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盛涉嫌金融欺诈在欧洲引发强烈反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11:42  CCTV《今日观察》

  CCTV《今日观察》2010年6月6日播出:三评高盛“欺诈门” 高盛惹怒欧洲,以下为节目实录:

  高盛涉嫌金融欺诈在欧洲引发的强烈反应,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提出诉讼后不久,欧洲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也纷纷展开了对高盛的调查。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高盛集团究竟在欧洲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引起欧洲各国政府如此强烈的反应?欧洲债务危机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评论员长江商学院教授黄明、著名财经评论员向松祚共同评论。

  高盛“欺诈门”引发欧洲连锁反应,多国纷纷展开调查,英德政府出面指责,高盛为何惹怒欧洲?

  黄明:对于高盛事件  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反应最强烈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反应是最强烈的,当然英国也有所反应。从两个层面来说,首先美国证监会对高盛起诉之后,让欧洲的很多国家以及金融机构,希望对这些具体的亏损案例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再看是不是值得向高盛起诉,以及追诉一部分的亏损,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府会配合调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大陆的这些国家,多年来被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金融产业诈取了很多利润,而他们更多的是靠制造业等其他产业辛辛苦苦赚钱,金融上根本没怎么赚到钱,但现在由于金融产业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引起这场危机,他们跟着一块买单了,最近希腊导致的欧元区危机也是他们买单过程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免不了为了转移国内政治上的一些埋怨而愤怒,找替罪羊,这样美国以及以高盛为代表的华尔街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替罪羊。

  向松祚:欧洲指责的依据核心集中在“欺诈”和“做假证”上

  (《今日观察》评论员)

  欧洲指责的依据核心集中在两个词:一个是“欺诈”;一个是“做假证”。欧洲要调查高盛,第一是因为次贷危机虽然是在美国市场上造假,但是是欧洲的这些银行蒙受损失。比如英国的一家银行损失了8.5亿美元,德国的一家银行损失了1.5亿美元,其实还有很多欧洲金融机构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现在高盛事件出来以后,他们可能提起诉讼,因为确实是有这么多金融机构在高盛出售的产品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是铁的证据。

  第二,美国众议院、美国参议院对高盛进行听政的时候,也集中了一些证据,证明当时高盛的这个产品是不行的,蓄意误导了投资者,希腊债务的造假也存在,因为它确实刻意的隐瞒了当时债务的水平,所以使得希腊当时比较顺利地加入了欧元区。债务危机出来以后,发现高盛帮忙造假了,至少有共谋的嫌疑,所以欧洲指责的依据是非常充分的,但是这个依据最终能不能给高盛定罪,能不能因此定高盛违法违规,就要看法律的判决了。

  沈中华:高盛的研究报告将会遭到质疑  高盛股价也会受到严重打击

  (台湾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 台湾金融管理学会理事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高盛做了很多研究报告,都指出欧洲这些国家,尤其是PIIGS(欧洲五国)并不会出事,但在另外一方面,又仿佛预先预言它会出事,所以这些国家现在知道这个现象以后,非常的不高兴,大家都会起诉,不管这个起诉成不成立,大家就会对高盛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将来高盛写的报告,到底还能不能相信,比如高盛以前写的金砖四国的报告,后来的原油价格会上涨的报告,高盛还成立了很多研究单位,那么这些报告到底能不能相信,这对高盛的股价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黄明:在整场欧洲债务危机当中  高盛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在整场欧洲债务危机当中,高盛扮演了一个虽然没有违法,但是稍微有些不光彩的角色,但这个角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比如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问题上,高盛从2000、2001年开始逐渐给希腊做了好多衍生产品的单子,其结果就是帮助希腊政府隐藏一部分的欠债,把这些欠债的通过衍生产品放在资产负债表之外,这样能够帮助希腊绕过欧元区对他们的一些约束,在这个方面,高盛做了一些完全合法的不光彩的事,而且希腊政府也知道高盛做的是什么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主要责任是在希腊政府和欧元区,虽然这个事高盛做的,但把责任全推在高盛身上,恐怕也有失公允。

  欧洲政府在经历过希腊危机这一系列的事之后,对美国一些金融机构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特别喜欢。首先,美国评级公司把欧洲的主权不断的评级下架。另外,以美国为总代表的对冲基金以及投行的自营业务不断的落井下石,去打这些主权债,导致这些主权债的国家的赔偿能力承受不了。在这个过程中,至今还没有证据说明高盛扮演了很主要的角色,但是高盛作为华尔街最优秀的投行,免不了会承担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责任和责难,所以欧洲人的愤怒主要是冲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华尔街去的,这是一个情绪的指向。

  向松祚:高盛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的核心目的是赚钱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光彩还是不光彩因人而异,高盛作为一个全球有名的投行,赚钱第一,唯利是图。我用八个字概括高盛所起的作用,就是“推波助澜,落井下石”。

  什么叫推波助澜?我把高盛玩的花招称为高盛的魔术,从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高盛先通过一些有造假嫌疑、甚至有违规嫌疑的手段把资产制造出来,然后卖给大家,希腊的债务就是如此。然后,因为高盛知道内幕消息,他就会在很久之前开始决定抛空这个产品,希腊债权一旦出问题,高盛通过抛空就可以赚钱,而且高盛抛空的手段是海陆空全方位的抛空,抛空债权,抛空欧洲区的股票,抛空欧元的汇率。所以高盛推波助澜、落井下石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美国金融改革趋紧,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利益博弈如何引进,高盛“欺诈门”引发怎样的金融风暴?

  丁纯:高盛对整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起了非常负面的作用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高盛是以希腊为首的整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主要推手,之所以在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希腊债务危机会冒出来,实际上是因为高盛作为一个知情者在市场上不断地赌,希腊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使得CDS(信用违约掉期)的价格不断上升。所以,实际上高盛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的是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高盛是在整个所谓金融创新的合法框架底下,做了好多有利于自己的唯利是图的事情,所以就这一点来讲,高盛实际上对整个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起了一个非常负面的作用。

  黄明: 让市场放任自流  不一定是好事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欺诈门”事件给经营监管系统提供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要认识到放任市场自流,不一定是好事。以美国为代表的学术界,几十年来不断倡导理性市场理论,就是说政府不要管,放手让市场去做,市场自然而然会做好事,那么这一点是不成立的。接下来欧洲政府一定要跟美国政府携手处理这些问题,最近德国单方面把金融市场加严,这样只会逼着金融市场不断的流向美国,而美国就更加的主宰全球的金融市场。因此必须多方合作,一起制定好的监管方案。好的监管方案很简单,对投行的业务一分为二,对社会有益的,融资、上市等等业务,包括兼并收购业务,甚至包括最简单的一些衍生产品的业务,一定不要去过渡监管,让它好好的发展,但是对容易引起欺诈的某一些复杂的衍生产品,尤其场外的一些复杂衍生品的业务,应该加强监管。

  向松祚:虽然高盛在欧洲债权危机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但根源还是在于这些国家本身不过硬

  (《今日观察》评论员)

  高盛事件对全球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大事件,这不仅仅是美国和欧洲的事情,凡是高盛所在的这些有业务的国家,监管部门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去检讨和调查这个事情。因为高盛是一个全球性的投行,它的业务遍布全世界,对于欧洲来讲,无非是这次的债务危机,高盛在里面起到的是纵火者的作用。未来会怎么发展,首先欧洲会反思现有的监管体系;其次欧洲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己本身要硬,即使有高盛推波助澜,落井下石也没用。

  事实上,尽管我们指责这些投行和评级机构,说他们在里面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但是其实根源还是在于这些国家本身,比如希腊的债务情况确实很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的债务比例也都很高,甚至德国的债务比例也比较高,这些国家需要从根本上去反思,赤字和开支都得降下来,还有一个就是欧元怎么变得更加强大?比如如果欧洲债市统一以后,债市流动性非常好,整个的信用评级上去了之后,不管是高盛银行还是其他的投行,就不可能再单独的抛空希腊的债权,结果使得危机的效应扩展到其他国家。

  曹辉宁:投资银行最大的资产就是信誉  高盛会丧失很多政府的客户

  (长江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法律上来讲,最后可能是高盛不承认错误,但是它可能会给一些赔偿,和解一下,这方面影响不是那么大,更大的影响就是高盛以后再和政府做咨询,包括销售这些产品的时候,估计它的市场就会萎缩了,也就是说它会丧失很多政府的客户,这方面对它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投资银行最大的资产就是它的信誉,对付像高盛这样大投行需要两部分,一方面是需要一些新的投行出来跟它们竞争,竞争了以后就会把价格弄到比较公允的地步;另外一方面,各国政府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的储备,这样它再跟大投行做交易时,不至于处于一种极大的信息不对称的地步。

  向松祚:华尔街是不相信道德的  不能用道德理性来要求和规范企业行为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记住一句话,华尔街是不相信道德的。比如索罗斯在中国演讲,就公开说在法律允许下,我就是一个坏孩子,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所以不能用道德理性来要求和规范,这不是道德的问题。企业要赚钱和扩大市场,在法律允许下做这些事情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们要检讨我们的法律框架,我们的监管架构是不是合适,我这才是根本性的大问题。

  在检讨法律框架系统时,要有一个微妙的平衡。不管是华尔街,还是伦敦,他们经过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强大了,在全世界的势力变得更加大了,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每一次他们通过检讨,会使得他的金融体系再上一个台阶,而不是说我这次出了问题,以后就不做金融创新了,这个微妙的平衡怎么把握是摆在每一个国家监管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既不能把企业的金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力扼杀掉,同时又不能让单个企业的行为最终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黄明: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投行是商人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监管层应该关注投行的利益冲突,不要让他们的利益冲突侵害客户的利益,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投行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前都是家族在做,不愿意砸了自己家族的名声,最近20年来,投行已经变成短期股东和短期职业经理人把控的机构,他们不是那么认真的考虑企业的长期信誉,因此闯出了这么多祸。第三,从投资者以及跟投行打交道的客户的角度,以及整个社会媒体官员等等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投行是商人,只要在法律的宽松的范围内,它的利益和领域冲突的时候,它会尊重自己的利益。社会应该把投行始终想成商人,不要把他们想成独立的专家或者顾问,这样能够避免很多事情的发生。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