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灵顿公爵大乐团
在中国找回尊严
本刊记者 王大骐
艾灵顿公爵是谁?他并非英国女王授勋的贵族,可是他在爵士音乐史上的地位却像个国王,尤其是在上个世纪爵士当道的时代。仅仅看看他在50年时间里获得的那些荣耀便可知此人的影响力:13次格莱美大奖、格莱美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法国骑士勋章得主,以及,美国硬币上出现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
老国王已去世多年,目前领导乐团的重任落到了孙子保罗·莫瑟·艾灵顿的身上,可是出生并成长于丹麦的他却从没见过自己的爷爷,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后台他穿着一条大短裤,彩钻在耳上闪耀,皮肤几近“漂白”,说得兴奋了,骄傲地露出胳膊上巨大的彩色丹麦国徽纹身。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丹麦人。他最爱滚石乐队,每天练习摇滚吉他独奏,直到昏睡过去,一边躺着他一半中国血统的新女友,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吉他,他的双胞胎女儿现在已经6 岁,可是她们的母亲却跟一个19岁的爱尔兰小子好上了,这一切仿佛与风流倜傥的老艾灵顿一辈子扎根纽约,歌唱这座城市以及自己族群的形象,相距甚远。
乐团的三朝元老小巴里·李·豪尔曾经忍不住缅怀逝去的美好时光,他总说:“哦,老兄。当年艾灵顿公爵演出之后,总有漂亮女人等着见他,都是些又有钱又漂亮的女人。”
艾灵顿乐团的广州演出已是第二年,偌大音乐厅里只坐了400来人,可是台上16人的乐队却使出了浑身解数。几乎所有乐队成员都受过良好的科班教育,精通四五种乐器,虽然目前多了几张白人面孔,可是最后能以技艺高超的即兴演奏撩拨观众情绪的,都是黑人。在他们的撩拨下,拘谨的观众竟然全部跟着动了起来,这样的情景令人想起艾灵顿公爵的一首经典歌曲:《给我摇摆,其余免谈》。
大乐团这种形式本身就是爵士乐在上世纪20年代摇摆(Swing)时期的产物,是极具享乐精神的爵士时代的产物,而惟有12人以上的乐团制造的气势才足够让人们摇摆起来。与艾灵顿公爵同期的爵士大师本尼·古德曼说,摇摆是音乐中的自由演讲,是无拘无束的享乐主义。它的发展几乎伴随着触碰禁忌的快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因为禁酒令和种族隔离政策,酒精和种族是最重要的禁忌。
1923年,欧文尼·马登作为一个杰出的私酒贩和黑帮老大,在纽约那家著名的幸幸监狱服刑,他在监狱里遥控指挥,接管了哈莱姆区142街上一间名为迪拉克斯的俱乐部,将其更名为棉花俱乐部。关于俱乐部名字的由来,有人猜测周围原是棉花地,也可能俱乐部只接受白人顾客的经营方针,不过美国人一说到“棉花”,就想起弯腰劳动的黑奴。
讽刺的是,棉花俱乐部成为上世纪30年代纽约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基地之一。通过音乐的形式,黑人文化开始真正融入美国大众文化,而在这之前因为种族隔离,黑人音乐只在非洲裔美国人中传播。但是在棉花俱乐部,聆听黑人爵士乐的是纽约的上东人士。当时棉花俱乐部的“周日名人之夜”上有梅·韦斯特这样的影星,甚至有纽约市长杰米·沃克。几乎所有爵士乐早期著名人物都在这里演出过,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贝西·史密斯、卡布·卡洛维到埃拉·菲茨杰拉德、比莉·哈乐黛。
正是在棉花俱乐部,艾灵顿公爵组成了艾灵顿公爵大乐团。也是在棉花俱乐部期间,他灌录了近百首歌曲。通过CBS设在棉花俱乐部的直播,他和他的乐团在美国声誉鹊起。1920年代最受欢迎的乐队指挥、有“爵士之王”之称的保罗·怀特曼和他的改编乐师,每晚到棉花俱乐部去听艾灵顿乐团的演出,听了一个星期后,不由惊叹:“这种惊人的音乐,我们连拍子也偷学不来的!”
棉花俱乐部原来只想以充满异国情调的表演招徕怀着猎奇心理的顾客,却在无意中为艾林顿以及他这一代的天才表演家提供了平台。
艾灵顿公爵大乐团子承父业的运作模式在爵士史上极为罕见。1974年,艾灵顿公爵死后,他儿子莫瑟·艾灵顿成为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领队,他作为小号手在父亲的乐团待了很多年,与乐团的人混得很熟,加上又是巡演经理人,经营方面也有经验,这一切更让他的继任顺理成章。莫瑟之后的掌门人,便是老艾灵顿的孙子保罗·莫瑟·艾灵顿。
莫瑟去世时,保罗还没念完高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年他只不过是在舞台边上喝汽水看他们排练的小屁孩,突然有一天就让他挑大梁,所有人都比他资历深,所有人都能对他说,“小子,闭嘴!站一边去!”
保罗的正规音乐教育始于16岁,在随父母正式迁居纽约之后。而他原来的兴趣好像是在电影,从26岁开始,他在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校学电影,毕业作品是《一个名叫艾灵顿的公爵》,一部10分钟的短片。
保罗说自己用了18个月来获得乐队成员的信任,不断地请教前辈,然后尝试提出意见。一开始,他所提的意见在乐队其他人看来,就像是一个小孩告诉大人他们早就知道的事情。他接手乐团后,不断有人走,也有人留下。留下的有小巴里·李·豪尔这样像是托孤大臣的角色,他是乐团的指挥。保罗上电影学校期间,部分工作便由巴里顶着。最近这几年,担子逐渐转到保罗身上。
舞台上的保罗在不知情的观众看来就像是一个跑龙套的,他的指挥对于乐团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更多时候他只是驻足一旁聆听,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报幕员,偶尔他也会根据观众的情绪现场调整曲目,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他的权威。今年他31岁,而从18岁起他就开始“掌管”乐团了。
艾灵顿公爵大乐团在公爵活着的50年里,虽有波折,但总体风光无限,演出场所包括卡耐基音乐厅、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到了孙子辈保罗时代,却沦落成走穴的乐团,有时为某个烤肉主题晚会演奏,或者在美国一些俱乐部驻场。一次美国国内巡演时甚至坐过一辆1972年产的巴士,赶场子花去10个小时,所有人都尽量避免去用车里肮脏的洗手间。对于这一点,保罗坦言美国人对爵士大乐团的演出早已失去了兴趣,甚至连丝毫的尊重都没有。
而在中国,他们住的是五星级豪华酒店,演出场地包括未来几天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世博会,场下观众的配合与欢呼也让他们找回了自己昔日的尊严。至于台下的中国观众,他们总还是对艾灵顿公爵的爵士乐有着某种白日梦般的美好想象,那些演出时穿着半正式无尾晚礼服的乐手,总会让人想到旧时代的优雅,而当《湛蓝色的情绪》响起,观众立刻陷入无数关于纽约的想象当中,那里面有伍迪·艾伦,劳伦斯·布洛克和法兰克·辛纳特拉。
(实习生邬茜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