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卜赛人:流浪者再遭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2日15:02  深圳特区报

  

吉卜赛人:流浪者再遭逐
罗马尼亚的吉卜赛人在锡比乌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1971年4月8日,为期3天的世界吉卜赛人大会在英国伦敦闭幕。会议确立了国际吉卜赛人联盟纲领、选定盟旗、盟歌,并规定每年的4月8日为全世界吉卜赛人节。
吉卜赛人:流浪者再遭逐
即将于9月13日出版的英国《新政客》的杂志专题:法国正在向右转。
吉卜赛人:流浪者再遭逐
2010年8月19日,被法国遣返的罗马尼亚吉卜赛人抵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马飞/文

  驾着大篷车,玩着纸牌占卜术,唱着歌,跳着舞,吉卜赛人在这个世界上已流浪了许多年。在当今这个后现代社会,吉卜赛人的波希米亚风情俨然已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情调,然而,作为波希米亚风情的原创者,吉卜赛人一路走来,除了激情与浪漫,也留下了无尽的血泪辛酸。时至今日,他们仍未摆脱被驱逐的命运。

  ■ 新闻背景

  被驱逐的命运

  吉卜赛人的历史是一部流浪史。

  1499年,西班牙国王限令吉卜赛人在两个月内离开西班牙;1554年,英国女王玛丽娅给吉卜赛人定了个“从事邪恶可憎活动”的罪名,勒令他们在40天内离境;德国法兰克福也曾制定过反吉卜赛人的法令。这股“反吉卜赛人”风愈演愈烈,结果17、18世纪,更多的国家开始仿效,将吉卜赛人拒之门外。

  吉卜赛人不得不从19世纪初期开始向美洲迁移。二战期间,有50多万吉卜赛人被德国纳粹所屠杀。不过,希特勒终究还是没能达到种族灭绝的目的,一方面吉卜赛人早婚和多育,纳粹的屠刀根本无法赶尽杀绝;另外,当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向这个多灾多难的少数族裔敞开国门,大量吉卜赛人才得以幸免。

  吉卜赛人为何总是要流浪?当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某种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扯到宿命论上去:吉卜赛人注定要漂泊,因为他们不信仰宗教。一种说法是,圣母玛利亚带着幼小的耶稣逃往埃及,却被吉卜赛人拒之门外;说法之二是,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铁钉,就是吉卜赛人造的。有了这些“原罪”,吉卜赛人注定要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其实,吉卜赛人尽管四处奔波,内心却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当地文化,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和相处。另外,由于他们四处迁徙,也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长期接受教育,因此根本就没有机会找到稳定的好工作。这显然与各国主流社会的标准相去甚远,因此,吉卜赛民族从一开始就备受歧视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

  从20世纪60年代起,吉卜赛人组织相继出现,其中成立于1965年的罗姆人国际委员会影响较大,另外芬兰的罗姆人文化中心也是吉卜赛人表达愤怒的地方。吉卜赛人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斗争,迫使所在国政府承认其政治经济权利,生活状况逐渐有所改善。

  时至今日,一部分吉卜赛人已经学会了过定居生活,并开始与外族通婚,但他们的生活状况仍然令人担忧。面对越来越强大的现代主流社会,吉卜赛人似乎很难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

  “逐客令”引来一片骂声

  最近这段时间,法国开始遣返数百名吉卜赛人(罗姆人),虽然世界舆论都有广泛关注,欧洲各国抗议声不绝于耳,但法国大规模遣返吉卜赛人的行动还没有停止。

  事情源自今年7月中旬法国发生的两起恶性暴力事件:一起发生在格勒诺布尔市。两名外族裔持枪劫匪抢劫赌场后被警方击毙,由此引发大规模骚乱,50多辆汽车和多家商铺被烧。另一起发生在圣艾尼昂市,一名涉嫌盗窃和无照驾驶的吉卜赛小伙子因拒捕被宪兵击毙。数十名手持武器的骚乱者随后包围了宪兵队,焚毁汽车和法国国旗。

  这两件事让法国总统萨科齐大为光火。7月28日,萨科齐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终决定将在会后3个月内取缔境内半数吉卜赛人的“非法居住地”和“旅居者”。而“旅居者”在法国通常就是指居无定所的吉卜赛人。

  自萨科齐的“逐客令”下达以来,可以说招来骂声一片,国内的、国际的,批评声一浪高过一浪。

  法国外长库什内首先站出来,于8月30日表示,鉴于总统萨科齐做出驱逐数千名吉卜赛人的错误决定,他已经考虑提出辞呈。左翼政党更是众口一词地谴责,将总统遣返吉卜赛人的决定称为“为了选票”而采取针对一个特定族群的歧视与排斥。

  甚至连一贯排外的右翼执政党及支持者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特别是法国国内传统的右翼基督教势力,尽管曾在2007年力助萨科齐登上总统宝座,在这事儿上却与总统出现歧见。一位名叫亚瑟·艾尔韦的神父将其所获国家勋章退还给内政部长,并称萨科齐此举是“对吉卜赛人发动战争”;多年来亚瑟神父一直为改善吉卜赛人处境奔走,“逐客令”让他出离愤怒,声称要“祈祷让萨科齐得心肌梗塞”。

  8月17日英国《泰晤士报》以《萨科齐驱逐罗姆人令人回忆起盖世太保》为题,批评法国“排外”。美国《纽约时报》8月6日则批评法国这个自诩“人权发源地”的国家却未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吉卜赛人的“庇护地”罗马尼亚更是指责法国“虚伪”、“违背法国自己的人权传统”。

  法国官方辩解说,吉卜赛人离开法国“完全自愿”,政府还付给每个成人300欧元、每个儿童100欧元的“遣返费”。

  而联合国8月27日出台的报告曝光了法国人的“虚伪”,这份报告称近期离开法国的吉卜赛人事先并未就此事获得应有的“知情权”,离开法国纯属无奈,绝对不是什么“完全自愿”。

  其实,在法国的这次行动之前,意大利早在2008年7月就启动了针对吉卜赛人的身份检查行动。今年9月,继法国大规模驱逐吉卜赛人后,首都罗马市政府也开始计划拆除多达200个未经批准建造的吉卜赛人营地,届时,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数千名吉卜赛人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

  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印度

  吉卜赛人,又称罗姆人,他们用水晶球和扑克牌占卜,他们是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他们没有书面的历史,他们四处流浪并在路边安营扎寨,他们衣衫褴褛,热情奔放,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如果你爱上了他们中的一个姑娘,要么就跟他们一起流浪,要么就天各一方。

  15世纪,欧洲大陆上突然来了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皮肤黝黑灰暗,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从哪里来的,就自称是埃及人。于是,大家送了他们一个名字——吉卜赛人(“吉卜赛”英文Gypsy应该是“埃及”英文Egypt的变音)。法国人以为他们是从波希米亚来的,就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意大利人称他们为“秦加里人”,在北欧,他们还被称为鞑靼人……不过,吉卜赛人称自己为“多姆”或“罗姆”人。

  神秘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罗姆人自此进入了世俗的视线,成了文学作品中的常客,《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卡门》等名著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法国作家梅里美笔下的《卡门》,让世人管窥罗姆人的热情、奔放,以及那份浪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洒脱。

  其实,吉卜赛人的发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亚、希腊或波斯,而是印度。所谓的吉卜赛人是一种谬称。

  他们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靠住在城镇或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罗姆人一向徘徊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打打临工赚个饭钱。男人卖卖家畜,驯个野兽给众人逗乐,或者做做补锅的营生,偶尔也当个乐师什么的。女人摆个占卜的摊位,卖卖自制的药,或者索性沿街乞讨,抑或做个风情万种的舞娘。充满异域风情的罗姆人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快乐,更带来了实惠。比如在没有兽医的年代,农民养畜都要仰仗他们的专业知识呢。

  现代罗姆人依然四处为家,他们的生活却留下了时代变迁的烙印。迁移的马车由带有大篷的汽车、卡车和拖车代替,卖家畜的营生变为卖旧汽车和拖车。不锈钢炊具的大量生产让他们无锅可补,于是就自学成才成为汽车技工和修理工。罗姆人的生活歌舞相伴,城市的流动马戏团或娱乐场所成了他们谋生和释放天性的理想之地,在那里做驯兽师、算命仙,或者摆个小吃摊什么的,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罗姆人虽然四海为家,并不代表他们不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们对家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那种,典型的吉卜赛人家庭由夫妇、儿女和至少一个已婚儿子及其妻小组成。儿子婚后,必须带着妻子与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学会婆家的规矩。理想的情况是,兄长准备分居时,弟弟已准备结婚,将与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给女方父母聘礼,是吉卜赛人婚俗的主要特点。

  个人行为不等于群体行为

  尽管反对的声浪很大,但法国政府依然立场坚定、态度明确。法国总理府于8月25日发表公告称:法国的人道主义传统是与对法律的尊重相伴随的,这是共和国的合法性之所在;驱逐罗姆人符合法国法律,也符合欧盟法律和国际法,是正义的必要之举。法国内政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反呛记者,“美国可以驱逐墨西哥非法移民,为啥法国就不能驱逐罗马尼亚非法移民。”法国政府8月27日已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对法国的批评,称“我们不会接受联合国对法国的歪曲”,并且指出罗马尼亚政府和保加利亚政府负有帮助本国罗姆人融入社会的责任,不应该将此责任推给法国政府。

  法国政府如此强硬的背后是民意支持,这是在法律之外给予政府以合法性的最大支持来源。根据CSA民调公司的调查(8月24日和25日通过电话调查,样本数为1000,样本具有代表性)显示,48%的受访者赞成驱逐罗姆人,42%反对,10%不置可否。另据Ifop民调机构关于安全问题的调查(调查时间为8月3日至5日,样本数为1003,样本具有代表性)显示,79%的人赞成拆除罗姆人营地,21%的人反对。“观点之路”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拆除罗姆人非法营地问题上,69%的人支持,31%的人反对;在驱逐无证罗姆人的问题上,65%的人赞成,34%的人反对。总而言之,在驱逐罗姆人这件事情上,法国政府的做法似乎很符合法国多数人的愿望和诉求。

  有学者分析,这正是有人故意混淆概念,把个人和群体混为一谈。说吉卜赛人会引起混乱,所以必须要让他们回老家,但混乱并不是整个吉卜赛族群引起的。法国政府应该为吉卜赛人安排暂居地点,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流动,滋生治安问题。

  事实是,相比其他外来族群乃至法国本国人,吉卜赛人对治安造成的问题并不算很大。只不过他们的生活习惯在普通人看来过于神秘,和法国人差异很大,由于陌生,所以误解,法国人眼里的吉卜赛人要“敬而远之”。

  但是要单靠这些就下“逐客令”,理由太“虚弱”,因此目前这支少数族裔有幸成为法国政治派别斗争的分界线。

  法国正在“向右转”

  左翼占据着“道德高地”,手举“人权”大旗,坚决主张或认为自己要捍卫吉卜赛人的权利。他们打出“感情牌”,对外公布全副武装的法国警察驱赶携老带幼的吉卜赛妇女的画面,这招确实有效,至少会很容易触动世人的神经。而支持右翼政府的民众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吉卜赛人没有合法的生活来源,因此只能靠乞讨和小偷小摸谋生。在吉卜赛人扎营的地区,偷盗等轻罪的犯罪率上升明显。

  这显然是左翼眼中很典型的“政治不正确”,是“将吉卜赛人一概而论”。对罪犯进行种族上的统计,也是“政治不正确”的,因为这将为种族主义提供理论根据。显然,在“政治正确主义”的旗号下,吉卜赛人正在成为某种“法律范围之外”的少数裔群。

  按照常理,吉卜赛人有生存在任何地区、以及维持他们任何生活方式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入欧盟之后,作为这两国公民的吉卜赛人有权自由进入法国3个月,无须提供任何说明。但根据法国现行法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在公共场所未经许可就安营扎寨住宿生活。法国内政部统计,目前在法国的1.5万名吉卜赛人,共建立了600多个非法营地。生活在其中的吉卜赛人大多超过了3个月的合法居留时间。

  再有,虽然根据法律驱赶或“自愿离境”,立即就触动“二战”这条敏感的神经,但听之任之,有法不依,显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难民”蜂拥而入,这在右翼、特别是极右翼民众看来,法国就会面临“国将不国”的危险。所以才有一些法国的民意测验和《费加罗报》跳出来做调查,显示79%的法国人支持拆除罗姆人营地。

  考虑到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在即,国际舆论再强烈,也无法影响法国政客的态度,因为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国内政治因素,是2012年的选票。

  即将于9月13日出版的英国《新政客》的杂志专题是“法国正在向右转”。文章指出,法国政府与其坚定盟友意大利明确表示,欧盟在限制移民领域的规则太松散,在移民与本国政治利益相冲突时,成员国没有获得足够权力限制移民流动。法国现在已经成了欧盟内呼吁扩大移民局驱逐权力的“急先锋”,而吉卜赛人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英国一家慈善机构预测,在法国和意大利施压驱逐罗姆人后,大量罗姆人将涌入英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