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赖斯“转型外交”的审时度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15:3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评论员 刘 晗 赖斯的“转型外交”最近在美国的一系列外交行动中看得非常清楚。5月底,就在六国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的前一天,赖斯正式提出与伊朗面对面谈判的条件:如果伊朗停止铀浓缩并进行核燃料回收活动,美国将准备与欧盟一道同伊朗进行谈判。美国的态度看来软了一点,因此也有论者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进一步迈向现实主义的标志。
最近美国的动作确实表现某种现实主义因素。与利比亚恢复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映。在陷入了伊拉克泥潭,并且哈马斯通过民主途径崛起之后,美国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稳定局势,稍稍改变以前通过“先发制人”的武力手段来实现民主的强硬立场。但现在断言美国正在逐渐背离其新保守主义的方向,还为时尚早。 事实上,以上动作乃是赖斯“转型外交”的应有之义。早在今年1月18日,在乔治敦大学发表的演讲《布局调整——美国的“转型”外交》中,赖斯道出了美国转型外交的要旨。在目标方面,主导理念仍然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民主;而在手段方面,赖斯则提出要通过外交途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来进行民主推进。同时,赖斯还特别强调进行外交布局的调整,在日益兴起的大国(中国、印度和巴西等)中增加外交人员的比重,以改变冷战以来美国在全世界的外交分布侧重。 由此看来,美国的“转型外交”依然延续了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即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民主,只不过是改变了以往采取“硬实力”的手段,转而注重“软实力”。换言之,美国要改变以往只通过改变上层势力(无论是通过武力进行政权更迭还是通过意识灌输来控制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的方法,转而从事草根行动,这也正是前不久布什政府大力推进美国国内外语(尤其是汉语、阿拉伯语等)教学的目的所在。 实际上,如今的伊拉克泥潭已经使得美国的决策者明白,即便能够以武力摧毁当地的专制统治者,也不能保证在战后的国家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伊拉克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地域冲突便鲜明地显现出来,而民主选举却并未促成稳定的局面。美军占领伊拉克之时,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写到:“我们刚刚领养了一个名叫巴格达的孩子。现在美国有了2300万人的第51州。”很显然,美国并没有养好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现在的身体内部疾病丛生、虚弱不已。而美国人在这个病孩子那里也无法顺利地得到健康的血液——石油。 在将伊拉克从萨达姆这个暴虐的父亲手下解脱出来之后,美国人的民主却并未展现出慈母般的呵护。近来不断爆出的美军枪杀伊拉克平民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伊拉克人民的神经。在这些事件当中,美军没有遵守伊拉克的法律。同样地,在阿富汗爆发了相似的事件之后,美军在6月3日表示,将不会遵守喀布尔当地的法律。 但美国人的举动肯定是不会令其欧洲盟友愉悦的。崇尚“永久和平”状态的欧洲人显然看不惯美国人的穷兵黩武,现在不断爆出的虐囚丑闻、黑狱事件也使得欧洲人无法继续忍受美国人的粗莽举动。欧洲人开始表示对美国行动的不合作态度,比如,在5月30日,欧洲最高法院宣布废止欧盟2年前与美国签订的欧美航空安全协议,指出这项要求欧盟向美方提供客机乘客信息的协议是不合法的。 因此,赖斯的“转型外交”是一种针对现实局势的调整。赖斯特别强调要改变家长制的作风,而是要通过软实力来进行渗透。这一方面将更有利于达到它在一些地区推进民主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抚欧洲盟友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