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2006美国中期选举专题 > 正文

余万里:国会山的颜色与伊拉克的创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9:28 国际在线

  作者:余万里

  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尚未尘埃落定,等候在大屏幕前的民主党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弹冠相庆了。民主党在本次众议院、参议院和州长选举皆有斩获,在众议院取得多数党席位已成定局。从新闻炒作的角度看,最有价值的题材莫过于美国历史上即将诞生第一位女性众议院议长,加州“铁娘子”南希·佩洛西。

  不过,从观察美国政治的学者角度,本人更有兴趣从这场选举中捕捉美国政治风向的微妙变化。民主党人的确有理由迫不及待,因为夺回众议院这一项胜利就已经具备了历史性的意义。人们不会忘记1994年,共和党人在“新美利坚契约”的旗号下夺取了民主党控制50年之久的国会众议院,那次中期选举已经作为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被载入到美国政治史册。

  如果把1994年中期选举、2000年和2004年总统大选作为里程碑,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右翼共和党鼎盛和美国社会保守力量全面回潮的轨迹。推动这个浪潮的有美国政治气候变迁的历史脉络,有“9·11”冲击下美国政治生态的突变,当然还有白宫政治顾问卡尔·罗夫长袖善舞的竞选策略。

  这一系列因素造就了以布什王朝为代表的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巅峰。它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一个同克林顿时代乃至整个冷战时代都全然不同的、甚至令人感到陌生的美国———红色的美国。在那些被涂抹成红色的支持共和党的中西部各州,有这样一群头脑简单、见识狭窄、笃信宗教、崇拜武力的美国人,他们被“9·11”事件惊醒,把几乎同他们一样智商不高但信仰虔诚的德州牛仔加冕为帝王般的总统,同时交给他一个橡皮图章的国会。

  前几天,克林顿在助选时给共和党做了一个精辟的评价:“他们把一切事情向右转。”在这股右倾的风潮中,美国公众可以接受限制公民自由的《爱国者法》、可以忽视关塔那摩战俘营对人权的侵犯、可以容忍“劫贫济富”的减税政策,甚至把美国的全球反恐和对外战略交给了一群“纸上谈兵”的新保守派知识分子。这个小团体把美国带进了阿富汗、带进了

伊拉克,交给美国人一张“海市蜃楼般”的中东民主化蓝图,其结果是让美国身陷漫漫黄沙不能自拔。

  因此,各种民意测验都表明,今年的中期选举,选民关注的热点议题十分集中,名列前茅的就是腐败问题、恐怖主义、经济和伊拉克战争,民意一边倒地倾向民主党。这在中期选举中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国会议员的选举相对比较地方化,通常议题会很分散。

  其实,这些议题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昭然若揭,但当时的美国总统大选却让全世界的美国问题专家大跌眼镜。在伊拉克和经济问题的双重夹击中,不仅布什再度坐稳了白宫,而且共和党还一举拿下国会两院。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被所有人都忽略的道德问题。摸到了美国宗教和道德保守主义的脉搏,卡尔·罗夫以一手“道德牌”驱赶出来的投票率,轻松击败了民主党的“经济牌”和“伊拉克牌”。

  从中国的阴阳学那里,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解读今年的中期选举: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两年前只因为时候未到,而如今终于时来运转了。不过,这种宏大的理论恐怕还需要补充一些细节才能完整。

  民主党在这次竞选中本来一路领先,高出对手十多个百分点,然而就在投票前一两天,突然被对手追到仅剩五个百分点。这其中的奥妙恐怕就在卡尔·罗夫那里,他的策略是放弃中间选民,鼓动右翼的共和党基本盘。民主党不争气的前总统候选人克里的一句错话恰好被揪住了把柄———军人和退伍军人是共和党的铁杆票源。于是在关键的时候,共和党最引以为豪的“沉默的大多数”突然发话,造成了风云骤变的复杂局面。

  所幸的是,民主党这一次终于笑到了最后。如果要总结成功经验的话,恐怕首要一条是竞选组织和动员方面的成功。民主党把属于自己的支持力量催进了投票站,把民意的得势踏踏实实地转化成了选票的得分,由此也使得美国政治的风向终于向中间偏转。而另外一个成功因素可能是民主党人自己不肯承认的,就是民主党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共和党的失败造成的,不是民主党多高明,而是共和党实在太差。

  由此可以就本次中期选举的结果对未来美国政治和外交做一点预测。在伊拉克问题上,现在开香槟庆祝的民主党头面人物可能都忘记了,当初投票决定出兵伊拉克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投了赞成票的。伊拉克战争虽然主要是共和党政府的失误,但民主党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往后,民主党人自可依托国会向布什政府发难,但曾经投出赞成票的他们不可能找出让美国迅速摆脱困境的出路。

  选举只是一时。而不论国会山的颜色为何,伊拉克的创痛依旧。

  来源:东方早报

  相关专题:2006美国中期选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