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部和东部近几天遭遇严寒侵袭,部分地区出现百年来最低气温,一些地区温度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据美国世界新闻网报道,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英国《每日邮报》因此宣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报道说,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而来,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
《每日邮报》说,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
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气压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北极震荡指数多为正值。北极上空的气压比平均气压低,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压则比平均气压高。中纬度地区指的是从日本札幌、意大利米兰、美东缅因州,到美西俄勒冈州等地。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北极的寒带喷射气流从西方吹向东方,而不会吹到南方,大部分时候都维持在美国以北的加拿大。这么一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就相对比较暖和。
天气·预报
小冰河期带来什么
1饥荒
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它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并最终在大约200年前减缓了活动趋势。在它的巅峰时期,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饥荒中丧生。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亚的部分地区白雪皑皑,中国的农作物歉收,苏必利尔湖面开始结冰。
2极端天气
小冰河期的另一特色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在小冰河期之前,地球气候较暖和的状态亦达数百年之久。此一情况在13世纪逐渐改观,天气逐渐变冷,海冰覆盖面积增加,海上恶劣天气频繁不利于航行。在欧洲大陆,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升高,农作物收成及渔获量皆明显下降。欧洲北大西洋沿岸频频遭受风暴侵袭,海岸受到侵蚀而且洪水不断发生。13世纪后叶及14世纪前叶,饥荒更是频频发生。此后欧洲气候一直处于偏冷的状态,在16世纪虽有回升的迹象,但是到了17世纪,气温又明显下降,低温状态维持到19世纪中叶。
3影响历史
小冰河期也在中国发生。当欧洲仍处于中世纪暖期时,中国就已进入长达数百年的冷期,在南宋期间,气候曾经一度回暖,但是仍旧偏低,而且维持不久,之后的元、明、清三代大多属于寒冷的年代。明代中叶及后叶,气候寒冷干旱,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间接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社、北京日报)
2012
法国
最低零下14摄氏度
德国
最低零下20摄氏度
罗马尼亚
最低零下32.5摄氏度
俄罗斯
最低零下50摄氏度
乌克兰死101人
波兰 死29人
罗马尼亚 死22人
保加利亚 死10人
立陶宛死9人
意大利死3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