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从法国劳工法改革看社会共识与改革推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6:32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

  据报道,德维尔潘总理于当地时间4月10日宣布对《首次雇佣合约》进行修改,以平息持续几周的抗议。

  现在,还不能确定对法案的修改一定会平息抗议。但是可以断言,是次劳工法改革
引发的动荡,必定会对其它欧洲领袖产生震慑作用。

  作为欧洲左翼思想的大本营,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法国的文化传统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固然格格不入,此乃进行经济改革举步维艰的文化原因。但是,经济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众多因素,在此我们可以以瑞典为参照作一些比较分析。首先,要澄清一些观念的误区,福利制度并不一定阻碍经济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欧诸国。同样有着社会主义传统,同样走福利国道路,同样为适应全球化的冲击进行经济改革,瑞典就相当成功。瑞典屡次被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失业率低,经济繁荣。人均寿命全球最高,男78岁,女83岁。高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使瑞典的公共开支长期占GDP一半以上,但并未影响其宏观经济表现。近年来瑞典的GDP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通胀率低于1%,还经常有超过1%的结构性盈余。

  其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加强人的

竞争力。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传统福利国家无疑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但以降低薪金、减少社会保障的方式减轻劳工成本去跟第三世界竞争绝不可行,应该做的是致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教育。瑞典对此非常清晰,它努力平衡高福利政策与经济的稳健增长,同时保持了劳工弹性。在瑞典,“弹性”并不是法国想要的“易请易炒”,而是一个综合的制度,包括了以福利促就业的政策,失业再培训计划和一流的高等教育,处处着力于提高国民的适应力。可以说,瑞典有活力与弹性的并不是制度,而是人。反观法国,失业的年轻人并未得到政府类似的协助,加上欠缺终身学习的文化,年纪轻轻就领取失业救济,积重难返,唯有长期依赖社会保障。

  第三,亦是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典政府推行经济改革的处理方式。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有清晰的改革方向;二是要谋求社会共识。1990年代以来,瑞典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从各种社会救助金、

养老金到劳工保障等等都非常成功。瑞典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方式非常清晰,他们追求高度就业和高度的社会保障,小范围的薪金级差,优良的公共服务以及一个慷慨的福利制度。支出来自于税收,公平靠的是资源再分配,因此瑞典人接受高税率和保守的货币政策(瑞典至今未加入欧元)。面对全球化和“盎撒模式”(Anglo-Saxon Model)的冲击,瑞典人明白高度的社会保障与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该问题上,很多欧洲国家却存在混乱的经济思维,它们既想要美国式的收入水平和公司税率,但又想拥有瑞典式的公共部门(例如德国)。公开透明的政策辩论因而非常重要,它让公众明白两者间必须有所取舍,并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决定国家方向。

  政策讨论还有宣传的作用,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推行改革,避免经济改革容易衍生的恐慌情绪。法国这次的劳工法改革,快速启动了立法程序,事先却没有咨询工会,期间又不进行有效的政策辩论说服公众,最终导致了现在的走向。

  作为“社会模式”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典型,瑞典人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未出现过骚动,原因是政策制定者知道要小心听取各种意见,在未获得足够支持前绝不轻举妄动。瑞典能够成功进行改革并维持社会稳定,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加懂得怎样推行改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