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一超六强”新趋向
文/陈向阳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主要大国(含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关系组合,其对国际关系具有决定性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出现了冷战结束后最深刻与最快速的演变,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权与美国的霸权受到削弱,发展中新兴大国的影响力与主动权日益增强,多极化进入加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这一轮金融危机加剧了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2008年9月中旬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随即蔓延至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全球,西方大国经济首先遭受重创,至今仍未摆脱危机。多方信息显示,美国家庭财富大幅缩水,政府财政赤字猛增致使债台高筑,加之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场战争”久拖不决,“反恐”旷日持久,奥巴马“变革新政”与“巧实力”外交难以彻底扭转美国战略困境。欧盟逐步沦为金融危机“第二波”的“重灾区”,日本公共债务惊人、国际地位下滑。
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深陷金融危机形成鲜明对照,新兴大国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均能较快走出危机,经济复苏势头总体上比较强劲。
持续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格局“量变”加速。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由于对外扩张过度与对内透支消费、放松经济监管,致使金融危机爆发、内外交困、软硬实力均遭重创,其“一超”优势地位明显下滑。
“多强”则有显著分化:欧盟因为扩容过快而“消化不良”,经济增长缓慢,政策取向更加“内向”;日本经济继续停滞不前,外交方向陷入“迷惘”;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大国”呈现群体性平稳崛起。中国坚持科学与和平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更加举足轻重;印度外交左右逢源,经济增长总体向好,加快推进政治与军事大国战略;俄罗斯充分发挥军事、能源、地缘与外交谋略优势,充分利用西方大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不断增强对外战略主动性与进取性,力图重振“雄风”;巴西在金融危机之中“脱颖而出”,经济潜力巨大,借助斡旋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与地区热点扩大外交话语权。
由此可见,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美国“一超”在“9·11”之后图谋“单极霸权”未能得逞,但仍然维持住“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与“多强”之间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有了明显改观,“多强”整体实力上升、影响力扩大,世界战略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多强”自身的变化尤其突出,不仅成员增加,主要包括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巴西等六强,而且彼此排序在变,日本后退、新兴大国在前进。
简言之,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虽然尚未发生“质变”,但却有了重要的“量变”,当今格局可称之为“一超(美国)六强(欧盟、中、俄、日、印、巴)”格局,其中,“金砖四国”等新兴大国群雄并起,联手推进国际格局多极化进程。
更进一步地看,国际战略格局在金融危机之后加快演变,不仅体现在多极化进程明显加速,而且还表现为大国力量对比的“多层化”。经过冷战结束后近20年的发展,以GDP为基础,兼顾软硬实力,结合各自历史地位、当前与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将当今“一超六强”的国际战略格局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
美国作为“一超”仍处于总体遥遥领先的第一层次;“六强”中的欧盟、中国、俄罗斯可谓“前三强”,处于第二层次,“前三强”各有千秋,欧盟整体经济规模巨大与软实力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俄罗斯资源丰富、核武库庞大与外交手腕“不简单”;“六强”中的日本、印度、巴西可谓“后三强”,处于第三层次,“后三强”各有所长,日本主要是经济科技实力强,印度在于人口庞大、文化悠久、经济增长迅速、地缘战略价值重要,巴西在于资源充沛、发展前景较好。而“后三强”都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政治影响力偏弱。因此,又可将当今“一超六强”格局“数字化”为“1-3-3”格局,其发展态势是多极化加快,其远景则是多极格局。
对于这一轮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来自中国决策层的判断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面对金融危机引发国际格局深刻变迁,作为“一超”的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多极化不可阻挡,遂加紧调整对外战略,力图顺势借势、趋利避害,一方面承认自身实力的局限与重点利用借助新兴大国,一方面扬长避短运用自身实力和对新兴大国“分而制之”,以求“无限期”把持“一超”地位,奥巴马政府新近出炉的《国家安全战略》可资佐证。□(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