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帅元 一年一个亿元作品
本刊记者 王大骐 发自深圳
2003年大获成功的《印象·刘三姐》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当中,我们很少听到梅帅元的名字,他作为总制作人被名声响亮的张艺谋铁三角所遮盖,尽管正是他从1999年开始为了自己的一个创想四处找钱筹备演出。
在那之后张的团队继续拓展“印象系列”的演出,梅帅元则自立门户,至今已打造了8个作品,平均下来几乎一年一个。这些作品依旧沿用他所创立的山水实景演出模式,内容上却涵盖了中国数个文化的源头。
这里面有关于中原佛教圣地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也有重演中国红色革命发源史的《印象·井冈山》,其中《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更是复活了消逝已久的帝王仪式,而《天骄·成吉思汗》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重现了上帝之鞭的威武。
这些节目统统由上亿元重金打造(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投入3.5亿元),在景区复杂多变的山林里凭空搭建出一座高科技舞台,随后采用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配以数百乃至上千人的演出队伍,一切无不彰显出“盛世”气韵。
新世纪的10年里,梅帅元彻底完成了从文化人到文化商人的转型(他自己更喜欢被称为儒商),也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10年,他在自己8个作品的创作中面临的更多是协调好当地政府、投资商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这在中国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他说8部作品的创作主导权自始至终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上,就连与张艺谋团队和谭盾的合作也不例外。
梅帅元出生于广西河池南丹大厂矿务局,那是广西著名的贫困山区,空气里总是飘着硫酸的气味,大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弯着身子挖矿、光着膀子喝酒、吐脏话和说荤段子。梅帅元说自己从小就有文学天分,因为他喜欢想象,环境越贫瘠,他的想象力就越丰富。
12岁初中毕业时,自治区文工团来矿里招人,虽然他模仿能力强,能把样板戏演得活灵活现,可是那个时候按挑梨园弟子的条件挑人,老师只看得上长得有灵气和身板结实的,梅帅元那时皮肤黝黑,又矮又瘦,没被看上。
一连几天,他趴在一边偷偷地看其他人的才艺表演,心里愈发觉得没一个人比得上他。一向和善的父亲知道这事后,立马领着梅帅元去找文工团的人说理,文工团的负责人见当爹的相貌堂堂,个子很高,竟然破格录取了他。
梅帅元离开矿区,前往南宁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丝留恋,只有无比的自豪。
3年的戏曲学习结束后,他被分到广西壮剧团。那时他经常钻过一个大洞,在宿舍隔壁的资料室里拼命看书。剧团下乡演出时,他接触到了当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当中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爬行的时候,他总是沉默地靠着座椅,望着窗外壮丽的山谷做梦,脑子里一个又一个奇幻的故事。最后他决定把它们写出来。
短篇小说《替》在《广西文艺》发表那年,梅帅元不满18岁。后来一发不可收,接连在《萌芽》、《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作品。1985年,他与诗人杨克共同提出了“百越境界”的理念,成为一直寂寞的广西文坛第一个被外界关注的声音。
梅帅元与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广西文学青年沙龙,女作家林白、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聂震宁、作家东西、鬼子等都是常客,大家经常聚会,喝酒吃肉,大谈振兴广西文坛的梦想。
梅帅元是广西最早下海的文人。他凭借自己的文学天赋从剧团演员转为编剧,闲暇时间多了起来,于是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不到几年便拥有了别墅和轿车。
1997年他被任命为广西壮剧团团长,上任不久就使常年需要国家补贴的剧团扭亏为盈。可他终究喜欢自由率性的生活,于是辞去官职,一心一意做文化产业。
提起近年广西的壮剧团一个一个散伙的现状,他表现得很冷静,淡淡地说:“以前的剧团数量太多,都靠国家养着,现在的优胜劣汰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以往写剧本时,梅帅元喜欢在桂林漓江边闲散地住一段时间。点点渔火,袅袅炊烟,江畔洗衣的村妇,满树的桂花,成片的梯田,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牛群,都在触手可及处。他亲眼见过渔民的十几只鱼鹰合力捕起一条十几斤的大鱼。他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舞台的场景:天为幕,江为台,演员就是附近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
1999年开始,梅帅元揣着自己两个小时写就的小说体项目可行性报告书四处“找钱”,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真正意识到了一个制作人的不容易。
2003年首演的《印象·刘三姐》直到今天还被梅帅元认为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市场公认的最好的山水实景演出剧,7000万元的成本两年内就已收回,去年的纯利润更是达到5500万元。光是这个节目,就对桂林市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酒店业、餐饮业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当时为演出购买的土地是5万块钱一亩,现在周边的土地,最贵的一块拍到了200万。当地老百姓,甚至仅靠售卖看演出的望远镜和驱蚊水都发了财。
自那以后,实景剧演出已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国有80部同类型歌舞剧在上演,而真正盈利的只是少数精品。这一奇异景观的背后,盲目的旅游开发热是最大推手。每一个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商都在开动脑筋,寻找新的亮点。短短一两个小时的实景剧,可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文化传统,进行密集的符号化展示,令游客印象深刻,改变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旧有旅游模式,游客多待一晚上往往可以大大提升消费力,而一些观光资源并不丰富的景区,则希望通过实景剧打造出一个新的市场需求空间,起死回生。
《印象·刘三姐》成功后,梅帅元总结出一套项目运行模式,他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地以创作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公司本身就参与投资,把实景剧作为项目长期经营。于是后面的几个剧目开始变得驾轻就熟。
梅帅元选址动作很快,基本上第一眼就能判断出一个地方适不适合做大型演出场地,他把这种直觉本领叫做气场感应。
早年他从广西乡下少数民族那里学会了敬仰天地的重要性,因此在做实景剧的时候,他从不允许强加布景于自然环境中,而是要求场景从自然里生长出来。他经常提到演出的一半是人为,另一半靠老天成全。由于演出常在山里,气候多变,为每一场演出带来了不同的观赏效果,这样的演出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在通往张家界天门山的险绝的盘山公路旁,我们可以看到一排排巨大的射灯。夜间,云蒸霞蔚的天门山前山将被它们照亮。这是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1.2亿元巨额投资中的一部分。经过大半年试演之后,这出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已在天门山下的峡谷剧场正式公演。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在全国海选男女主角,加上有可能改编为室内剧,届时总投资将达到5亿元,按艺术音乐总监谭盾的话说:“室内剧的首演一定会放在纽约,我们中国人要足够大胆为自己撑起面子,因为这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华。”
与以往的实景剧类似,《天门狐仙》正如好莱坞的商业巨制,充满了宏大的视觉效果。100位盛装少女,在变幻的光影中,满身银饰无比耀眼;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横越峡谷、跨度60米的高空飞桥上相会;一曲哀怨的歌声中,漫天雪花落向全场。投资逾千万、架设在山中的组灯,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只亮不到5分钟,那是剧情的高潮,天门群峰瞬间被照亮。而在以后的演出中,还将出现巨大投影制造出的天门大开的场景,穷尽视觉效果。
5月15日开幕的深圳文博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主创团队一再强调,这部实景剧对普通人和狐仙爱情故事的演绎,是以“连狐狸也会流泪”这样的情绪点来打动观众的。但据观看过的人描述,每次观众席上响起掌声,都是因为某处山峰打开了一组灯,或者是上百人的演员队伍举着火把从山上逶迤而下。正如电影《阿凡达》,并非故事本身,而是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营造的奇观,震撼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