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敬伟:中国应积极同北约发展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3:39 光明网

  北约26个成员国近日在拉脱维亚举行峰会。随着北约东扩及美国反恐战争布局,北约军事触角已伸展至中国邻国阿富汗。本次峰会,阿富汗问题是最重要议题。在此情势下,中国应该同北约接触甚至建立伙伴关系。

  一是,中国和北约存在着共同利益,在反恐、打击贩毒、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制止所谓“失败国家”等方面有利益交集。

  尤其在反恐和毒品问题上,北约在阿富汗驻军客观上堵住了“东突”恐怖分子和基地组织内引外联的通道以及“金新月”(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交界的月牙形地带)毒品流入中国的隐忧。基于中国一贯秉承的求同存异外交思维,也应同北约建立起通畅的对话管道和机制。

  二是,在北约压境的情况下,再以历史眼光看待这一渴望转型的政治军事组织不合时宜。

  理智的选择是同北约接触、博弈,在外交互动中争取更大国益。而且,无论北约在阿富汗的驻军还是其在伊拉克的行动,这个组织在全球3个大陆由5万多名北约部队士兵执行的6个军事维和行动全部由联合国授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述维和行动与中国的态度不无关系。关注北约,建立紧密对话伙伴关系,也是中国应担负的大国责任。

  三是,符合“和谐世界”理念。

  同全球各国或组织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追求互利双赢、多赢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具体化。中国能够在东南亚撕破美国遏制中国的“亚洲北约”铁幕、同相关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够跨越喜马拉雅山、超越领土争端实现“龙象握手”,更能以圆熟和开放性的姿态将外交布局成功延伸至亚非拉的广阔地区。

  在中亚虽有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架构,但阿富汗这个邻国却是中国外交的薄弱环节。北约驻军阿富汗,无论对中国构成地缘压迫还是心理压力,都必须直面以对,化解风险。何况,除历史情结,中国与北约并无利害冲突,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才会加深误解。“和谐世界”的理念应包括中国同北约这样的组织关系和谐。

  遗憾的是,中国与北约的关系相较于周边国家明显滞后。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除中国,其他国家均同北约建立伙伴或对话关系。而在亚太区域,据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透露,布什提议成立“全球伙伴项目”,将包括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和芬兰五国,使北约这个大西洋组织能够延伸到太平洋。显然,亚太区域国家纷纷同北约的接近才是中国最大的威胁,美国的提议促使中国警醒,若其亚太盟国均成北约伙伴,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局势。

  更为尴尬的是,西方媒体往往将上海合作组织视作同北约对抗的组织,并怀疑中国是为在中亚施展影响力。在与北约有着尖锐矛盾的俄罗斯都同北约建立伙伴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对北约“不粘锅”往往充当替人“背黑锅”的角色。

  中国作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被军事势力已延伸到亚太区域的北约排除在外是不可思议的。最理智的做法是主动同北约接触,并利用美欧在北约内部的矛盾,使该组织向淡化意识形态偏见、减少对抗的方向发展。

  中国目前正面临同北约发展关系的良机:

  一方面,北约对中国充满期待。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近日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强调发展与华关系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在扩大对话、增进互信和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有共同利益”。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雷蒙·埃诺认为:“北约到亚洲是为了反恐。中国对北约没构成任何威胁。我们的目标不是对抗中国,而是在那个地区建立安全与稳定。”他认为同中国合作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美欧内部存在严重分歧。11月28日的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美国越来越觉得,欧洲的胆怯和拒绝发挥军事作用令其感到挫败。”同日的美国《纽约时报》则认为:“当北约领袖在拉脱维亚聚首,无疑会大谈这个冷战同盟怎样设法避开枝节问题。”英国媒体表现出悲观,而美国媒体却将北约成员国的矛盾淡化为“枝节问题”,在美欧矛盾显化的情况下,中国的介入将会使这个组织变得更有活力,并能促使其全面转型。

  2002年11月,中国已开始与北约接触。当时西方媒体认为这是北约与中国的“战略对话”,但中国与之维系的则是最低限度的对话。在美国希望将北约的影响力扩大至全球范围,北约关注的视角也逐渐从反恐延伸至

能源和人道等攸关全球未来的更大范畴时,中国、北约之间若没有伙伴关系形式的战略对话,已有的利益交集或许会异变为对抗。

  在北约欢迎的情势下,中国完全可顺势而为,在这个西方人主导的组织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中国可参照“八国集团”模式,和而不同地与北约斡旋,建立互信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甚至可超越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