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细数911事件后10年变局 称应促进美国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9日08:40  南方日报 微博
“9·11”恐怖袭击,使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轰然倒塌 “9·11”恐怖袭击,使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轰然倒塌

今一座新的摩天大楼“自由塔”已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但人心的重建之路依然漫长。CFP供图 今一座新的摩天大楼“自由塔”已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但人心的重建之路依然漫长。CFP供图

一个孩子参观牺牲消防员纪念碑。 新华社发 一个孩子参观牺牲消防员纪念碑。 新华社发

“9·11”阴霾渐散去,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一处建筑的房顶上,一位父亲把孩子举过头顶。 “9·11”阴霾渐散去,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一处建筑的房顶上,一位父亲把孩子举过头顶。

  世界会变得 更好还是更坏

  今年是“9·11”恐怖袭击十周年。对于美国、中东乃至全世界来说,“9·11”并没有在2001年9月11日结束。相反,它是10年来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开始。个人命运的改变,成为这场变局最鲜活的注脚。

  那一天,改变了无数美国人的命运。数千无辜生命瞬时灰飞烟灭,使众多家庭支离破碎。也许有的人早上出门之前还与爱侣深情吻别,也许有的人下班之后还要去给儿子过生日,但随着那一声巨响,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曾经欢声笑语的家庭,每到“9·11”纪念日,都要面临重揭伤痕的痛楚;曾经对生活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唯一的愿望变成找到亲人的遗体;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求“美国梦”的穆斯林移民,不得不为极少数同胞的恶行而背负沉重的压力。

  这场举世震惊的恐怖袭击,也让曾被视为绝对安全、傲视群雄的美利坚合众国意识到,在恐怖主义这个无形的对手面前,所谓的世界第一霸权是多么脆弱。因为不安,因为受辱,美国发怒了,并且认定藏匿在阿富汗的本·拉丹是“9·11”的主谋。同年10月,美国开始发动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从那天起,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被投放到那个不毛之地,与素未谋面的敌人——拉丹及其背后的恐怖主义斗争。2003年,美国又以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转眼10年过去了,虽然击毙了战争伊始最大的敌人拉丹,但美国却依然深陷阿战、伊战两大泥潭而不能自拔。伴随这两场战争的,是数千美军及无数阿、伊平民的伤亡。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充满血泪的家破人亡,以及个人命运的变迁。而从今年初开始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动荡局势,表明人们渴望已久的安宁依然遥遥无期。

  在“9·11”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细数这10年来的变局,除了缅怀那些逝去的生命外,更多的是反思、求解。经过10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人对于这些年来自己所遭受的和造成的,是否有所反思?面临新的变局,一直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到底何去何从?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有没有平息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罗彦军

  五角大楼提高警戒

  无情报显示“基地”正策划袭击纪念活动

  综合新华社电 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乔治·利特尔7日说,包括五角大楼在内,所有美军设施将提高警戒级别,以防范恐怖分子趁“9·11”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发动袭击。

  利特尔同时强调,没有可靠情报显示“基地”组织正策划袭击“9·11”十周年纪念活动。

  利特尔说,本月7日至11日,所有美军设施将提升警戒级别。按他的说法,美军特种部队今年5月初在巴基斯坦西北城镇阿伯塔巴德击毙乌萨马·本·拉丹后,在这名“基地”头号人物的寓所内发现一些材料,显示“基地”倾向于在“纪念日和里程碑事件期间”发动袭击,包括“9·11”十周年纪念活动。

  作为10年前那场袭击的目标之一,五角大楼建筑物将提高警戒级别。利特尔说,“这(提升警戒级别)不是针对特定威胁作出的反应,而是一种谨慎防范措施。”

  今年9月11日当天,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零地带”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其间将诵读“9·11”袭击遇难者的姓名。纪念活动的参与者包括遇难者家属、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前总统乔治·W·布什和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

  国务院7日宣布,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9日将敲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以悼念“9·11”遇难者。2001年9月17日即“9·11”过后第一个交易日,希拉里敲响纽约证交所的开市钟。

  世贸中心主体楼群后年竣工

  “9·11”纪念馆后日向遇难者家属开放

  新华社纽约9月7日专电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7日宣布,全新的世界贸易中心1号楼和4号楼将于2013年竣工。

  布隆伯格当天在世贸中心7号楼向新闻媒体介绍说,世贸中心重建工程进展顺利,1号楼即“自由塔”目前已建到80层,完工后最高到104层,高1776英尺(约合541米),将成为纽约第一高楼。4号楼现已完成40层,计划最高为64层。两座大楼将于2013年竣工。

  世贸中心重建工程总设计师丹尼尔·利贝斯金德对新华社记者说,世贸中心重建的核心理念是让乐观和信心重归,让民众拥有一个追思逝者的宁静之所。他说:“世贸1号楼的高度1776英尺,寓意着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年份,代表着在灾难的废墟中自由之光再次升起。”

  全新的纽约世贸中心将包括6座摩天大楼,分别为在建的1、2、3、4、5号楼和已经落成的7号楼。全部工程将于2015年竣工。

  此外,占世贸遗址区域面积一半的地标建筑“9·11”纪念馆将于“9·11”恐怖袭击10周年之日对遇难者家属开放,并于次日对公众开放。

  在爱国主义高潮中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美国和反恐战争

  9·11一代 冷静遇上狂热

  家园沉浮

  十年,“9·11”给美国人带来了说不尽的阵痛。这份阵痛既来自外界意想不到的打击,也源于美国人内心深处的自省。

  为什么是美国?为什么是我们?

  十年过去,昔日懵懂的孩子如今已渐渐长大成人,即使是在灾难中呱呱坠地的婴孩,也到了隐隐拥有足够思考能力的年纪。这些“废墟”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事实上仍比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孩子幸福。而他们最大的财富是——相比他们的父辈,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问题的本质。每当灾难发生,在谴责与悼念之余,总是忘记拷问自己,究竟我们做错了些什么?

  十年,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矛盾依然重重,同为“9·11”遗孤的穆斯林孩子也和白人孩子一样经历着失去至亲的挣扎。但是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爱好和平的种子在美国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46分,12岁的莉迪亚坐在密歇根州福凌特市的法语课堂里,突然老师急匆匆地冲了进来。“老师用法语说‘出事了’,我几乎没听懂他在说些什么,只记得他当时震惊的表情。”

  这一刻,恐怖分子劫持美洲航空公司波音767客机撞击高110层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北楼。两小时内,世贸中心双子楼相继倒塌,莉迪亚的十年帷幕由此拉开。

  美国人习惯把莉迪亚和她的同龄人统称作“9·11一代”。他们在经济繁荣时期出生,享受着互联网的黎明,却又在对这个世界一知半解时见证了“9·11”事件带给他们和这个国家的恐惧。他们在激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成长,有些人甚至亲身投入到了反恐战争中。

  然而9·11事件十年过去,“9·11一代”的模糊概念后,年轻的命运和价值观念正朝着迥异的方向发展。

  Twitter上的“另类”言论

  2011年5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晚11时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电视演说中向全美国、全世界宣布了拉丹的死讯。在奥巴马宣布这一消息的几分钟内,数以千计的美国人聚集在白宫门前庆祝,上百位纽约人涌向时代广场和世贸大厦遗址狂欢。从奥巴马演说的开始到结束,平均每秒有4000条Twitter消息被发布。

  在被各种惊叹号和大写字母挤满的Facebook页面上,来自亚特兰大的22岁女孩凯蒂发布了这样一条状态:“嘿,美国人。在我们盲目地庆祝一个人的死讯和美国对中东地区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前,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政府在世界的‘恐怖主义’行径吧。不然我们都会沦为媒体炒作出来的美国式虚伪的同谋。”

  这条状态马上引来了朋友们的关注,褒贬参杂。但无疑的是,凯蒂的状态代表“9·11一代”的一种声音,在爱国主义高潮中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美国和反恐战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凯蒂回忆说:“我记得当时Facebook上一批又一批的朋友发状态来宣告拉丹的死讯。他们不仅仅是宣告这个消息,而且用一种对伊斯兰仇视的、排外的、残暴的快乐和无知的语言庆贺这一胜利。他们看上去很有网络暴民的心态。”

  受害者与侵略者双重身份

  在凯蒂看来,美国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侵略者和“恐怖”制造者。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凯蒂在大学主修女性研究专业,研究权力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她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尽管美国人常这样认为,但事实上美国并不是一个完美、至高无上的公正化身。每时每刻,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在国内外导演着不公正的戏码。当我看到这些不公正时,我就会对美国宣称的所谓‘伟大’感到怀疑。我并不认为世界上的一个国家会比另一个国家‘伟大’。”

  如今,拉丹已被击毙,“9·11”十周年也近在咫尺。世贸大厦遗址旁为“9·11”事件搭建的临时纪念馆中,“I♥NY”(我爱纽约)纪念衫上的爱心从鲜活的红色变为低沉的蓝色,悼念逝去的生命。

  十年后,“9·11一代”将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场灾难?凯蒂的答案是:“美国和美国人应该为‘9·11’袭击而感到伤痛,因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但我认为‘9·11’事件应该为美国政府敲响警钟,促使美国自我反思,改变外交政策——这才是美国人经历巨大灾难后应得的收获。” 特约撰稿人 梅兰 发自纽约

  阴云仍笼罩阿富汗,反恐战争前途未卜

    阿战十年 小童已成大兵

  战地之殇

  遭到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派出军队,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北约国家也被卷入其中,这十年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武力推翻,本·拉丹被击毙。然而战争的代价亦是惨重的,大批士兵和平民死亡,巨额军费开支,伊拉克变得更不安全,阿富汗人依旧活在战争阴影下……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还有很多人承受着事件余波的影响,欲哭无泪。

  2001年9月11日,当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正要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和五角大楼时,很多人仍然和往常一样做着自己的事,噩梦般的灾难突然来临,让很多美国人措手不及,以致于至今仍然是很多美国人一个苦涩的回忆。

  十年前,她立志从军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时,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小学生亚当斯正在上五年级的数学课,很快,父母就匆匆赶来把他接回家。如今,十年过去了,已经长大成年的亚当斯已经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员,在阿富汗同塔利班武装分子作战。

  而他在战场上的对手们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也都还是个孩子,9·11让他们代表各自的国家在战场上相见。

  亚当斯告诉记者,塔利班人员在偏远地区不断进行伏击。海军陆战队在这里被阻止,他们要在枪林弹雨中穿过开阔的田野。

  在战场上除了男兵也有女兵,如今已经是少尉的霍丽,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前甚至都不知道世贸中心双塔。然而9·11恐怖袭击改变了这一切,那年她只有13岁。

  霍丽告诉记者:“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前,我对军事毫无兴趣,但是袭击发生后我的这种观念突然就转变了。我有种很强烈的动力,要为我的祖国献热血。”

  陷入泥淖的反恐战争

  2001年10月7日,9·11恐怖袭击发生第27天,布什政府决定发动阿富汗战争消灭塔利班,十多万将士参加了阿富汗战争以及后来的伊拉克战争。报效祖国、剿灭恐怖分子或许是很多亚当斯、霍丽这样的年轻人的想法。

  按照布什的说法,这次经过精心准备的军事行动,目的是为了让阿富汗不再成为恐怖组织的训练基地,并借此削弱塔利班政权的军事实力。

  但战场永远是残酷的,仅仅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就有66名美军士兵在阿富汗丧生,使其成为阿富汗战争爆发近10年以来美军伤亡最惨重的月份。到此,在阿富汗战争中丧生的美国士兵已达到1700多人。

  十年期间,一批批老兵服役期满,也有一批批新兵不断加入。从2008年到2009年两年间,美国总共增兵54500人,驻阿富汗美军总人数达到了10万人。种种迹象显示,这场反恐战,似乎陷入了泥淖,这远远超出了发动者最初的预想。

  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付出的不仅仅是伤亡,还有4440亿美元的支出。2011年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拉丹被击毙,美国似乎终于报了十年之仇。而按奥巴马的计划,今年年底前将有1万名美军撤出阿富汗,明年秋季前再撤2.3万人,2014年年底前结束作战任务。

  阿富汗去向何方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打了十年,但至少还有三年多的时间需要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家安全还有政治腐败、利益分配等问题。很多人担心外国军队撤出后,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可能会导致内战。

  按照计划,今年7月份首批650名士兵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一些服役期满的士兵选择回家过平民的生活。

  但美国驻阿富汗大使瑞安·克罗克日前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开展针对基地及塔利班组织的反恐战。在完全清剿塔利班之前,美军不应该提早撤离出阿富汗。以上种种表明,美国的反恐之战远未结束。

  或许对于阿富汗人而言,他们更为不幸。很多阿富汗人从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就一直活在战争的阴影下。苏军撤出后,阿富汗人企盼和平的梦想并没有实现。

  本周日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纪念日。届时美国将举行9·11纪念大会,悼念那些因为9·11而失去生命的人们。在纽约世贸中心原址上建立的9·11纪念碑和纪念馆将首次对外开放。而那些被撞毁的建筑物散落的钢筋和破碎的美国国旗,似乎仍在提醒着十年前的那场恐怖袭击的阴魂依然不散。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杨美峰

  美军入侵八年伊拉克被恐惧环绕

  “这里每天都有人无辜死去”

  居住在巴格达的Fawzia al-Attia是一名什叶派穆斯林,曾经被萨达姆政府时期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逮捕询问,并因为拒绝加入当时伊拉克的执政党——伊拉克社会复兴党而失去了工作,她本该在萨达姆政权倒台后安心不少,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Fawzia al-Attia说到,在巴格达,每天面对爆炸和死亡的威胁,比萨达姆时期更让她感到恐惧。

  “以前,我不敢在自己家随便说话,但至少我是安全的。以前我只是害怕萨达姆,但是现在不同。现在如果你打开自己家大门,有可能被杀死。”

  自萨达姆被赶下政坛及美国承诺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以来,距离美军大举入侵伊拉克已经八年多了,而现在,美军打算在今年11月底从伊拉克全部撤军。随着这个国家进入“后美国时代”,许多曾经在2003年还对美军的到来欢呼雀跃的伊拉克人渐渐感到,他们的处境甚至比萨达姆下台前更糟了。

  Fawzia al-Attia说,每天在巴格达街头见惯了突如其来的枪战和爆炸。“在这里,每天都有人无辜死去。而在萨达姆时期,至少有一点,只要我们简单地保持安静,就能避免成为暴力的‘阶下囚’。”

  “而几年前险些引燃伊拉克内战之火的教派争端,在萨达姆时期几乎就不存在。”街头有伊拉克民众如是说。

  2003年5月,也即美军占领伊拉克2个月后,每天发生的针对伊拉克平民、国家安全部队以及驻伊外国军队的袭击的确是变少了,但4年后,伊拉克每天平均爆发180起暴力袭击事件。自2005年到2008年这三年间,平均每天有60个伊拉克人被杀害。

  今年7月,驻伊拉克美军公布了一项数据,称以爆炸、火箭炮袭击以及枪战等为手段的袭击案平均每天有20起。

  根据美国监督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的督察员7月份发布的一项报告结论显示,今年伊拉克的安全隐患比去年还严重,这源于炸弹、暗杀还有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发动的报复性袭击活动。估计自战争开始后,超过10万名伊拉克平民被杀害。

  在如今许多伊拉克人眼里,2003年美军入侵之前是安全的,即使是萨达姆推行的恐怖政策也只是在伊拉克的小范围内起作用而没有引起全国的关注。

  “尽管萨达姆有种种不好,但在他执政的时代,我们伊拉克人至少有一个体面的生活。”35岁的Aqeel Jaffa这样说。她是一名逊尼派穆斯林,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是一个建筑承包商,曾经因为和美国人有生意上的往来而受到来自萨达姆政权的死亡恐吓。然而,Aqeel Jaffa说,“那个时候生活很简单,我们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但是现在,到处都不安全、不安定,这里没有了人权。我们害怕任何东西。”

  安全是决定伊拉克未来的关键因素——它主导着贸易投资、政府决策以及这个国家在战争创伤之后的自我修复。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赖竞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相关专题 9-11十周年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911事件 美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