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31日电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最近一周,日本东京的公共交通频繁出现人身事故,动不动就影响数万人的出行,显示出社会心理的动摇已成为常态。7月12日、13日,总武线新小岩车站连续发生两起跳铁轨自杀事件,震惊世间;14日,琦京线和湘南新宿线在涩谷站也先后出现人身事故,影响了回家途中的数万上班族;15日,京滨东北线的鹤间车站出现人身事故,西武池袋线的田无车站也出现人身事故。
如此频繁的跃轨自杀事件,除了增加了社会的烦躁和灰暗情绪外,也对生活中充满烦恼和不如意的大众社会形成了某种心理暗示。这其中,在新小岩车站发生的两起自杀事件尤其冲击和惨烈,新小岩车站位于东京都江户川区和葛饰区之间,周边居住著大量的华侨华人,已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在日华人聚集区。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自杀惨剧,让大量每天经过并利用车站出行的华人感到震惊。尽管自杀事件在日本司空见惯,但死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是让许多华人心有余悸,特别是那些送孩子早出晚进的家庭深感不安。
新小岩连续发生惊天自杀惨案
7月12日上午,东京都葛饰区新小岩JR车站的站台上,人们如往常一样,在炎热之中等候著电车。10点10分,成田机场快线10号飞速驶过3号线月台。由于这是机场快线,所以在新小岩站不停,机场特快通过站台时,虽然比正常速度慢了一些,但依然可以用“飞快”来形容。
就在大家认为这辆12节车厢的特快列车将轰隆隆通过时,突然有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朝著这辆快车跳了下去。后据警视厅葛饰署介绍,事故发生后后,女子当场死亡。她被车头弹回时撞到站台上的人,有一名29岁的男性和三名32-34岁的女性受伤。
事发之后,日本的新闻立即做出“速报”,各电视台也在新闻时间报道。其实,日本时常都有人跳轨,每当听到因“人身事故”而电车晚点之类的消息,大家都约定俗成地知道,那是有人跳轨自杀了。所以,普通跳轨事件并不会引起媒体特别报道,但这一次新小岩之事故,实在是太惨烈。
次日下午1点5分,同在新小岩站台上,又发生了一起跳轨自杀事件,死者是一名五六十岁的男性。
自1995年以来,在新小岩车站发生的跳轨死亡事件共有12起,其中两起就连续发生在了7月12日和13日。
对于这次事件,日本民众在网络上纷纷发言表示震惊。一些网民称,为何不设栅栏?有人说,自己家附近的车站,之前发生过一次跳轨自杀后,就接连有3个人效仿。这种事情,在日本人中往往有连锁反应,所以尽早设立栅栏是上策。
由于有人跳轨的话,就会影响电车运行时间表,影响很多人的出行计划,因此,日本网民更有“冷漠”发言道:真希望那些自杀的人不要跳轨。
华人心理忐忑祈愿平安
新小岩是总武线上的老车站,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由于总武线慢车和快车在新小岩都停站,便利的交通使这里成为千叶与东京之间的中途站,吸引了很多在日华人居住。
据JR车站工作人员介绍,新小岩车站虽然比较老旧,但每天的乘车客人接近7万人,如果按上下车两次计算,新小岩车站每天的人流量接近14万人次。近年来,为了更新设备、防止车站发生人身事故,JR开始在主要线路的车站站台与轨道之间装设了防护隔板。目前,在东京都内环线的山手线上安装得比较多,而在纵贯东西的通勤大动脉中央线和总武线上,防护板安装比较滞后。没想到,新小岩车站连续出现了撞车惨案,令人唏嘘。
另外,车站南口的警察交番派出所也称,新小岩地区人口稠密,车站发生重大人身事故的频率大概是一年一次左右,在东京都内的“自杀胜地”中是排不上号的。这次连续发生重大自杀惨案,再加上电视和报纸等的报道,使得事件效应扩大。
对于车站连续出现自杀惨案,居住在新小岩周边的中国人心有余悸,久久未能释怀。一位华人向《中文导报》记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班都坐快车,早上的站台很拥挤,间或会有成田机场特快驶过。事件发生后几天,他宁愿多花点事件去坐慢车,也不上快速站台了。因为站在事发现场,会有不好的联想,更害怕有人学样,随时祸起萧墙。该华人也表示,有他这种想法的中国人并不少。
一位每天带孩子乘车上学的华人妈妈不安地表示,不管自杀者有什么缘由,但这种惨烈的方式对孩子们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班上的同学向自己的孩子打听新小岩发生的人身事故,在孩子的心灵上烙下了很深的阴影。这位妈妈都不敢让孩子一个人乘车上学,生怕又碰上这种事故。她甚至表示,新小岩发生事故后,自己心里特别忐忑,也考虑过是否要搬家,让小孩离开不安全的环境。
新小岩车站连续有人跳轨自杀,让人毛骨悚然。华人“热线”再次响起,在日华人惊愕不已。
家住新小岩车站北口的汪瑞成,7月13日晚接到弟弟从青岛来的电话,询问新小岩车站跳轨自杀事件有没有影响到小孩子放学和上下班行程,因为中国国内也有报道。
家住新小岩车站南口的武剑波,面对接二连三的跳轨自杀事件也是目瞪口呆。家门口发生如此惨案,连国内亲人都为之震惊,今后每天乘坐电车通勤、通学,还就真就缺少安全感了,如何是好?家里人劝他先把两个孩子送回国度暑假,压压惊。地震之后曾回国“避难”,现在又要“避难”不成?真的是令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