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返回顶部
观察日本

海外观察专稿:美国阿灵顿公墓=靖国神社?

2013年05月22日17:50 我有话说(人参与)
微天下

特约供稿人:微天下

安倍晋三日前接受美国《外交》杂志采访时提及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认为靖国神社和阿灵顿公墓都是供奉为国效力中阵亡的人们,这种混淆视听的说法引发不少批评。两者到底有何区别?安倍的说法为何站不住脚?这得从它们各自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带你看天下 100
4月23日,日本国会议员前往靖国神社参拜。4月23日,日本国会议员前往靖国神社参拜。

  美国《外交》杂志网站16日发布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采访

  提及靖国神社时,安倍称:“关于靖国神社,让我谦卑地敦促你考虑,在向美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战死者表达敬意问题上,你自己的立场。我持这样一种观点,关于靖国神社,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相似的理由,即那里供奉着在为国效力中失去其生命的人们的亡灵。”

  这番言论引发大量争议,人民日报批驳靖国神社实为军国主义战争的精神支柱,韩联社则指出安倍是在继续诡辩。《外交》杂志的报道下面,有网友评论称这就像“德国国家公墓里葬着希特勒,然后德国总理去参拜”,认为阿灵顿公墓的比喻“厚颜无耻”。

  历史渊源:最初均为纪念本国内战死者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南部11州出于对奴隶制、关税、经济等担忧陆续退出联邦,引发南北战争。华盛顿特区附近的阵亡者多被葬在美国士兵公墓和亚历山大公墓,但逐渐“满员”,1862年国会批准联邦政府买地筹备新公墓,1864年阿灵顿公墓启用。

  靖国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建立的东京招魂社,最初是为纪念戊辰战争中战死的反江户幕府武士,他们帮主明治新政府平定幕府,迈向近代中央集权国家。1879年,明治天皇将其改名为靖国神社,出自《左传》“僖公23年秋”的“吾以靖国也”,意为使国家安定。

  纪念对象:阿灵顿公墓无歧视,靖国神社有选择

  阿灵顿公墓虽为北方联邦建立,但并未排斥它的“敌人”。1900年,国会批准在公墓里辟出专区,分散埋葬的南方联盟士兵遗骨被重新集中安葬。1914年,曾为南方联盟效力的雕塑家伊齐基尔在公墓中设计了南方联盟士兵纪念碑,1917年他去世后也被葬在碑下。

  公墓中也有奴隶的身影。政府曾在公墓附近设立“自由民之村”,千余名获得自由的奴隶在此居住,1988年这块地被政府买回,即为如今公墓的南区。公墓的27区则埋葬着数千名曾经的奴隶,他们的墓碑上写着“平民”或“公民”。后来越战、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等战争中的阵亡士兵也有部分被葬于此。

  靖国神社则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性的。戊辰战争中仅有新政府军战死者,没有幕府的人;西南战争中也是一样,没有“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的反政府萨摩军人士。如果以阿灵顿公墓纪念内战双方人士来对比,靖国神社的明显偏向性则难说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韩联社则在5月21日的社论中指出:“靖国神社其实只是在供奉为军国主义做出贡献的人”。

  政治意义:阿灵顿公墓重内战,靖国神社涉外交

  1929年5月30日,美国总统胡佛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第一次全国性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仪式。2011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于阵亡将士纪念日在此讲话:“我们在此纪念我们最初的爱国者:铁匠、农夫、奴隶和自由人,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独立。我们怀念参军的男女,无论肤色是黑是白,他们在苹果园和玉米地里殒命,这场战争保住了我们的联邦。”南北战争主要被看做维护统一的斗争,虽然中文称为“南北战争”,英文实为“Civil War”(内战),核心是内政而非外交纠纷。

  1978年,战败时期的宫内大臣松平庆民的长子松平永芳出任靖国神社宫司,同年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14人的名字列入靖国神社合祭,这个“内战纪念所”被赋予了外交意义。具体而言,甲午战争、台日战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等涉及侵略中国的日本士兵被供奉于此,占比超过一半。

  日本官方人士参拜靖国神社已经多次在亚洲多国引发外交风波。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由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任内中日关系降温,安倍晋三接任后首次出访即选在中国,首次任期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在去年日本众议院选举前,安倍曾表示中日关系升温是自己在首个任期的成绩之一。

  今年4月,日本内阁和部分政界人士参拜靖国神社,韩国国会随后通过一项决议进行谴责,要求韩国政府采用外交手段果断应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提醒亚洲各国和国际社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予以严厉应对,韩国外长因此取消访日计划。

分享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