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西藏中学为西藏培养近两万高素质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4日23:15  中国日报网站

  

西藏中学为西藏培养近两万高素质人才

  1991届初中毕业生次平现任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法院院长

  

西藏中学为西藏培养近两万高素质人才
1991届初中毕业生扎西次仁现任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民宗局副局长

  

西藏中学为西藏培养近两万高素质人才
1996届高中毕业生琼吉现任林芝地区第二小学教务副主任

  

西藏中学为西藏培养近两万高素质人才

                               荣获“全国优秀反贪局长”荣誉的我校1994届高中毕业生次仁曲桑

                                              以上照片有北京西藏中学提供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5日报道:26岁的索朗觉旦先后在广东惠州八中西藏班和河海大学求学十载,终回到西藏工作。大学毕业之后,他放弃了南京一家公司提供的优厚待遇,回到西藏成为全国最大地热电厂的羊八井地热电站的热能设备检修和维护人员。在他看来,这十年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同时也让自己有能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索朗却谦虚地说他只是众多佼佼者中的一员,“回到家乡,出一份力是应该的”。

  学成归来学子已成主力军

  1984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赴西藏调研,调研组认为西藏经济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人才的匮乏。同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出《关于落实中央关于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指示的通知》。这标志着内地兴办西藏班(校)工程的正式启动。

  在过去的27年里,内地西藏班在校生达2.18万人,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的28所内地西藏班、58所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院校。近18000名藏族学生学成后重返西藏,加入到建设西藏的大军当中。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所长旦增认为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对于西藏来说尤为重要。

  1980年代,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实力和财力薄弱。但是基于西藏发展的基础很薄弱,特别是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央政府还是决定拿出资金建立西藏班和西藏中学,旦增说。

  “按照正常的发展步伐,西藏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一定达不到目前的水平。从实施效果上来看,内地办学大大加快了西藏的人才培养进度,为西藏现代化、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从而推进了藏区的发展。”

  “内地办学也为农牧区的还是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也是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体现,在教育扶持方面,西藏早于全国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这也说明了西藏人民充分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旦增说,现在内地办学的学生已经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很多人都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让我们最自豪的是,我们的毕业生分布在西藏各地,已经成为建设西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西藏中学副校长张梅告诉中国日报记者。

  张校长从2001年开始管理藏学学生招生。她告诉中国日报记者,北京西藏中学目前一共810人,每一届270人,目前只有高中校,办学24年一共考取26个北大、清华。

  到2010止,北京西藏中学已招收13届初中生,共1135人;18届高中毕业生,超过300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继续在校学习、或考入大学深造、或学成返回西藏工作,都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西藏的生力军。据统计,北京西藏中学的毕业生中超过2000人回到西藏工作,在电信、新闻、教育、农业以及科研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

  内地西藏班学生回西藏参加统考,从中择优录取。以后将在全国范围内逐年扩招。目前每一届高中生总数为1500人,两年后可能会达到3000人左右。

  西藏中学的学生在区内上小学,整个区的小学生报考内地班,每个地区有个几百个指标,按考试成绩排列,择优录取。每年西藏中学(班)1000多人参加初中升高中试,录取率高达80%。

  “小升初的竞争压力非常大,20个学生中能考进1个,进入内地西藏班上初中。第一道门槛是最难的。但这些孩子都很优秀,学习努力,其他方面表现也很出色。”

  每当索朗觉旦回忆起童年时代时,90年代的土路在脑海中还是依稀可见。那时,他和伙伴们需要每天步行近10公里的山路去上学。1993年上半年,当老师告诉他有个机会通过考试去内地学习和生活,他既兴奋有惆怅。当时大人们并不愿意送孩子们上学,好多家庭供孩子读完高中,但最后还是农民。索朗的父亲却依然鼓励他去参加考试。整个山南地区有200多名小学生参加考试,最后他成为录取的10个孩子之一。

  索朗他说在北京认识了更多。电脑、火车、飞机这些常见的东西在西藏却是那么的新鲜。他每次回家,村民们问的最多的是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坐飞机、火车感觉如何。

  “如果不来内地上学,可能现在我连工作也找不到,还是跟着我父亲放羊。去内地求学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家庭的命运,”索朗感慨道。

  “在地热电站工作挺符合我的预期,”这位来自山南的农村小伙儿说。目前他一个月3500元工资中能存下2000元,再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在拉萨买一套房子,到时候把父母接来一起生活。

  在羊八井电站,索朗每年夏天都很忙,经常连续一周都没有休息时间。去年夏天他仅回过一次家,父母住在300公里之外的错那县。但是,他的榜样作用却非常明显。看到索朗身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乡亲们纷纷鼓励自己的孩子报考西藏班。现在的错那县,年轻人至少要高中毕业。

  林周县教体局副局长巴桑朗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刚开始办内地班的时候,有个别家长舍不得把孩子送到内地去学习。但是,随着内地班学生的学成归来,在老百姓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家长送孩子到内地上学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

  “学校如家”

  张梅认为,内地对西藏的对口教育支援还是相对短期行为,缺乏连续性,所以应该利用内地的教育资源优势,为藏族学生提供可持续的教育机会。

  张校长认为,西藏中学的意义在于,为西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促进藏族学生在观念上的改变,开阔了视野,思考方式也不一样。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帮助农牧民家庭孩子脱贫。同时,也有一种效仿的榜样作用,更多的家庭愿意让孩子读书,去新的天地打拼。

  目前,西藏中学实行三包费用制度,学生不需要交任何费用,每个月有480元的伙食补助。学校每年给15%的孩子发放困难补助,支持了24个困难家庭学生。

  西藏中学充分尊重藏族学生的生活习俗。1987年第一批藏族学生在北京过年,当时北京的牛羊肉很难买到。老师和食堂厨师们纷纷到郊区的大兴、延庆等地找羊头,买回来给孩子煮上,迎接藏历新年。每年3月初藏历新年是学校最隆重的节日。老师们都早早来到学校,六点之前去给孩子们拜年,学生们也给老师拜年,献哈达。一年一度的庆祝大会是必不可少的。因条件有限,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酥油茶,改由学校每周至少供应一次奶茶。学校食堂每年都会做至少200斤面粉的咕嘟,类似于汉族的疙瘩汤,在里面放上很多陶器。新年晚餐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

  高中阶段的学生每周两节藏文课,老师是来自西藏重点高中的优秀青年教师。26岁的尼玛欧珠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09年来北京西藏中学,教授9个班的孩子。他重点给学生讲述藏族民族文化、历史、习俗等传统文化知识。

  另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就是藏族文化周。从2004年开始,目前已经举办了六届藏族文化周,400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期7天的文化周活动包括书法、写作、辩论、朗诵、拔河、骰子、手工、绘画、藏歌等项目。新兴起来的藏文输入法是近几年很火热的比赛项目。

  记者在西藏中学校园内看到数十幅去年藏族文化周作品,多幅作品曾在北京市举办的比赛中获奖。

  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小达娃次仁,回忆起在西藏中学的生活时这样说道,“条件更好,生活观也不一样了,亲身体会到了惠藏政策。很多同学都是农牧民,家里条件有限”。

  小达娃次仁在校时经常和牛栏山小学的同学们联欢,增进交流和感情。

  “汉族孩子都听说过西藏,但并不知道当地是什么样子,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这也让更多的人体验民族多样性。”

  76年出生的他目前在北京一家藏学研究中心工作,负责联系国内藏学家和国外藏学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十年来,他去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13个国家,国外学者很关心藏族文化保护、是否收到不公平待遇,他分享自己的身亲经历,让国外学者了解中央对西藏的支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西藏中学是纳税人在支持他们,是中央对他们的特殊关怀,所以藏族学生应该特别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学成后为西藏的建设和家庭的富裕更加努力,”旦增说。

  当然,旦增坦言目前内地办学还存在一定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农牧区孩子的上学情况,为他们提供均等上学的机会和来内地学习的机会。在西藏的县城和城市里,教育条件相对较好,所以应该加大对农村和牧区的教育投入。目前,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占内地办学的大多数,这一条一定要坚持下去。

  同时,根据西藏教育厅公布的数字,去年西藏共有18028名考生报名,去年考生人数为17849人,今年比去年增加179人;各类院校招生计划总数为10419名,与去年相比增加了222人;今年录取比例大致为58%。而如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藏中学学生录取比例接近90%,重庆西藏中学高达100%。

  旦增还希望各方关注西藏本地的教育发展情况,特别是初、中级职业教育。

  “当然,西藏受制于自然条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包括教育发展。但是,我相信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下,未来的西藏会更好,”小达娃次仁说。(中国日报记者 胡永启 编辑 潘忠明)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