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明波 毛玉西) 目前,以英美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正在进行中。记者特邀专家对利比亚的局势及前景存在的几大疑问进行了分析。其中一大疑问是卡扎菲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萨达姆。
在中东与北非,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曾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双雄”。
对于卡扎菲的个人命运,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陶文钊表示,他对利比亚国内军事力量情况不太好掌握,军事打击的持续时间还有待观察,但西方对介入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促使卡扎菲政权尽快下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教授吴冰冰认为,既然法美英等国选择了对利比亚动手,他们就没有打算让卡扎菲再干下去。相对而言,军事胜利不是大问题,利比亚未来重建过程才是大麻烦,“美国人有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教训,所以在利比亚问题上比较谨慎。”
担忧“第二个伊拉克”
英美对打击犹豫不决
本报讯 (记者 李明波 毛玉西) 在军事打击开始前,英美虽然多次表态要采取军事行动,但一直犹豫不决。
在美国问题资深研究员陶文钊看来,美国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的心态“最纠结”,因为美国还背负两场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债务”尚未消化。美国国内对利比亚采取措施上就有分歧:希拉里是禁飞区的积极鼓吹者,态度强硬;盖茨则一直呼吁“克制”。奥巴马表态强调的“有限行动”说法,则是两种声音的“折中”。同样,对法国挑头的军事打击行动,德国则持“保留意见”,已经表示不会派出士兵参与行动。
吴冰冰认为,在卡扎菲政权2003年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美利关系已经有所改善。美国担心的倒不是军事手段遭遇抵抗问题,关键还是重建问题,因为美国担心在利比亚也遇到像伊拉克一样的“泥潭”。
西方最为担心的,是打击利比亚后利比亚局势持续混乱等不确定性,担忧利比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在他看来,由于利比亚国内反对派产于“国内”,势力“相对成熟”,卡扎菲下台后可能比较容易控制局面。
英国有分析人士认为,卡梅伦参与军事干预是有风险的,且不说参与战争将给英国带来的财政压力和人员损失,一旦行动失败,卡梅伦将重蹈因参加伊战而遭民众诟病的布莱尔的覆辙。
对于利比亚是不是下一个伊拉克或阿富汗,吴冰冰回顾说,美国当初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希望以当地反对派担当重建的主动力量,但效果非常不好。而利比亚与阿富汗和伊拉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反对派的力量组成。吴冰冰指出:“利比亚反对派是国内民众自发形成,而且都是阿拉伯人,都是本土人士而非流亡人士。”吴冰冰判断说,法英目前打算靠这部分人作为未来重建的主导,它们相信利比亚不会是下一个伊拉克或阿富汗。
人物故事
“沙漠雄狮”卡扎菲
利比亚革命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出生在苏尔特一个游牧部落家庭,1961年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后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他在利比亚陆军服役,1966年赴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卡扎菲曾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有“沙漠雄狮”之称。世人对卡扎菲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或是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这个约有650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反对奢侈豪华
卡扎菲出身游牧民族,主张部族社会的自然公平,他反对奢侈豪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本人生活十分简单,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也不饮其他高级饮料,仅喜欢喝矿泉水和驼奶。
他喜欢住帐篷而不喜欢住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坐高级轿车。他的妻子和儿女一度住在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在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1989年,他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首脑会议,就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革命成功后,他的父亲在首都贫民的窝棚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卡扎菲说,等所有的人都有了适当的住房,他父亲才能有像样的住所。
性格放荡不羁
卡扎菲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行动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这是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了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加之上学时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因而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1988年,他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政治犯。卡扎菲疯狂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卡扎菲善于演说,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时挥舞着双手,显示出勇气和力量。他喜欢用戏剧性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非议和讽刺,甚至说他是“言行无度、不合情理”的怪人。
1988年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 握手时不至于弄脏了自己的手。
卡扎菲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都是明星,占据着西方报纸的不同版面。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精通德语、英语和法语,常年在西方各国间游走,已经作为卡扎菲的公开代言人多年,也是盛传的卡扎菲的接班人。(阿南)
纪念伊战八周年
美举行反战游行
据新华社电 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八周年纪念日。反战抗议人群19日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门前,要求美军撤出伊拉克与阿富汗。
数百人在19日中午聚集于白宫门外,手持标语、呼喊口号,要求美国立刻撤军。
这次反战抗议因为美国忙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而别具意义。当天,无论是总统奥巴马还是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都根本不在华盛顿,他们的所谈所讲也都是利比亚,仿佛这个象征着伊拉克生灵涂炭的纪念日已经被“遗忘”。
新闻分析
新利比亚如何重建?
本报讯 (记者 李明波 毛玉西)针对利比亚的重建问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教授吴冰冰指出,跟伊拉克一样,新利比亚的重建之路同样复杂,充满变数,主要有以下五大难题:
一、利比亚需重建新的政府体制。由于卡扎菲将大权牢牢掌握在本人手中,中央和地方的大部分职能都不健全。
二、利比亚需要重建军队。利比亚精锐军事力量是两个儿子指挥的第32特种旅和外籍兵团。
三、平衡部落间利益是难题。利比亚两个最大的部落如今都是反卡扎菲的重要力量,卡扎菲自己所在的部落依然效忠于他。
四、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难题。利比亚1/3人口的位于东部,2/3位于西部,中间相隔绵延600公里的沙漠。
东部反政府势力在本次骚乱中表现活跃。有分析指出这是因为东部民众对卡扎菲政府积怨颇重。
五、如何避免基地组织北非分支的渗透,具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