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周庆安:中国少林功夫不敌韩国跆拳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0:40 国际在线

  作者:周庆安

  千百年来,少林寺是中华武林的泰山北斗。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一种叫做“跆拳道”的韩国功夫悄然盛行于世界不少国家,甚至大有盖住少林寺风头的趋势。

  如果把少林拳和跆拳道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不难发现:跆拳道早已成为奥运会的比
赛项目,而中国武术还仅仅在奥运会表演项目门外徘徊。当20世纪60年代李小龙把中国武术搬上西方银屏,从而引发世界注目的时候,当时的跆拳道已经成为不少西方国家百姓日常练习的运动。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从品牌资源的角度来看,这种比较可能并不全面。但是从公共外交,或者说软力量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的影响力差距无疑是存在的。

  软力量资源大国并非天生就是软力量大国

  少林寺只是中国巨大的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的巨大兴趣,在于中国文化天生的吸引力,以及和西方世界长期隔绝产生的远距离审美。除此以外,中国硬力量的提升也使国际社会必然关注其软力量的发展可能,例如《华尔街日报》就曾经专文刊载《中国崛起的软力量》。

  然而,一个软力量资源大国,并非天生就是一个软力量大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在整个软力量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甚至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国际政治历史上,世界几个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心地区,如东亚地区、爱琴海地区、两河流域和南亚大陆,都没有形成能够影响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软力量中心。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地方的发展中国家居多,长期的落后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形象;另一方面,文化并非软力量,能否产生“力”的效应,取决于这些文化的传播和应用效果。

  在东亚地区,目前软力量发展的先行者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大发展之后,日本成了符合西方现代化标准但却保留自身独特文化的少有国家。其专利数量是全球最高的,书籍和音乐产品的销售量占全球第二位,全球前25家跨国公司中,日本拥有三家。从年轻一代来看,“哈日”、“哈韩”的浪潮也证明日本与韩国文化在不少国家和地区走俏。

  中国软力量仍停留在文化吸引力的初级阶段

  按照软力量鼻祖约瑟夫·奈的模型,软力量有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等多个层面。从吸引关注,到制造认同,再到决定议程,软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是在不断增加的。跨越了文化吸引力之后,在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软力量领先者都会进入一个试图寻找价值观念感召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很可能就是决定谁来主导亚洲文化与亚洲政治话语权的阶段。相比来说,中国的软力量仍然停留在文化吸引力的初级阶段,甚至在少林拳和

跆拳道的“比武”中都未必见得能够胜出。

  必须承认的是,尽管拥有巨大的软力量资源,中国软力量的发展,目前必须解决包装、推广和发挥作用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首先,一种文化产品从存在到成为国家软力量的重要手段,需要良好的包装。软力量之所以成为软力量,不但是因为其内容能够产生认同,更是因为它的形式容易为人接受。

  其次,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能否成为软力量的有效手段,取决于其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跆拳道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软力量的使用。文化产品的展示和文化手段的输出,是软力量。今天中国已经向世界展示了它巨大的文化资源,却仍然没有能够建立广泛的输出渠道。缺少渠道,少林功夫只是少林功夫,而不能成为海外的中国功夫。

  再次,软力量需要资源的充分整合。软力量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种软力量资源,都已经不可能独当一面了。在跆拳道的推广过程中,韩国政府、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运用了包括影视、音像制品、网站这些大众传媒手段,跆拳道用品销售等商业传播手段,以及跆拳道俱乐部等人际推广模式在内的多种手段。这些渠道的整合,使跆拳道从客观上成为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韩国国家文化资源品牌的一个立体符号。这也是软力量之所以成为“力量”的一个原因,毕竟“力量”的来源是整体和全方位的。此种整合堪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所借鉴。

  必须大力推动公共外交

  更重要的是,战略规划已经日渐成为软力量发展的前提,西方甚至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战略传播”的概念。作为软力量的使用方式,公共外交已经日益成为国际流行语。公共外交可以建立国家形象,可以解释政策目的,也可以改变政治议程,而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对话和传播,来提升国家利益,增进国家安全。公共外交正越来越多地为各国展示软力量应用的无限可能。

  迄今为止,西方社会所拥有的巨大话语权,使它们有效包装了西方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甚至文化潮流。这些软力量的发展,甚至超出了西方学者自己的估计。约瑟夫·奈曾经不无担忧地说,当穿着NBA的T恤衫,喝着

可口可乐的塞族人拿起武器对抗北约军队的时候,人们一方面感慨于美国软力量的巨大渗透力,另一方面也惊叹软力量已经自成体系,其规律仍然没有被人有效地研究和开发。

  当然,软力量的竞争,绝不是像硬力量那样有你无我,更何况今天的国际体系也在创造和平共处的硬力量范式。因此中国的软力量发展需要耐心,更需要信心。不过,在少林寺和跆拳道对阵的擂台上,我们除了看到刚刚走出国门的少林功夫之外,仍然看到了中国软力量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中国硬力量的提高,能否建立与之相适配的软力量,不但是少林高手们的现代性命题,也是中国必然要跨越的实质门槛。(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学者)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