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 回访 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直击宫城岩手县灾区:垃圾如山积水难除
“日本人不怕地震,但怕海啸。”在经历了这次“地震+海啸”的灾难后,不少日本灾区的居民如是感慨。
这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建筑防震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在今年3月11日的那场地震中,牵涉到的建筑损失轻微;但随之而来的海啸却把所过之处的房子整栋推倒、甚至连根拔起。对于海啸,日本人和中国人此前都并不熟悉,为了全面认识这种恐怖的灾难,记者近日重回日本海啸灾区,试图通过实地走访,还原3月11日的恐怖时刻,并了解灾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
气仙沼市:
海啸越“红线” 地面陷一米
6月4日,记者从仙台乘坐火车来到重灾区宫城县气仙沼市,海啸带来的破坏力显然与单纯的地震不同:距气仙沼海边较远的火车站一带毫发无伤;向海岸线一路行进,灾难的迹象仍不明显。有的家庭,甚至连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都安然无恙。
防地震有经验防海啸无力
直至走过一段长长的下坡路,一幅宏大的惨景才映入记者的眼帘:分崩离析的房屋越来越多,汽车残骸七零八落,废墟里杂乱地堆着各种被海啸吹飞了的家电和生活用品……
离海的距离和所处的地势,决定了各户家庭的受灾程度;而在同等条件下,房屋本身的构造也颇为重要。有的房屋,左邻右舍均已倒塌,它却孤零零地坚持屹立在那里,似乎并无大恙。当地灾民告诉记者,出于传统和防震的考虑,当地的不少房屋在建造时都大量使用木材和铁皮。地震袭来时,这类房子能有效分解来自地底下的力量,防震非常有效。
3月11日的地震对气仙沼的破坏力有限,但随之而来的海啸却让这些防震设计考究的老式房屋在强大的冲力下败下阵来。佐藤女士家的豪华别墅便是如此,她指着屋前的“空地”说,那里原本是一排木结构的房子,已经被海啸冲得不知所终了。她咨询过建筑公司,得知只要花 1000万日元(约合80万元人民币)左右加以修葺,她家的房子就还能住。
部分日本老式建筑“防震不防海啸”的特点在一个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废墟里,一个橡胶弹簧垫牢牢地立在地面上,这本应是安装在房屋支柱下用于防震的装置,可如今,弹簧垫上的建筑框架已被海啸冲到了几米开外,只剩下它孤零零地依然立在那里。
有栋两层小楼,受灾情况让房主哭笑不得:一楼被海啸“镂空”了,但梁柱未损;二楼完好,他却因为楼梯垮了而上不了二楼。
气仙沼市政府广报课公务员佐藤哲指着地图对记者说:“对于海啸,我们并非毫无考虑和防范。你看,这张多年前制作的地图上画了一个大红圈,本来我们分析认为即使发生海啸,受灾范围也不会超出这个红圈。谁知,这一回的海啸却大大地‘越界’了,损失超乎我们的想象。”
此前,岩手县厅灾后重建局的宫卓司向本报记者坦言:“面对海啸,人类几乎无能为力。”
政府层面对海啸有所考虑,而灾区民间对海啸的认识几乎等于零。64岁的市民佐藤是土生土长的气仙沼人,他说不仅自己长这么大没经历过海啸,就连90岁的老母亲也没经历过:“3月11日灾难发生时,当时的直觉告诉我空气中的‘味道’有点怪。果然,传来一阵惊叫声,我头脑一时反应不过来——原来是海啸来了。”
地面下沉 海水淹路
越往“红圈”范围内走,记者切身感受到的“水汽”越重,渐渐的,仿佛置身一片沼泽之中。道路、房屋的地板、坍塌的梁柱墙壁和废墟里的杂物都半泡在海水之中,并散发出一股臭味。灾民告诉记者,受灾前,各家的冰箱里都放了许多海鲜、肉制品和瓜果蔬菜,灾后冰箱坏了,这些东西都腐臭了。
出现在记者视野里的汽车残骸越来越多,64岁的佐藤哲告诉记者,海滨一带曾是当地中产以上阶层购置土地、建筑家宅的首选地段。当记者接近海边时,发现脚下的路是新铺的石子路,路基很高,路的四周全是水。佐藤哲透露,这场“地震+海啸”让该市靠海的两块半岛状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地面下沉,其中一块下沉了六七十厘米,另一块下沉了足足一米。记者在码头边找到了那块下沉了一米的区域,在茫茫海水中,隐约有两条黄线浮现,定睛一看:那是一条柏油路,如今被淹在了水下。当地政府担心海水的不断冲击会击垮他们临时铺就的石子路,便在石子路靠海的方向扎下了一排结结实实的沙袋,可眼下沙袋已被水淹了大半。
气仙沼市共有人口7.3万人,据该市市政府的推算,此次灾难致968人死亡,519人失踪。灾难距今已过去3个月,失踪的亲友们基本上已无生还可能。因此,失踪人数实际上已可并入死亡人数。
废墟清理是道坎 与垃圾分类并行
从岩手县到宫城县,当记者询问当地公务员灾后重建的时间表时,得到的答复均是“不确定”。摆在灾区政府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废墟的清理。
在岩手县宫古市临时搭建的鱼市场边上,高高堆积的“垃圾山”触目惊心,几辆叉车正在“不紧不慢”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木材堆一起,金属堆一起,塑料堆一起,轮胎堆一起……这些工人都隶属于一家名叫“陆地建设”的公司,受政府委托到那里进行作业。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仅那一片“垃圾场”就有20万吨垃圾,需要处理好几年——这还不是宫古市因灾所产生的垃圾的全部。垃圾在清理环节就进行分类,分类后可第一时间运到回收公司处理和再利用。
垃圾清理,是日本完成灾后重建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据统计,3月11日的“地震+海啸”总共给日本灾区制造了3000万吨垃圾。不仅宫古市的垃圾处理工作者感觉压力大,其他灾区也是如此。在仙台港口一带的灾区,政府封锁了2公里警戒线,闲杂人等不得入内。警戒线里面生灵涂炭,遍地垃圾,废旧汽车、工厂仓库被毁后撒落的货物等应有尽有,看上去就像一个专业的垃圾处理厂。
气仙沼市的佐藤哲透露,该市已经借了几块土地,作为临时垃圾场用。“多久才能完成重建,谁也说不准,当前主要考虑的还是清理废墟和垃圾。”他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可能有部分失踪者被压在废墟里,出于尊重死者的考虑,废墟清理工作者在很多情况下不敢一味地使用机械,得时不时地徒手挖掘。气仙沼64 岁的佐藤先生说:“我觉得日本政府动用的人力太少了。我通过电视得知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之后采用了‘人海战术’,就该这么干,否则效率太低。”
灾后重建的时间表难以明确,宫城县仙台市灾后重建部部长山田文雄告诉记者:“仙台总体上不算受灾最严重的,我们以五年完成灾后重建为目标。其他一些主城区靠海的重灾区,大多以十年为目标。”
灾后安置:
豪华板房
每户两间
灾民们所住的板房建设标准非常高:板房的走廊加装了木质扶手,整洁美观;每户人家分得两间,前屋分别作独立厨房和独立卫生间用,后屋都作房间。
海边短时间内是没法住人了,政府只能把灾民往市区的那座小山上搬。
宫城县已出资为气仙沼建了首批2060套板房,供不应求,只能根据优先照顾老弱病残的原则分配。针对暂时未能分得板房的难民,气仙沼市把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临时改造成了避难点供难民们落脚。此外,难民们也可向房屋有富余的市民租房住,政府给补贴每月5万日元(约合4000元人民币)的房租。
在71岁的小松老阿姨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山顶的安置板房区。她告诉记者,虽然她家位于海边的别墅被毁了,但家人都安然无恙,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子学校被海啸淹了,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跑到了教学楼的顶层,在等待了将近一天以后都得救了。目前,孙子的学校并入了山上那所未受损的学校,得以继续上学。
记者走访发现,日本自卫队在板房区搭起帐篷、安营扎寨,与灾民们住在一起。灾民们所住的板房建设标准非常高:板房的走廊加装了木质扶手,整洁美观;每户人家分得2间,前屋分别作独立厨房和独立卫生间用,后屋都作房间。地面铺了合成木板,灾民们白天把被褥收起来,把房间作客厅用,喝茶聊天。
房间里配备齐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燃气灶、微波炉、空调和热水器等家电。随着春去夏来,当地的气温正在升高,板房里若不装空调,住在里面将非常闷热难受。受福岛核电站问题的影响,目前灾区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执行节电措施,政府办公室不开空调,部分公务员在未装空调的临时板房内办公,被热得浑身冒汗也只能忍耐。空调,是受灾百姓的特殊待遇。
记者拿到了一份灾区板房的配置目录,得知大到各种家电家具、小到被褥牙刷,灾民们的生活物资都由政府统一配备,不需要他们自掏腰包。在板房区的空地上,停着一辆“7-11”的卡车便利店,售卖各种零食和饮料。灾民们的私家汽车基本上都在海啸中被毁了,板房区的空地上却停了不少新车,据了解,那是灾民们灾后新买的。用佐藤哲的话说:“气仙沼的灾民们平均经济实力还不错。”
虽然灾难深重,但更多的灾民还是显露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一位老先生站在板房区山脚下的自家废墟前“谈笑风生”,他家的房子被海啸摧毁得几乎成了一块空地,可他却心态极好地跟路过的熟人们笑说自己“有多惨”。
这场“地震+海啸”让宫城县气仙沼市靠海的两块半岛状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地面下沉,其中一块下沉了六七十厘米,另一块下沉了足足一米。
日本东北部“3·11”地震、海啸灾难受灾情况一览:
死亡人数:15373人
失踪人数:8198人
伤者人数:5364人
建筑物全毁:111044栋
建筑物半毁:71936栋
受灾最重的三大灾区县:
宫城县:死亡9188人,失踪4983人,建筑物全毁71980栋;
岩手县:死亡4526人,失踪2826人,建筑物全毁20945栋;
福岛县:死亡1594人,失踪385人,建筑物全毁14921栋;
(数据来源:日本紧急灾害对策本部,截至今年6月6日)
文/本报特派日本记者张强、肖欢欢
图/本报记者邵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