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看到灾难才能感念幸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1:39 新京报 | |||||||||
一位俄罗斯社会学学者曾经心有余悸地谈起过发生在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他当时说切尔诺贝利改变了前苏联的一切,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的信赖,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的信赖。 说这话的时候是在一个平静的咖啡厅里,但是周围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他激动的面孔。因为当时已经离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18年了,很多人甚至都记不清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具
尽管核泄漏的危机难以排除,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发展核技术的步伐。据说核能源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的20年时间中,占全球电力供应的比例上升了1.5倍。同时核电站安全技术的研究也没有停止步伐。因为技术发展中的漏洞不是技术停步的理由。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防范此类事故的再度发生,并且对降低核事故的伤害展开研究。这种研究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全球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20年之后,仍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止核事故的对话和研究机制。直到2003年,一个名为切尔诺贝利的论坛才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设立。这意味着在联合国层面上,对切尔诺贝利的研究刚刚起步。这种研究仍然停留在调查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范围,以及如何为受事故影响的人提供保健服务的层面。更何况在一些国家,核电站作为安全与商业的最高机密也受到保护,事故受到严格保密,不但公众缺乏知情权,就连事故数据也不为人知,这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防止核事故的合作。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之际,全球各个拥有核电站的国家能否形成“切尔诺贝利”共识,不但认识到核事故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而且认识到建立国际防止核事故机制的重要性。发达的核电大国应当在国际核安全对话中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分享核安全技术并且取消不必要的技术壁垒。同时这个对话要为核风险未雨绸缪,包括核污染之后的环境治理,受污染人群的治疗,污染地区的彻底洗消等内容都应该纳入一揽子对话范畴。 切尔诺贝利是全球公共议程的重要符号。因为核电站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足以造成大规模毁灭性伤害。这种伤害,因为技术的风险而存在。超越了战争与和平的对立,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中,伴随着和平利用核能的步伐,核事故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列举的较大规模事故就有英国塞拉菲尔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美国的布朗斯菲尔德核电站和三喱岛核电站核泄漏,日本茨本县核燃料工厂核泄漏,韩国荣光核电厂5号机组核泄漏事故。 因此,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年之际,所有的人都应该看一看1997年日本导演木桥成一的独立纪录片《纳迪亚的村庄》,用镜头语言所展示的那些核事故中的断壁残垣和受到核辐射伤害的无辜者,绝对要比文字描述的力量强大得多。但是为什么只有看到灾难才能感念幸福,这是我们总无法让切尔诺贝利永归回忆的原因。 □周庆安(北京学者) 相关专题: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