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对伊斯兰世界欠账太多”
早报记者 张喆
“如果卡扎菲还活着,当他听到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被杀死的消息时,可能会露出苦涩的笑容;困在监狱医院里的穆巴拉克,在听到堡垒般坚固的美国领事馆被袭后,可能会咆哮:‘我早告诉过你们!’”英国卫报昨日就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之死评论道。
“此事件与美国对伊斯兰世界欠账太多有关。”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指出,支持“阿拉伯之春”的奥巴马政府,到目前为止仍未真正做到改善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这是一个自‘二战’结束后至今存在的老问题,只要美国仍偏袒以色列,那么阿拉伯民族对美看法的基本面就不会得到改变。”
一些阿拉伯媒体认为,“美国在自作自受”。甚至连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也找准机会,批评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愚蠢”。
2011年,美国对爆发“阿拉伯之春”的西亚北非多国反对派加以支持,尤其是在利比亚支持用军事手段推翻政权,“但美国没有意识到,虽然那些反对派反感卡扎菲,但他被推翻了,利比亚人不见得就会对美国表达感激。”朱威烈指出,美国一贯在内乱国家里押宝,“2009年奥巴马说要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但这些年下来,美国真的做到了吗?美国希望这些国家出现亲美政府,但单相思了。”
以2003年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为例,当时萨达姆政权被推翻,美国推动伊拉克成立过渡政府,“每一次都会炒作的话题是,这个政府会亲美还是亲伊朗。但实际上,伊拉克政府上台后表明自己首先是阿拉伯国家,然后是伊斯兰国家。”目前在“阿拉伯之春”后上台的埃及、利比亚等国政府同样也不会希望外界将自己贴上“亲美”标签。
朱威烈分析,美国不能以“言论自由”为由,放任国内接二连三地出现侮辱先知穆罕默德的事件发生,“侮辱先知,这是伊斯兰世界绝对不能容忍的。无论美国做出怎样的解释,但那部亵渎先知的电影,是美国人投资、美国人拍摄、在美国放映,美国政府怎样都无法撇清关系。”美国必须要在根源上厘清国内新闻界、娱乐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美国必须树立对其他国家、文化、文明、宗教的尊重。”
“阿拉伯之春”造成的一大结果是,西亚北非多国的政治版图中伊斯兰势力的增强。朱威烈分析,美国轻率兴起战端,从后果来看,这些干预都是不成功的。
朱威烈分析,美国不可能因大使遇袭身亡,向利比亚派出军队或特种部队,展开报复行动,“但毕竟这次事件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不得侵犯他国使领馆的国际法准则,美国政府肯定会向利比亚政府提出抗议,并提出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