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宋念申:两个靖国神社的两种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9:07 国际在线

  作者:宋念申

  从东京市中心的九段下站出地铁,一路上无数指示牌告诉你靖国神社的方位。

  而在我看来,靖国神社实际上有两个。作为国家祭祀场所的第一个靖国神社,与一般日本神社并无太大差异———除了其在市中心的占地规模和皇室菊花标记,昭示着它与众
不同的身份。

  另一个靖国神社,则寄形于拜殿北侧的“游就馆”。这是一座记录着日本战争史、体现着民族史观的博物馆,它与宗教无关。第一个靖国神社,看上半小时也就够了;而第二个,花上三四个小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到靖国神社而不去游就馆,对“靖国神社”的两重性难有感性认识。

  “游就”二字,取自《荀子·劝学篇》之“君子居必选乡,游必就士”。用在这里,意思是告诉人们,此处供奉“高洁之士”,后来者应以为榜样。游就馆的陈列相当庞大,但其主线,无非是对日本武士精神的颂扬。从对古代武士道的追溯,到近代明治维新“尊王攘夷”、重立天皇制度,直到展览的主体部分:现代日本从历次战争中锻造成型。

  我在其中,刻意寻找着“

南京大屠杀”的记录。日本主流学者称之为“南京事件”的那段悲剧,在煌煌战史记述中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块,有英、日双语解释。大意是,日军攻到南京,劝说
国民党
唐生智放弃抵抗,唐“无视日本警告,坚持让军队反抗,而随后抛弃了他们”,大批中国军人着便装与日军激战,“造成大量死伤”。还有这样一句话只见于英文版本:日军入城后,“城中居民重新生活在和平之中”。

  在游就馆里,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词。一战之后的线索,是“济南事变-满洲事变-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所谓二战的东亚战场,只是亚洲的大日本帝国与西方的美利坚帝国争夺资源之战。战争的结果,是使亚洲不少国家取得了独立。日本在军事上失败了,却把反人类的战争罪行与一个民族的荣誉感混为一谈。

  不少勇敢的日本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挺身反对高级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有的甚至将首相告上法院。很大一部分反对意见,是出于参拜违反“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我们不妨把这种意见,看作是对第一个靖国神社的反思和批判。

  然而对于饱受军国主义荼毒和蹂躏的东亚人民(包括日本人民)而言,第一个靖国神社远不是重点:即使日本高官们碍于宪法约束,不亲临参拜,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战争、对于“皇国史观”有了深刻的反思。换句话说,只要第二个、作为史观的靖国神社并未改变,那么第一个、作为宗教设施的靖国神社,其内涵就不会改变———无论它里面供奉的是谁,是否被谁参拜。

  靖国神社的前身“东京招魂社”建立于1869年,本意是为纪念为恢复天皇权力而死难的战士。十年后才更名“靖国”,把一个以前较为模糊的“国家”概念,提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自此,“民族国家”成为一切历史叙述的核心。

  和美国的民主

神话一样,日本作为“日出之国”、天皇作为“天照大神”后裔的神话,被创造或者强化,不可撼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靖国神社是日本成为民族国家、进入现代化的产物,它不一定是军国主义的化身,却一定是国家至上主义的化身。

  美国历史学家杜赞奇指出,把本族的历史视为一条线性的、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史,在表述中神化自身,把与其他民族共同交往、创造的历史简化成单一民族的历史,这是西方民族国家通过殖民与侵略,灌输给亚洲的。百多年来,国家和民族建设一直是亚洲各国压倒一切的迫切任务,历史重述成了其中的关键部分。

  不过,和欧美国家不同,东亚各国无法放弃传统哲学里血缘、宗族、家庭等核心价值,国与家、国与族融为一体,没有任何价值超越国家之上。所以,当欧洲人用人本价值观,弥合二战创痛,走向新的统一;当美国人用意识形态,将昔日敌手拉拢成盟友,东亚国家围绕历史表述的纷争却愈演愈烈。

  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角度,思索、检讨民族史观,远比从外交上解决参拜问题,复杂而艰难得多。我们当然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声讨“靖国史观”。但这样做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让一个民族的历史叙述服从于另一个民族,而是为了还原真相,弘扬正义与和平,进一步达成历史共识———那么要付出努力的绝不是日本一家。

  东亚民族有着数千年的交往融合,有着不以某一族群、某方地域为法统的历史叙述传统,有着许多共同遵奉的文化价值,这些应该成为我们超越分歧、寻求和解的资源。近日,中日正式开始了历史共同研究项目,我们有理由抱有积极的期待。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