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珀斯3月27日电 (记者吴冠雄)3月27日,搜索失联马航的海域天气条件恶化。在最接近疑似海域的澳大利亚珀斯市,西澳大学海洋研究所沿岸海洋学首席教授帕蒂亚拉切(Charitha Pattiaratchi)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表示,失联马航可能坠入的海域并非靠近火山链,但是该海域气候条件长年恶劣,对搜索和打捞来说非常困难。
帕蒂亚拉切解释说,疑似海域位于南纬40度附近,由于没有陆地影响风和洋流,那里长年惊涛骇浪,狂风呼啸。“我们俗称‘咆哮的40度’。”他说,现在南半球正逐渐迈入冬季,整体气候条件就比夏季恶劣。他预计,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疑似海域的气候条件都会非常恶劣,有暴风雨接近。“时好时坏,我们在与时间赛跑。”
对于此前有澳大利亚专家表示飞机可能坠入的地点位于海底火山链的说法,帕蒂亚拉切直截了当地反驳说,“他搞错了”。他从电脑上调出电脑模拟动态图,对记者解释说,目前漂浮物所在的疑似海域,可能比较接近火山链。但是由于飞机失联的时间是3月8日,因此在20天里,碎片已经漂离飞机最初可能坠入的地点。在利用电脑模拟洋流轨迹并往前推算,飞机可能坠入的地点距离火山链500公里,其实是比较平缓的地带。
帕蒂亚拉切利用电脑推算,根据卫星图片以及3月8日至今的洋流和气候条件推算,目前漂浮物已经分布在数百公里的区域内,可能有数千片。3月26日马方公布的122个漂浮物也在此区域内。
另外,对于有些认为疑似海域受到3个洋流影响的说法,他也做出了更正指出,影响疑似海域的只有一个洋流,就是南极环流。
帕蒂亚拉切指出,搜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定位碎片并确认属于失联马航,然后通过碎片位置推导出飞机坠入地点,最后是在飞机坠入地点使用定位仪和水下探测器等进行确认和打捞。他认为,由于目前的搜寻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加上本次失联马航的情况比当年法航更复杂,所以可能会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工作。“当然也要看我们运气,几天、几个月、几年,都说不定。”
帕蒂亚拉切研究印度洋超过20年。他非常关注本次的马航失联事件,因为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父亲是地质学家,访问中国时,见过当时主管科技的邓小平。早在1975年,他自己也曾作为斯里兰卡游泳队员访问过中国。对海洋的热爱,让他成为澳大利亚海洋学的权威专家,与中国多所大学有学术合作关系。马航失联至今,他已经接受了世界各国媒体的近50个采访。
当日在西澳大学,记者还参观了用于海底探测的科研设备。海底滑翔机技术员斯坦利(Dennis Stanley)告诉记者,西澳大学用于研究的海底滑翔机最深可以达到1000米海底,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可能可以达到6000米海底,但是不确定是否研发成功。如果飞机坠入深海,届时打捞船只能使用深海探测器,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只能等待探测器从深海返回,分析带回的数据。因此即使搜寻工作进入第三阶段,对于进行打捞的船只来说也会需要时间才能够找到飞机残骸。(完)
(原标题:澳专家指飞机可能坠入地点非靠近火山链)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