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台风海葵将登陆浙江东部沿海专题 > 正文
菲首都八成被淹,被指实为“人祸”
菲律宾连日暴雨带来的洪灾已致死19人;专家称洪灾更多是因城市规划不善、执法不严和自私政治造成
据新华社电 台风“海葵”袭击菲律宾,致命洪水淹没了首都大马尼拉地区的80%。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9日发布的公告说,马尼拉及周边9省份连日强降雨引发的洪灾已造成19人死亡,近200万人被迫从危险地带疏散。
公告说,在遇难者中,9人在泥石流中被掩埋,8人死于溺水,两人触电身亡。受灾人口涉及30个市195万多人,其中近30万居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被迫转移到488个避难中心。
因9日上午降雨量明显减少,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在中午时分宣布终止此前发布的黄色降雨警告。9日下午,马尼拉终于放晴,大部分地区的积水在慢慢退去。
据悉,此次大马尼拉地区遭遇的暴雨是200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2009年9月,台风“凯萨娜”导致马尼拉地区24小时降雨量超过450毫米,80%的城区遭水淹,全城464人丧生,全国总计700多人丧生,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自私政治造成的“人祸”
专家表示,除去自然原因,这次洪灾更多的是一场城市规划不善、执法不严和自私政治造成的——“人祸”。城市规划专家纳撒尼尔称,马尼拉的排水系统由于缺乏长期规划而极其低效,而各个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则使得情况变得更糟。 政府没有表现出改变的意愿
马尼拉损坏的集水区、大量的贫民窟危险区,加上长期对排水系统维护的忽略,使得这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城市遭遇大洪灾时极度脆弱。
纳撒尼尔表示,菲律宾实际上有足够先进的技术并能找到充足的资金解决问题,但“政府没有表现出改变的意愿”。纳撒尼尔1979年到1989年曾任马尼拉的城市规划总管。“(政府)缺乏长远的眼光。城市规划、政府政策和相关立法不能做到同步协作,带来的只能是恶性循环。”他说。
“在菲律宾,我从没见到过有一个地方能按照全面的规划来设计排水系统。”
本周,马尼拉80%的地区遭受洪水,一些地方水深达2米。2天内的降雨量抵得上正常年份整个8月的总降水量。
政客保留贫民窟为拉选票
2009年的洪水过后,政府发布报告,要求270万居民从靠近水域的贫民窟“危险区”中搬出。这个计划影响到马尼拉五分之一的居住在贫民窟人口。报告预计,计划的落实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和34.5亿美元的资金。
纳撒尼尔说,即便当时少数住在棚户里的穷人得到转移,但最终这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次洪灾来临时,马尼拉的“水边贫民窟”首当其冲。这类搭建在河流、下水道、运河、垃圾堆等附近的贫民窟因靠近市区而成为外来农民工的首选居住地。
“被命令迁出的人又重新回到水边贫民窟,不愿离开。”纳撒尼尔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对禁止水边搭建棚屋的法律执行不力,“当地的政客希望管区内贫民窟越多越好,可以保证在选举时获得更多的选票。”
区划混乱、各自为政
让事情变得更糟的是,马尼拉郊区大片的树林被砍伐,“为与日俱增的中产阶级住房需求让地”,建筑师保罗·阿尔卡萨伦说。
他还指出,首都马尼拉区划混乱让事情变得更糟。马尼拉下辖16个市和县,每个都有自己的政府。这些地方政府在开展诸如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常常各自为政不互通往来。“城市硬件建设决不能被政治管辖的边界所割裂。”阿尔卡萨伦说。“单独的一个市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只能缓解部分病症。要实现合理管理,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当前政治割裂的局面。”
专家们表示,应对洪水,马尼拉要舍得付出巨大代价,包括重新设计分流系统、给贫民窟居民提供廉价房等。这要花上数以亿计的比索(马尼拉币)。“可实际上,我们每次洪灾后的重建,花的也有上亿了。”阿尔卡萨伦说。编译/梁美兰
[媒体声音]
暴雨倾盆,街道房屋被淹,贫民窟的人们跑出棚户,奔向公共设施避难,这种场景太常见了,仿佛不停重复的怪圈。阿基诺总统宣布要更周密地应对大雨,也许他真的做了一点事情,但还有太多的事情还没有做。——《马尼拉问询报》
东南亚城市如何应对水患
2012年,全球多地遭受暴雨和洪水的袭击。东盟国家地处热带,许多国家四面环海,在应对台风、暴雨方面有一些独到的经验。
菲律宾 开设常态化的灾民安置点
虽然菲律宾政府在应对洪灾和城市规划的做法受到大量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尼拉市政府特别注重暴雨发生后对受灾民众的安置问题。市政府在市内设立了很多常态化的灾民安置点,这些安置点主要是公立学校、篮球馆等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一旦发生洪水灾害,可以及时有效的安置灾民,里面免费提供水和食物等基本的生活物资,用来在水灾发生的时候安置受灾群众。
马来西亚 排洪隧道还能用作通车
马来西亚,一年当中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而它的首都吉隆坡却是河道纵横,雨季里很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吉隆坡市政府在2003年投入巨资,开工建设了一座巨型的防洪工程。这个工程是一座全长达9.7公里的隧道,它的功能是把城市上游河段的水分流,导入安全地段。
其中穿越吉隆坡市区3公里长的这段隧道,集排洪和公路交通两种功能于一身。这段隧道是三层的。上两层用作公路交通,最下面一层为排洪通道。隧道有三种运营模式:在正常没有暴雨和降雨量少的情况下,隧道不做排洪,仅作为公路隧道使用;在中等暴雨的情况下,用隧道最下面的排洪通道排洪,而上面的两层照常用作公路交通;在大暴雨的情况下,隧道上面两层的公路交通全部停止。这项工程已经多次为吉隆坡雨季分洪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为每天从郊区到城市上班的20万人节省了30分钟的出行时间。本报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