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使英国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日渐边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0:4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布莱尔遭遇“逼宫” 5月6日,布莱尔度过了他的53岁生日,这恐怕是他有生以来度过的最糟糕的一个生日。两天前的英格兰地方选举中,工党大败,不仅没有夺回2004年的失地,反而又丢失306个席位,失去了对18个地方政府的控制权。这是工党自1968年以来在地方选举中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
根据这次选举做出的民意调查表明,执政工党的支持率只有26%,在三大政党中排名最后。 这一失败直接动摇了布莱尔在党内的地位。尽管在地方选举失败后仅仅一天,布莱尔就闪电改组内阁,希望借此改善形象,但事实证明,四面楚歌的布莱尔的任何努力都无法阻挡“兵败如山倒”的局面。50多名工党议员很快联名写出公开信,这封信说:“首相必须告诉其政党他让位的具体时间表,以使其继承者能够承担重建工党的任务。”这封公开信诱发了一出备受关注的“逼宫”大戏,使布莱尔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也极大削弱了他此后的执政能力。 对此,布莱尔开始曾拒绝让步,强硬表示将会干完第三任期。双方曾一度形成了一种剑拔弩张的对立气氛。但党内压力越来越大,这迫使布莱尔选择妥协。 什么埋葬了“布莱尔王朝” 对于布莱尔大选惨败,有媒体总结了几宗门:布莱尔夫人切丽“以权谋财”(切丽门)、布莱尔一家利用女王专机出国旅游(专机门)、工党出售爵位赚钱(爵位门)、副首相传出婚外情(拉链门)、内政大臣错放外国罪犯(监狱门)、卫生大臣的改革计划遭嘘(卫生门),并以此认为选举前媒体连续9天对这几宗丑闻的密集报道,击垮了布莱尔政府及工党的政治形象。 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接受了四百年民主文化熏陶的英国民众不至于非理性到这种程度。 其实,这次工党选举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是民众对9年来布莱尔外交路线不满的一次总爆发。 由于存在着“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历史,在英国特有的贵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大英帝国”的情结,对外交问题极为关心。 因此,真正对布莱尔构成了致命杀伤力是伊拉克战争。布莱尔不惜违背整个欧洲的主流民意,盲目追随小布什卷入伊战的漩涡,使他在党内外树立了众多的敌人。不断攀升的英军阵亡人数反复刺激着英国人脆弱的神经,而且还引起恐怖主义分子将矛头指向英国,去年的伦敦大爆炸,曾一度引起民怨沸腾。 伊战是“布莱尔最糟糕的政治遗产”。而英国民众对伊战的强烈反对声背后还有他们对布莱尔整个亲美外交路线的质疑。 19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洲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布莱尔在加入欧元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过程中表现迟疑。英国和整个欧盟在外交节奏上的不合拍,使得英国日益被排除在欧盟的最核心层之外;而美国自身却在北美把自由贸易区搞得红红火火,甚至还竭力扩展到整个美洲,也把英国排除在外。布莱尔的外交路线没有使英国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左右逢源而是两头不讨好,这使英国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日渐边缘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随着美国国际形象的每况愈下,布莱尔仍然把英国的外交大旗紧紧捆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也使英国在国际社会中颜面尽失。 布朗:布莱尔之后 现任财政部长戈登·布朗最可能成为“布莱尔时代”的终结者。 今年53岁的戈登·布朗早在1994年就与布莱尔在新党魁的角逐中有过一拼。结果年长两岁的布朗以布莱尔同意让其担任财政大臣,并在布莱尔任期满后继任首相为条件做出了让步,使布莱尔得以出任工党领导人,并最终成为首相。 本月工党地方选举惨败后,布朗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出“重整工党”的口号,令人耳目一新。过去一年来,英国多家民意显示,如果布朗取代布莱尔,工党的支持率将持续上升。而保守党去年年底选出了不到40岁的新领导人卡梅伦,并很快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偶像。这让工党明显感到了反对党咄咄逼人的气势。因此工党越来越把希望寄托在布朗身上,希望这位100年来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财政大臣,能在下次大选中击败卡梅伦,保住工党的执政地位。 当然,布朗的政治前途也并非坦途望尽。当年保守党首相梅杰,就是因为无法改造由于逼走了撒切尔夫人所导致的党内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在大选中被工党击败,丢掉占据了18年的执政党地位。这一幕历史未必不会在未来布朗领导下的工党重演。(本报评论员李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