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这不是好莱坞大片,是真的!”
《环球》杂志驻纽约记者/顾震球
2001年9月11日,天气晴朗。这天早上八点半左右,我和同事驱车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准备采访预计在当天上午举行的第56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式。半路上,我们发现情况有些异常,街头的警察突然增多了,部分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也被封锁。我们马上打开车上的收音机,得知一架飞机撞进世界贸易中心的一座摩天大楼。我们当即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
当车开近连接纽约曼哈顿和皇后区的皇后区大桥时,警察已经封锁了大桥的各个入口,只有警车、救护车和消防车能够通行。在第一道警戒线前,我们停下挂着“纽约新闻界(NYP)”牌子的车,举着纽约市警察局、消防局联合颁发的红色记者证和联合国新闻部颁发的绿色记者证,请求警察放行。就这样,我们靠着这些证件和差点磨破了的嘴皮连续闯过了三道警戒线,上了大桥。此时,40多个街区之外的世贸中心涌起的冲天烟柱和漫天灰尘已清晰可见,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警报声响成一片。成千上万人慌乱地跑过大桥,逃出曼哈顿。一个黑人青年对着人群大喊,“伙计,这不是好莱坞大片,是真的!”收音机里,一位在世贸中心现场做直播报道的当地电台记者说,“这简直就是另一个珍珠港!”
进入曼哈顿中心区,交通已经一片混乱。司机完全不顾交通信号灯,甚至在交叉路口暂时停车。平时,这些可能导致堵车的行为都会被处以巨额罚金。
我们赶到联合国总部大楼入口处,发现联合国总部正向大楼外疏散人群。当时通讯尚未中断,我用手机与联合国发言人办公室进行联系。联合国发言人弗雷德·埃克哈德说,当天的所有会议都已经取消,联大开幕式暂定推迟到第二天下午3点钟。随后,我又采访了刚从大楼中疏散出来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并在混乱的秩序中走访了医院和急救中心。当天中午,离世贸中心最近的圣文森特医院和贝尔维医院已经收治了几百名伤员,多数是骨折、烧伤以及因吸入烟雾受伤等。临近纽约的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医院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接收治疗伤员。
此时,手机已经不能正常通话。街头公用电话亭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打电话。一位正排队等候的年轻人对我说:“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
“9·11”恐怖袭击事件是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到大规模袭击,遭袭的纽约、华盛顿等地笼罩在一片恐怖氛围之中,整个美国为之震惊!全世界为之震惊!
纽约等地居民的恐怖情绪就像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横扫全美,从百姓到总统无一例外。
在这种恐怖情绪中,美国的穆斯林被人另眼相看,留着大胡子的中东人经常受到无根据的歧视和骚扰。申请美国入境签证的外国人必须到美国使领馆摁下手印,出入美国机场的旅客要脱下鞋子、解下裤带,接受安全检查,美国认为这是为确保自身和大家安全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这种恐怖情绪中,美国国土安全部应运而生,这个年度预算高达370亿美元的内阁机构的诞生,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最重大的改组措施。
在这种恐怖情绪中,美国用于机场安检的设备投入逐年加码,美国要求欧洲等地区有关国家对赴美航班乘客进行“人体透视扫描”……
反恐成为当时布什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军费预算大幅提高,“反恐战争”、“先发制人”、“邪恶轴心”、“单边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成为当时情况下的新名词。这些新名词所带来的是:许多美国军人在阿富汗丧生,阿富汗平民生灵涂炭,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伊拉克萨达姆等人被送上绞架,关塔那摩成为美国手中的烫手山芋……
“9·11”事件的影响并不止于此。实际上,反恐对于美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对恐怖主义的不同理解,布什政府凭借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试图主导全球反恐斗争,结果美国的负面形象不断增加。因此,国际上有人评价说,人们对小布什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是导致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久后便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主要因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说奥巴马不是“9·11”事件影响的产物。
来源:2010年5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