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杂烩”民主:政治建构进行时

2014年02月19日09:52  《环球》杂志 微博

  “大杂烩”民主:政治建构进行时

  印度广大民众所渴望得到的政治权利往往只是画上的饼,他们只能在几年一度的选举投票期间体味到短暂的“快乐”,投票结束后,政客的很多慷慨承诺也随风而逝,民众也从“上帝”变为“仆人”。

  赵伯乐

  在印度独立前夕,后来成为开国总理的尼赫鲁曾充满激情地宣称:“在我和许多人的心中,存在着一个复兴印度的愿望。”他所构想的“有声有色大国”的目标,包括了印度政治、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心理和精神面貌的全面提升。

  印度独立后,其政治制度的构建比经济发展起步更早。不过,印度的政治历史传统、多元的社会文化和长约200年的西方殖民统治经历,都在其政治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而导致该国形成了一种“大杂烩”式的制度框架和极具“印度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也给印度的大国梦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政党林立与“选举盛会”

  依据宪法,印度是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体系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同时印度也是一个联邦制国家,除了司法全国统一之外,在立法和行政两个权力体系中,各邦都有着与中央相对应的设置并拥有相当大的实际权力。

  印度政治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政党诸多。有机构统计,印度正式登记的政党超过750个,也有人说超过了1000个。它们根据意识形态和理论基础可以分为政治性政党、宗教性政党、族群(种姓)性政党等等,政治主张可谓五花八门。

  这些政党形式各异,有的党员百万,从中央到基层组织完善,有的成员寥寥,与街头小团体无异。有的是覆盖整个印度的全国性政党,有的是仅在某一特定区域具有影响的地方性政党,也有不少只是登记在册的小政党。

  有的历史悠久,如国大党就是亚洲最为古老的百年老党,多年执掌国家政权,在政坛历尽沧桑;有的虽然年轻却势头强劲,如印度人民党不仅在大选中击败国大党,而且在本世纪初一度成为全国第一大党;还有一些地方性政党近年来也异军突起,不仅在邦一级选举中获胜,而且在全国政治格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度另一个堪称蔚为壮观的政治现象是人民院选举,又称印度大选。印度大选也存在政客操弄、暴力事件频发、投票舞弊等状况,但基本上保持了正常的秩序。历次大选的平均投票率达到了60%左右,2009年参加投票的人数高达7.14亿,被国外媒体称为“选举盛会”。

  通观印度的政治发展,其积极成果是不言而喻的。60多年来,已经有国大党、人民党、印度人民党等多个政党通过大选单独或联合组阁,每次大选后都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保证了印度政权的基本稳定。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还形成了执政党(联盟)与最大在野党(联盟)轮流执政、相互制约的政治格局。

  一张“国家名片”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经济改革加速,“印度的崛起”为世界瞩目,同时,印度打出了“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这张名片。这张“国家名片”不乏夸大虚骄的意味,但也把印度实现大国梦的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内而言,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改革形成了良性互动。在过去的23年间,印度经历了国大党发起经济改革,印度人民党(联盟)执政后启动第二轮经济改革,2004年国大党(联盟)再次执政后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并进行了新的拓展(例如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过程,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政权的更替不但没有中断经济改革的步伐,反而起到了加速改革的作用。同时,当一党或联盟执政时,在野党往往会扮演督促执政者全力发展经济的角色。

  印度现有的政治构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参与度,拓宽了各种政治诉求的表达渠道,使得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起到了调节矛盾、凝聚民心和维持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印度经历了国际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但国内长期存在的教派矛盾和地方分裂势力并未因此膨胀,社会群体矛盾也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国家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对外而言,20余年来,“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这张名片,使得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一定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维持了良好的关系,使其在冷战期间形成的不结盟运动倡导国地位得以提升。这张名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强国对其快速发展的戒心,例如美国就在“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旗号下强化了与印度的合作,甚至启动了与印度的民用核合作进程,并初步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为印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升了其国际声誉。

  “互相排斥”的极端矛盾性

  但是,印度的政治发展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并遇到了诸多挑战。印度最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并不像其宣称的那样成功,马克思在分析印度社会历史时所提到的那种“互相排斥”的极端矛盾性,也反映在印度的政治发展进程中。

  从形式上看,印度式的民主处处表现出表里不一的“大杂烩”特点。正如研究印度独立后政治发展的著名学者布拉斯所指出的那样,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从未停止,近20余年形成的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共产党三大政治集团分立的格局,由于地方性政党的崛起而演变为“战国混战”,中央执政党与地方执政党的“万花筒”状态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畅,地方发展受到掣肘。

  家族政治的烙印也始终无法抹去。尼赫鲁家族中三代人(尼赫鲁、其女英迪拉·甘地、其外孙拉吉夫·甘地)先后担任过印度总理,拉吉夫遇刺后,其遗孀索尼娅·甘地在远离政坛一段时间后又出任国大党主席。现在,第四代的拉胡尔·甘地也被推上政治一线,成为国大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纵观世界政坛,父席子继,夫位妻袭的情况时有可见,但是一个家族的四代人都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的却很罕见,这也算是印度政治的一个特色吧。

  如今,政治腐败已经成为印度难以医治的顽疾,从新一轮选举开始到一届政府任期结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官员到一般职员,甚至在普通民众之中,腐败现象无处不在,没有哪一个政治集团能够洁身自好;印度广大民众所渴望得到的政治权利往往只是画上的饼,他们只能在几年一度的选举投票期间体味到短暂的“快乐”,投票结束后,政客的很多慷慨承诺也随风而逝,民众也从“上帝”变为“仆人”。

  从效能上看,当前印度政治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效率低下,大量的资源被用在无休止的争论和利益集团的讨价还价上,繁琐的手续和各级各类部门之间的推诿以及腐败都使得体制的效能大打折扣,一些印度学者甚至把印度经济无法持续快速发展归咎于民主制度。

  很显然,印度的政治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在发展中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并成为印度大国梦的一块短板。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的政治建构进程还远没有完成。

  因此,正如一些印度政治家和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印度不仅需要改变对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盲目推崇,而且需要对自身的政治传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并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使其更能适应印度的发展目标,并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印度几代人不懈追求的大国梦。

  (作者系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来源:2014年2月1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海南副省长冀文林成马年首位被查高官
  • 体育欧冠-梅西造红牌+破门 巴萨客场2-0曼城
  • 娱乐台男星高凌风血癌病逝 生前旧照帅气
  • 财经三峡集团被曝工程招标违规多:一查一大片
  • 科技新浪科技2013年度风云榜颁奖盛典
  • 博客马未都:乾隆皇帝是个超强记忆力天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校规出台:私处不准别人摸 考研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