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重新分析恐怖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9: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有部试图重新理解恐怖主义的美国电影《宿仇之V》(V for Vendetta)响声甚大,上映头三天票房就超过2500万美元。该片女主角是《星球大战》中扮演女王的Natalie Portman,因为Portman的祖父母都是死于奥斯威辛的犹太人,她在这部所谓“同情恐怖分子”的电影中的角色尤其受到争议。

  很难从套路重重的好莱坞动作电影里还能得到什么深奥的启迪,这部电影,如果仅
仅从剧情来看,不过又是《黑客帝国》的一种翻版:一个英雄将浑浑噩噩的民众唤醒,共同推翻腐败和残忍的暴政。不过,英雄用的手段是非常残忍的,而且引发混乱,绝对的颠覆性,电影的信息也很简单:在暴政统治之下,恐怖主义也可能是对的。这样的信息在“9·11”之前就有不少好莱坞动作片传达过了,不过今天的特殊环境使它看起来非常复杂。

  有多少人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能够迅速恢复神智?这是个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问题。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文化背景,在试图理解恐怖主义的种种努力中,简单的移情作用并不是最有效的起点,更不是唯一的方式。简单的移情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厢情愿的误解,无论是情感和逻辑模式化的《宿仇之V》,还是那些研究做得不够细致和广泛的专家。

  由于当下一些著名的恐怖组织曾经接受过东西方大国的培训和支援(比如,“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曾经服务于美国在阿富汗驱逐入侵苏军的行动计划),熟知近代史的观察家们将变化描述成恐怖主义的生物体基因突变:一个冷战时期被西方阵营扶持的武装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获得了自己的意识,转而攻击它的主人,并且试图控制整个世界。

  或者,更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消除贫困是铲除恐怖主义土壤的可靠办法。

  或者,由于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恐怖组织总不免提到巴以冲突,人们会以为和平解决巴以争端有助于解决恐怖主义问题。

  或者,人们认为原教旨主义的宗教学校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或者,人们认为年轻人比老年人要更倾向于支持恐怖主义。

  ……

  在1月份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美国和平学院的C. Christine Fair发表了一篇问答形式的文章,让人们得以从常见的“想当然”结论往前进一步思考,比好莱坞的移情作用要有用得多。这里大概转述一下:第一,解决巴以问题并不会让恐怖主义远离。在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半岛、南部菲律宾和克什米尔地区,武装组织最关注的并非巴以问题。克什米尔的圣战者的反抗对象是“印度教印度”,而车臣反叛者反抗的则是俄罗斯,在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埃塞俄比亚、匈牙利、西西里、西班牙甚至法国的一些地区,恐怖组织要对付的首要对象都是各有不同的,而最终目标都是取代现有政权。

  第二,贫困、失业和缺乏教育的状况未必造就恐怖分子。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相关性。恐怖分子未必贫困,而繁荣并不能消除恐怖主义。在全球最贫困的50个国家里,没有什么恐怖主义。研究普遍显示:恐怖分子并非来自最贫穷的社会群体。针对印度的恐怖主义出现在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旁遮普省,还有贫富最均等的省份——克什米尔。最穷的省份North Bihar却没有出现恐怖活动。在埃及、沙特和北非国家,恐怖分子都来自最富有的地区和社区。恐怖组织更愿意征召的是“高质量”的人,受过教育、有所成就,这样的人在经济不景气或缺乏就业机会时很容易转向恐怖主义。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因为其可贵的特长,尤其为恐怖组织所青睐。

  第三,年轻未婚的穆斯林男性未必容易变成恐怖分子。斯里兰卡的猛虎解放组织的主要成员并非穆斯林,而是印度教徒,而且有近40%的成员是女性。最近发表的一个相关研究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4个国家的6000个穆斯林当中,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支持恐怖主义。已婚未婚者有同等的可能性支持恐怖主义。47%的62岁人士倾向于支持恐怖主义,比18岁孩子多10个百分点。其他的因素——意识形态和信仰——比社会和经济地位、年龄和性别都要重要。

  第四,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Madrasas宗教学校是制造恐怖分子的工厂。这些学校自12世纪起就普遍存在了,它们的学生为数稀少,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不会外语也没有足够的科技知识,有的连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有,所以对现代雇主(包括恐怖组织)没什么用。仇视西方的教育其实普遍存在于正规学校中。

  第五,人们支持恐怖主义未必是因为他们贫穷或者缺乏机会。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支持恐怖主义,有的人却不支持。前述的研究显示,有手机和熟悉电脑的人比衣食不足的穷人更可能支持恐怖主义。

  第六,信仰者感到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遭到威胁,一定会支持恐怖主义。不管这种受威胁的感觉是来自大量的宣传,还是来自现实的政治挫折,它都会让信仰者支持恐怖主义。

  第七,旅居他国者的愤怒移民容易被恐怖组织吸收,尤其是如果这些旅居者所在国家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的话。这些人在各地聚会,包括监狱。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恐怖分子在一个国家出生,在另一个国家受训,然后在第三个国家里发起恐怖袭击——以那些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人们的名义。

  这些观点都很有启发性,但是第五点最让人印象深刻。“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支持恐怖主义,有的人却不支持”。这证明世界各国几十年来对恐怖主义断断续续的研究还只是在真相的门前徘徊。从C. Christine Fair的这些观点看来,在已有的研究中,大面积的经济、社会、信仰和教育背景的调查,似乎并不能找出恐怖主义形成的可靠规律。误解为什么会形成?在误解消除之后,下一步研究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学和宗教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起到更多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好莱坞电影,还是任何电影、文学和艺术作品,在探讨恐怖主义的形成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世纪尚未写成的最成功作品当中,必然应该有一些作品是针对恐怖主义的。我们今日对恐怖主义的了解还是那么肤浅和片面,一旦将恐怖主义还原为独立个体的形象,就非常单薄,仅仅局限于某个既有模式——无论是大侠除暴安良,是一介草民在暴政下揭竿而起,是天生杀人狂实现理想,抑或是错误教育导致青年误入歧途,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电影《教父》一样,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把当下全球化世界中尚未明了的社会规则和现代人的生活形态描述清晰。

  也许,重新理解恐怖主义,就是重新理解现代人,重新理解现代城市,它们和周边地区的关系,梦想不可控制的变异,等等。这个任务看来还需要至少一代人来完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