30日17:36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前特派太子港记者/邢广利

  2010年1月13日清晨6时多,接到新华社快讯:海地发生地震。感觉这些天全世界各地地震挺多,没有太在意。上午10时多,再次接到快讯:地震导致海地总统府坍塌,可能有重大人员伤亡。

  我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参加对这场地震的报道,便从自己存放装备的铁皮柜里翻出世界地图,找海地的位置。翻了好久,仔细找,才找到海地。印象里,海地挨着多米尼加,离古巴不远。用黑色签字笔在海地的位置上画一个圈,放下地图,去食堂吃饭……

  果然,中午时分我接到了赴海地采访的通知。作为应急报道组成员,我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行李箱,内存出差常用物品,包括换洗衣服、药品和充电器。日常发稿器材背在身上,再去借一台海事卫星电话,下楼……

  出发

  专机载着中国国际救援队飞行20个小时,从北京到加拿大温哥华,再从温哥华到海地首都太子港。

  专机上有三名特殊“乘客”,分别是搜救犬“希望”、“nono”和“赛虎”。这三个小家伙十分招人喜欢。空姐挨个跑过来与它们玩,合影留念。“希望”个头很大,喜欢咬东西,把矿泉水瓶子咬得稀巴烂。

  在温哥华停留时,因为没有加拿大签证,救援队成员不得下飞机。经过机组人员争取,加拿大移民局工作人员同意三条搜救犬由三位主人带着下飞机,去机场溜一圈,“上厕所”。

  我们一行在专机上3次开会,主要介绍海地的情况,分配抵达目的地后的任务。据外交部的人介绍,海地治安环境差,个人持枪普遍,不少当地人不喜欢成为拍照对象。所以,作为摄影记者,工作环境会相当恶劣。下飞机后,我们将兵分两路,一路去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营地安营扎寨,另外一路直接去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报道搜救工作。

  抵达

  飞机降落时,我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想看看地面是什么情况。但抵达时正是凌晨,外面一片漆黑。只有飞机降得更低时,才看到倒塌的楼房,还有依稀的灯光,还以为太子港供电已经恢复。实际上,几天后才发现,供电全靠自备发电机。

  下了飞机,跟随一支队伍,直接赶赴联海团总部大楼。一路上,看到众多灾民露宿在马路中间的绿色隔离带上,行进的车队似乎对他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很多人无心睡眠,呆呆地坐在马路中间,望着车队开过。虽然是深夜,应该是熟睡的时候,却还有不少人走在路上,手里拎着塑料袋,那里面可能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随行的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借着车灯指点马路边:这里有一具尸体,那里有一具尸体……

  抵达联海团总部,我发现一栋10层大楼已经垮塌成不足2层楼高。

  难忘

  那些天最难忘的画面,是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女队员王润泽哭得伤心,却强忍着不出声,泪水顺着下巴和鼻尖滴落到海地的土地上。

  那些天最感动的事情,是外出采访灾民领取食物,偶遇多米尼加救援队的药品帐篷。帐篷外,摆满饮用水和红色、黄色的饮料。看到记者满头大汗,负责打扫卫生的海地人用蹩脚英语慢慢地说:“要是渴了,你可以喝一瓶水。”当时我的确很渴,但还是咽着口水回绝了他的好意。我想,这位清洁工即使自己渴了,也不会轻易喝一瓶水。虽然这些水摆在室外,没有警察和部队护卫,但灾民就在100米外发放点排队,等候领取食物,没有人过来抢这些东西。

  这些天不少媒体报道太子港发生骚乱、抢劫。我的确看到了骚乱,却觉得那在情理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海地人显现的另一面。太子港道路狭窄,当地人所开车辆大都破旧,随着众多救援队伍到来,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堵车情况。不过,很少有人因为堵车而超车,因为堵车而逆行或者强行并线。行人过马路时候,只要抬一抬手,路过车辆就会停下,让行人先过。

  来源:2010年5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