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3日报道 外媒称,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2日公布了人工智能解题机器人挑战大型预科学校高考统考模拟试题的结果。虽然离东京大学合格线这一最终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但因在弱项英语成绩方面有所提高,在包括国立公立大学在内的470所以上院校获得了合格率80%以上的“A”级判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日本共同社报道称,多数科目的标准分(日本称偏差值)为50分左右,研究人员认为解题机器人的学力水平“应该已能比肩普通高三学生”。

  解题机器人共参加了英语、国语、数学等5个科目的模拟考。研究人员输入题目后,由机器人选出合适的选项。结果在作为文科考生成绩标准的7科目(满分900分)中得到了386分,标准分为47分,在4所国公立大学和472所私立大学获得“A”级判定。去年的标准分为45分。

  机器人去年在英语科目的标准分为41,今年提高了近10分。计算机不擅长对语言和知识进行综合解析,但通过借助大规模数据库对普通文章做出判断的方法,在对话填空和语句重排等题型上成绩有所提高。

  这项名为“机器人考东大”的研究项目于2011年起步。除了统考模拟试题外,今年机器人还挑战了东大的数学模拟试题,但成绩不及去年,标准分为55分左右,得到的评语是“擅长的领域偏少,需要克服不擅长的领域”。

  

  【延伸阅读】新松机器人:创新铺就“智造”路

  新华网沈阳11月3日电(记者王莹)创办14年,从仅有40人的机器人研究室,发展成为规模大、产品线全的机器人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以科技实力掌握行业话语权,全面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主动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2000年我们从中科院自动化所出来40个人成立新松公司,没有资金、没有厂房、没有社会资源,就是靠研发、靠技术。”新松总裁曲道奎说,“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是主动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新松公司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技术创业,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战略。即抓住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两方面,生产制造则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致力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打造真正意义的高技术企业。

  人才和投入是创新的基础。曲道奎介绍,新松公司2002年就形成以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司各研发事业部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结成的产学研联盟为平台的3层科技创新体系,并从始至终保持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75%以上,每年研发投入占公司总体销售额12%以上,2014年预计总投入超过2亿元。

  工业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车、焊接机器人等等先后在新松诞生,并大量替代进口,提高了我国与国外同类产品抗衡的能力。

  ?“研发必须走在市场前面”

  “机器人产品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比其他行业更大。”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说,“随着企业产品的换代要求,外资品牌的竞争,对我们技术更新要求越来越高了”。

  “研发必须走在市场前面。”AGV智能移动机器人事业部市场总监王玉鹏介绍,2010年新松听说国外出现了不用电池的移动机器人产品,就立刻投入研发。2年后,非接触供电机器人通过内部测试,恰逢国内汽车产业要求更环保更经济,这一产品随即得到广泛应用。

  研发的脚步并未停止。“我们发现这类产品一旦跑出设定路线就立刻停止工作,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机器人移回原有路线。”王玉鹏说,为了得到更完美的产品,研发人员多次试验后给移动机器人添加了一个小电瓶,一旦出现故障可启动,让其自动回到设定路线。

  “国际上前沿期刊论文报道的、国内外展会展出的、客户需求的……都是我们的研发目标。”徐方说,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几十项、完成重大科技攻关100余项。对已有客户使用的系统,年年都更新改造,每年总产值的80%以上来自于新产品。

  ????“在国际上也要成为第一流企业”

  经过10余年努力,新松公司完成1000多家重点客户的3000多项重点项目,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洁净(真空)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涵盖汽车、摩托车、IC、电子、工程机械、金融、出版、能源、交通等众多行业,拥有几百项国家专利,并参与起草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

  造出机器人,圆了新松人的第一个梦,但新松人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打造中国的“数字化无人工厂”。

  这一目标也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今年2月,新松与山东某石油装备企业签订数字化工厂意向合同,3年累计投资6亿元;4月,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城市轨道交通中心签订全面合作意向协议;在新松公司园区内建设的我国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9月已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达到5000台工业机器人。

  “到2020年,新松不仅在国内要成为领军企业,在国际上也要进入第一流企业行列。”曲道奎说。

  (2014-11-03 15:36:06)

  

  【延伸阅读】中国规划建设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张辛欣沈洋)中国工信部副部长苏波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工信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据统计,中国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并有望在201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从仓库取货、自动装配、自动喷涂再到最后成品入库……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工人,均由“机器人”独立完成,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发生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无人工厂”里的真实一幕。

  2000年创办至今,沈阳新松从科研院所的机器人研究室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牌产品线最全的机器人上市公司,拥有几百项国家专利,80%以上的产品属于自主创新,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南昌大学教授张华是江西省焊接机器人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式焊接机器人、弯曲焊缝跟踪自主移动机器人、平面自主移动焊接机器人、水下焊接机器人。

  其中,水下焊接机器人是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结合机器人技术与水下焊接技术,开发了用于水下焊接的移动机器人系统,解决大型构件水下自动化焊接问题。目前已在九江同方江新造船公司完成深水焊接生产现场试应用。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说,随着新一轮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正在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大量应用在医疗、汽车、纺织、机械乃至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先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和服务等产业领域的应用可创造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的产值。

  目前,全球正在大踏步步入智能化时代。以机器人为牵引的智能制造正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苏波说,以工业机器人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既可通过智能化生产让厂商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制造水准,也可以从容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正是破解中国工业高成本、低附加值、环境资源制约等因素的不二选择。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40万台。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警惕。

  目前,在中国市场,外国机器人巨头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与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率仅在3%左右。

  苏波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标志,中国机器人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要跟上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必须加快推进,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工信部工信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中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力争到2020年,形成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基本满足国际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苏波说。

  (2014-11-03 14:56:09)

  

  【延伸阅读】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机器人产业要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余晓洁、刘慧)全球制造业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期,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国际机器人专家普遍认为,机器人发展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专家表示,我国要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机遇:机器人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从机器人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体系。在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特种机器人技术攻关与系统应用、机器人前沿技术储备等三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机器人对于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尤为重要。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解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酝酿和推进,也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赶超发展’契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说。

  科技部高新司调研显示:机器人技术是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技术抓手,机器人已从“备选”成为“必选”。

  挑战: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基础薄弱

  现在,我国每年申请机器人技术相关专利、发表机器人技术相关学术论文居世界首位。但与此同时,在我国机器人市场,外国机器人巨头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尽管这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奋起直追,但是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我国目前已经晋升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与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制造业将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已是共识。发达国家已将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我国还在追赶与发展阶段。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距离全球5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强调,在产业化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扩张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产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应用领域进行价格竞争,这将制约整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对策:借鉴经验助推良性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作为国家计划进行重点规划和部署,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以期在新工业革命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提出“新工业革命”、欧洲提出“再工业化”,其核心就是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实现“制造业的回归”。

  专家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需要坚持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从集成起步逐渐向中上游拓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匹配与协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我国要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体。它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机器人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据悉,我国已经在布局立足国际制高点的新一代机器人技术。仿生机器人如拟人、四足机器人,以及新机构、环境感知、智能控制、生肌电融合、人机合作等单元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同时,机器人技术专业研发队伍也初具规模。

  (2014-11-03 11:52:03)

  (原标题:外媒:解题机器人挑战日本高考 水平比肩高三学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