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胡锦涛出访越南等四国专题 > 正文

张海冰:亚太自由贸易区缘何“胎死腹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9:24 国际在线

  作者:张海冰

  2006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8届部长级会议及第1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1月15-19日在越南河内召开。此次APEC会议中,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设想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其间举行的APEC部长会议中,各成员体对此意见分歧较大,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只能停留在“宏伟蓝图”的阶段。

  亚太自贸区设想先天不足

  亚太自贸区的设想最早是在2004年5月由工商界人士组成的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上提出的。倡议者呼吁亚太各国要尽快消除贸易壁垒,尽快成立由APEC现有21个成员组成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但是,将APEC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不仅脱离亚洲实际,而且存在先天缺陷。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消除成员方的贸易壁垒,对非成员方继续维持歧视性门槛。如果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不仅不利于推进多边自由贸易进程,反而会制造出新的地区歧视性关税体系,使原本就很复杂的全球双边和多边贸易安排变得更加混乱。这种制度安排有违APEC设立之初的自由开放性原则,动摇了APEC方式的根基。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亚太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力量格局。该区域内的大国如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力量平衡机制,这一问题也很难在亚太自贸区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最后,从区域合作的地域选择来看,应该具备鲜明的地理、文化以及地缘政治和经济特征。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或许有助于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但是亚洲特色却有可能被稀释。2005年底东亚国家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EAC)的想法,如果再冒出一个亚太自由贸易区,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否则,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提议有可能让原本复杂的亚洲区域合作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成员体各有打算

  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及新加坡等国支持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但是中国、日本、
马来西亚
及印尼等则有所保留。

  在支持的一方看来,最直接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借此激活目前陷入停滞状态的WTO多哈回合谈判。但是,实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太平洋国家长期以来都十分关注亚洲地区事务,尤其是美国很难容忍任何一种将其排除在外的亚洲区域合作安排。

  反对的一方立场也不统一。日本长期以来就没有放弃脱亚入欧的思想,一方面想掌握亚洲区域合作的主导权,另一方面却并不认同亚洲身份。而且,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也让日本信心不足。如果建立更大范围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日本的主导权更无从谈起。东盟作为亚洲小国家的集合体,非常担心在与大国的合作中被边缘化,所以在区域合作中选择了大国平衡战略,对于建立更大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存在戒备心理。

  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不仅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而且也带动了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参与区域合作。正是由于中国的参与,10+1和10+3模式浮出水面。但是,中国参与区域合作阻力重重,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始终没有消除。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最稳妥的选择还是以东盟加中、日、韩(10+3)为核心,推进区域建设,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逐步扩大。

  欧盟模式难以复制

  50多年来,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发展一度成为区域合作的模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长期以来,在探讨亚洲区域合作的问题上,总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我们能从欧盟模式中学习什么。

  亚洲的特殊性不言而喻,首先是该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较大,在自由贸易安排上利益协调困难重重;其次是亚洲地区很难形成像欧盟那样的法德核心;第三,美国是影响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亚洲区域合作模式都不大可能彻底排除美国的存在。但是,美国对于亚洲区域合作既“爱”又“恨”。在东亚树立起另一个“欧盟”,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最后,受多元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亚洲区域合作的地区环境比较复杂。所以,目前要在亚太地区复制欧盟的大一体化道路是行不通的。

  总体来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提议不切实际,不仅忽视了亚洲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利益冲突加剧。历史赋予亚洲的机遇是有限的,对于亚洲国家来讲,顺应全球化的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才是亚洲地区繁荣稳定的基础所在。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