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用政治绑架了靖国神社?
特约供稿人:唐光
或许对于神社而言,只要家属愿意放,神社没理由拒绝,否则就违背了神道不能将逝者划分三六九等的道义。但对于中韩等被日军侵略、伤害过的国家和民众而言,这样的说辞显然难辞其咎,这样的行为也等同挑衅。说白了,使坏的不是靖国神社,而是别有用心将14名二战甲级战犯移入靖国神社的政客。
8月15日,日本终战纪念日,也是和日本防卫省一墙之隔的靖国神社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
信徒的香火、民众的祭拜、政客的作秀、舆论的交锋,每年此刻,靖国神社的警戒阵势一点也不比隔壁邻居防卫省差,彰显着其在日本所有神社中“至高无上”的神道象征地位,然而这份荣宠,却背离了一个宗教场所本该秉持的初衷。
殊不知,这是靖国神社之幸还是不幸呢?
一个月前,我试图向靖国神社递交媒体采访申请,但靖国神社事务所的官方网站明确注明“拒绝一切媒体任何理由的采访”。不甘心的我还是“厚着脸皮”发了封采访申请邮件过去,一如预期,石沉大海。(备注:靖国神社原则上不接受国内外媒体的采访,议员及内阁成员、首相等人员的参拜活动,则由政府协调官方媒体随行)
之后我又“厚颜无耻”地去了趟靖国神社事务所当面咨询,解释大抵是“靖国神社只是一个宗教场所,故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或许是对我啰啰嗦嗦的不厌其烦,有位工作人员私下嘀咕道:“媒体都是因为靖国神社附加的政治色彩才对这里感兴趣,但是我们就是一个神社啊,难道你们不知道吗?!”
听到这句喃喃自语,我已不好意思再“赖”在事务所里问东问西,悻悻地退了出来。是啊,对于神道的信徒而言,这里供奉的只是往生者,没有英魂忠烈,也没有甲级战犯。人家就是个神社而已。是世人赋予了它“日本烈士陵园”的标签,给它披上了政治的袈裟。
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的靖国神社,历史不过百余年,本没有现在这么大名鼎鼎,一开始叫“东京招魂社”,后来才更名为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
它的“变质”源于明治维新之后。
明治维新之后直到二战结束之前,靖国神社被用以专门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时间跨度涵括了甲午战争(1894-5年),日俄战争(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国内所有的神社均由内务省管理,唯独靖国神社由军方管理。二战时期,日本军部将靖国神社打造成军国主义的精神圣地。神风敢死队便是在这里举办仪式之后出发的。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后,根据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第9条政教分离的原则,靖国神社才重新变为非政府所属的宗教机构。然而,这个时候靖国神社已经存放了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牌位,其中有近210万死于二战。
从神道而言,自然不好将往生者分善恶贵贱,没有将已有牌位请出的道理,但整个神社供奉的都是军人,这一特征又挟持着神社不可能摆脱“军国主义”的印记,转型乏力。最终,已经是独立宗教法人的靖国神社,还是于1978年10月秋祭时秘密接收了2000位二战战犯,其中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
或许对于神社而言,只要家属愿意放,神社没理由拒绝,否则就违背了神道不能将逝者划分三六九等的道义。但对于中韩等被日军侵略、伤害过的国家和民众而言,这样的说辞显然难辞其咎,这样的行为也等同挑衅。
说白了,使坏的不是靖国神社,而是别有用心将14名二战甲级战犯移入靖国神社的政客。作为载体的靖国神社,为肮脏的政治背了个“黑锅”。
再加上,日本多任首相、各届内阁成员、两会议员大半都借势参拜靖国神社赢取政治资本,增添右翼羽翼,令靖国神社在被政治绑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越陷越深。
看来唯有日本政客放弃靖国神社的利用价值,不再巧立名目以个人名义参拜,靖国神社才有望回归久违的清净门第了。(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