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析人士称科特迪瓦两位“总统”仍有和解意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2:35  新华网

  新华网阿比让12月7日电(记者李想)科特迪瓦总统选举结果争议引发的政治危机仍未显露出平息的迹象。7日,由宪法委员会宣布获胜的科特迪瓦总统、人民阵线党主席巴博公布其政府名单。而在两天前,他的竞争对手——由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获胜的前总理、共和人士联盟党主席瓦塔拉也公布了其政府的成员名单。

  分析人士认为,科特迪瓦对立双方各有优势与劣势,当地局势眼下尚未完全失控,表明两大阵营仍有和解意愿。但在僵持过程中,情况瞬息万变,这场危机最终能否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目前尚难断言。

  僵局形成

  11月28日,科特迪瓦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平稳进行。科民众在10年之后首次投票决定国家未来的总统和未来的道路。然而投票尚未结束,两名候选人就互相指责对方舞弊。独立选举委员会和宪法委员会则各站一边。

  争吵的结果是,12月4日,巴博和瓦塔拉各自宣誓就任总统。随后,两个阵营的支持者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并燃烧轮胎,以表示对对方阵营候选人的不满。

  次日,瓦塔拉任命原巴博政府的总理索罗为其新政府的总理,随后公布了新政府成员名单。两天后,巴博也公布了其政府名单。至此,“一国两主”的僵局正式形成。

  6日上午,阿比让的阿波波、尤布贡、库马西等多个街区上空都升起焚烧轮胎的黑烟。科特迪瓦警方出动大量警力在重要街区驱散人群、保障秩序,联合国驻科特迪瓦行动特派团军车也在重要街口维护治安,并在主要街道巡逻。

  因为担心局势不稳,许多商店、饭店加强了安保力量并缩短营业时间,或者关门歇业。一些大型超市上周末出现鸡蛋、蔬菜、水果等断货的现象。6日,断货情况有所好转,但超市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各有长短

  一些观察家认为,巴博和瓦塔拉现在处于僵持期,双方各有“弱点”,也都有“王牌”。

  就“弱点”来说,宪法委员会宣布巴博胜出,是因为其以舞弊为由废除了北方7市的选举结果,而这些城市无疑是支持瓦塔拉的,所以巴博“心虚”。瓦塔拉依靠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的计票结果宣布胜利,但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结果的时间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时限,这是瓦塔拉的“软肋”。而瓦塔拉在宣誓就职后,还向宪法委员会递交宣誓书,这表明从法律角度看,他离不开宪法委员会。

  就“王牌”来说,在巴博宣誓就职前,军队将领表示效忠于他,这是巴博的依托。而瓦塔拉则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包括联合国、法国和美国等。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巴博和瓦塔拉都不希望局势恶化,到目前为止也都保持克制,使国际调解、对话协商得以继续,但从全局来看,科特迪瓦的局势仍在日益恶化。所幸的是,目前所有的示威游行都是无组织的小规模活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双方存在和解的意愿。

  南北割据

  纵观近年来非洲发生的多起由选举引发的政治危机,国内矛盾对立严重往往是造成选举结果争议激烈的重要原因,比如2007年底的肯尼亚总统选举。科特迪瓦此次总统宝座之争同样也与其多年来的南北对立局面有着直接关系。

  2002年,科特迪瓦发生未遂政变并爆发内战。反对派武装与政府军形成南北割据局面。2007年3月,科总统巴博与反对派武装领导人索罗签署了《瓦加杜古和平协议》,双方同意重启和平进程并实现国家统一。

  虽然此后索罗加入政府并成为总理,但北方并没有因此“归顺”巴博政府,科特迪瓦在政治经济上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朝”。直到此次总统选举前,北部“新生力量派”(即原反政府武装)解除武装的工作仍迟迟不能完成,这也给该国政局的动荡留下隐患。

  在此次总统选举中,南北对立的因素也是随处可见:先是巴博方面在大选期间指责瓦塔拉曾资助北方叛军;选举结束后,宪法委员会又废除了北方7市的选举结果,宣布巴博获胜;在瓦塔拉宣誓就任总统后,作为原北方叛军领导人的索罗又立即从巴博政府改投瓦塔拉门下。

   走势不明

  分析人士认为,这场危机现在处于僵持期,情况瞬息万变,结果难以预测。

  在北方,“新生力量派”现在虽有所动作,但目前其武装力量尚不能与南方的政府军匹敌。双方短期内不具备开战条件。

  不过,政府军内部却可能存在变数。虽然政府军的高级将领已表示对巴博效忠,但下级军官心里怎么想的尚不得而知。如下级军官出现异动,则1999年军事政变的一幕有可能再度上演。

  分析人士说,在目前形势下,台面上的招数已经很清楚了,现在就看台面下的招数谁更厉害。眼下,双方都在对方阵营内部做“策反”工作,尤其是瓦塔拉阵营以及支持他的国际力量,其“策反”行动会对科特迪瓦今后的政治走向带来很大影响。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科特迪瓦 总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