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拉登爱看西方电影喜欢李小龙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3日03:06  红网-潇湘晨报

  曾经,他是英俊阔少,迪奥牌的衬衫穿过一次就丢进垃圾桶;曾经,他也过着穷日子,告诉手下必须舍弃空调、冰箱等现代生活方式。

  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头号人物,美国政府头号“敌人”。这位被美军全球追击了10年的恐怖大亨,终于不用再躲了。

  时钟停止在2011年5月2日,他56岁。据新华社电

  出身名门,曾是个安静的孩子

  本·拉丹1955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吉达,父亲穆罕默德·本·拉丹为建筑业大亨,与沙特王室关系密切,育有54名子女。本·拉丹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

  他早年在出生地求学,后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学习经济和工商管理学,同时热衷宗教。

  在周围人的眼中,童年时期的本·拉丹并不起眼。拉丹儿时的玩伴卡里德·巴塔尔菲说,“他是个很安静的孩子,做事特别专注,喜欢看西方电影,也喜欢看有关空手道题材的电影。李小龙是他非常喜欢的演员。”

  巴塔尔菲记得,拉丹的父母都不是保守的穆斯林,他的许多兄弟姐妹也很开放,但拉丹与他们不同。当他对他家人的行为有意见时,他并不直言,而是静默地采取行动,中断或干扰他们的举动,比如他会跟偷看少女的兄弟们搭话,转移他们的注意。不过,他偶尔也会非常激动,当他看到同学穿着不合伊斯兰教规定的短袖衣服时,曾大声地说:“不许穿短袖衣服来学校,不许这样做,不许!”

  1974年,本·拉丹与第一任妻子、叙利亚表亲纳杰瓦·加尼姆结婚。他据信曾共与5名女子结婚,育有至少23个孩子。他曾在建筑、石油、制造等行业打拼,赚取巨资,个人财产估计数十亿美元。

  本·拉丹的父亲穆罕默德1967年在沙特一起飞机失事中身亡,同父异母兄弟萨勒姆接管家庭事务,1988年同样遭遇飞机事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身亡。

  沙特政府1994年2月以涉嫌资助恐怖活动为由,剥夺本·拉丹公民资格;本·拉丹父方家庭与他脱离关系。

  频频策划针对美国的袭击

  成年后的本·拉丹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当过工程师,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但作为年轻的穆斯林理想主义者,他未能感到愉快。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几年后,本·拉丹加入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在美国支持下抵抗前苏联的入侵。

  一开始,他既参与为圣战者兴建军火库、医院和道路的工作,也参与战斗。

  一直在调查研究拉丹的势力网的作家福登说:“后来,他开始领导一批士兵,并且亲身参与了许多军事行动,包括一次围攻贾拉拉巴德的著名战役。这是一次对抗苏联占领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虏获了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自此之后,他到哪儿都带着它。”

  1988年,本·拉丹在阿富汗建立基地组织,专门训练圣战者,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推翻几乎所有的在拉丹看来“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驱逐这些国家内的西方势力。据悉,“基地”组织核心成员约4000至5000人,主要由“阿富汗的阿拉伯人”组成。拉丹通过传真、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手段遥控指挥其在世界各地的支持者。

  1989年苏联从阿撤军,本·拉丹返回沙特,受到欢迎;1990年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触发海湾战争后,他不满沙特政府邀请美国军队驻扎本国而离开。1992年,他流亡苏丹。

  本·拉丹深信,阿拉伯世界是美国所主导“恐怖主义”的受害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1996年上台后,他返回阿富汗,着手“招兵买马”、训练武装人员。美联社报道,他每天天不亮起身,关注世界形势,与“基地”成员一同训练;他饮食简单、喜食蜂蜜、热爱骑马。

  本·拉丹策划并资助多起针对美国目标的袭击。1993年,一名“基地”成员驾驶装载炸弹的汽车袭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致死6人;1995年至1996年,美国驻沙特士兵遭遇多起爆炸;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遭遇爆炸袭击,250多人死亡,美方随后使用导弹同时袭击“基地”位于苏丹和阿富汗的营地;2000年1月,武装人员袭击停泊在也门亚丁的美国“科尔”号军舰,致死17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

  “基地”成员2001年9月11日利用民航客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两座大楼和华盛顿近郊五角大楼,致死3000多人。本·拉丹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头版头条。

  最易被辨认的人,数次传出死讯

  路透社描述,本·拉丹个头高、络腮胡、面容憔悴,是世界上“最容易辨认”的人。

  但这位最容易辨认的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难被找到的人。虽然普遍认为他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但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拉丹身在何处。而在这整整十年,与很多恐怖大亨一样,关于本·拉丹的死讯时有传来,但不久即被否认。

  2002年初,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称拉丹可能已经死于肾病,因为他将一台透析机带进了阿富汗,但显然他不可能在逃亡期间使用。不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后来收到的录像带却明明白白地表明拉丹还很健康。

  2002年9月,“基地”组织的两名重要成员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一再强调拉丹还活着,记者随即从他们话语露出的马脚推测:拉丹很可能已经死了。

  2003年12月,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媒体暗示,布什政府已经抓到拉丹,只是等待恰当的政治时机公布而已,但次日她又一口咬定自己是在开玩笑。

  2004年2月,伊朗国家广播电台爆出消息:“可靠的”消息来源称拉丹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部落控制地区被抓获。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和五角大楼随后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2006年8月,法国媒体刊载了一份转自法国情报机构的秘密报告,称沙特情报官员看起来确信“基地”恐怖头目拉丹当年8月已在巴基斯坦死亡。报纸援引的报告称,沙特官员认为拉丹8月23日在巴基斯坦感染了严重伤寒,导致下肢偏瘫,他可能因此丧生。这一说法后来被美国中情局否认。

  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头号人物,美国政府头号“敌人”。

  他出生富裕家庭,赚取丰厚钱财,策划并资助恐怖活动;他亦被家庭抛弃,与美国结下“宿怨”,踏上漫漫亡命路。

  乌萨马·本·拉丹,“基地”组织头号人物,美国政府头号“敌人”。

  他出生富裕家庭,赚取丰厚钱财,策划并资助恐怖活动;他亦被家庭抛弃,与美国结下“宿怨”,踏上漫漫亡命路。

  [他的家人]

  鼓励亲生儿子当人体炸弹

  本·拉丹据信曾共与5名女子结婚,育有至少23个孩子。

  他的儿女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观点并不相同。其中,两个儿子哈姆扎和萨阿德据信是“基地”组织骨干,但第四个儿子奥马尔却选择了不同道路:与父亲分道扬镳。

  让奥马尔作出如此的选择的原因是,他的亲生父亲居然鼓励自己去当人肉炸弹。

  在奥马尔所著的《本·拉丹传:一个恐怖大亨的隐秘人生》中,他回忆到,在1998年美国轰炸“基地”组织位于阿富汗境内的多个训练营前的两个小时,拉丹刚从其中的一个训练营离开。拉丹从那时起策划对于美国的报复。在此期间,这位“恨他的敌人超过爱他的儿子”的恐怖大亨,还鼓励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人体炸弹。

  “我的儿子,你要知道的是,阿富汗整个国家任何一个男人或者男孩在我心里都一样重要。”拉丹当时如是说。

  伤透了心的奥马尔坚定了离开父亲的决心。而拉丹的妻子纳伊瓦也在书中写到,在“9·11”事件发生的前几天,她被允许带着包括奥马尔在内的两个孩子离开了阿富汗,从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其余的6个子女。

  奥马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想要成为伊斯兰世界和西方国家间的和平大使。

  [他的写作]

  2008年9月媒体报道,一名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学者计划公布“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所作诗歌。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9月21日报道,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有人当年在阿富汗本·拉丹居住区发现数盘磁带。这些磁带录有本·拉丹20世纪90年代在婚宴等节庆场合朗诵的诗歌。美国联邦调查局4年前仔细分析磁带信息时,请教授弗拉格·米勒协助。米勒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主讲阿拉伯诗歌。他辨别出录音中有20处本·拉丹朗诵时“独有平音调”的特征。

  本·拉丹在诗中自称“战士诗人”,指引追随者抵达山间桃花源。“他经常用山作隐喻,”米勒说,“山脉隔离阿拉伯人,但同时能帮他们免于世俗世界诱惑。”一些阿拉伯专家不支持米勒公开这些录音。一名匿名学者告诉《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这些诗歌内容幼稚野蛮,靠少许技巧赢得青少年和暴力男子易受影响的心。”

  [他的保镖]

  “我要教年轻人怎样对极端主义组织说不”

  2010年4月23日报道,也门人纳赛尔·巴赫里曾是“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的一名随身保镖,现在,早已从“基地”“隐退”的他又重出江湖,与法国记者合著一本新书,旨在劝年轻人远离“基地”组织。

  巴赫里表示,参与新书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教年轻人怎样对极端主义组织说“不”。

  巴赫里曾因对来自西方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对“圣战”的狂热而加入了“基地”组织。但后来却发现组织内部并不如自己先前所想象的那样。随后他在2000年逃离了“基地”组织。

  在新书中,巴赫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人,不要轻易被“基地”组织的极端主义理论所迷惑。他建议年轻人多与西方展开对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巴赫里还对法国当局拒绝向他发放入境签证表示了遗憾。

  [被误读的本·拉丹]

  误读一:本·拉丹是左撇子。

  事实:本·拉丹不是左撇子。他之所以多用左手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右眼因为幼年的一次事故而近乎失明的事实。

  误读二:本·拉丹多年来一直受到严重肾病的困扰,以至于不得不随身带着透析器。

  事实:本·拉丹的健康状况很好,只是受困于肾结石以及偶尔复发的疟疾,后者是他在阿富汗与苏联战争期间感染的。

  误读三: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在本·拉丹被苏丹驱逐后,热情地欢迎拉丹前往阿富汗。

  事实:奥马尔并没有邀请拉丹前往阿富汗。他们两人在拉丹来到阿富汗的最初几年中也从未见过面。1998年“基地”组织策划美国大使馆爆炸案之后,奥马尔曾面见本·拉丹,希望他离开阿富汗。

(编辑:SN03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