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场闹得轰轰烈烈的“导弹危机”中,只有日本成了最大赢家,即它利用此次危机又向军事大国化和正常国家化目标迈进了一步。
文/詹德斌
联合国安理会最近就朝鲜发射火箭问题,通过了一份主席声明。声明“谴责”了朝鲜4月5日进行的火箭发射行为,安理会同意调整1718号决议的第8项条款,在24日前向制裁委员会提交调整制裁的内容。
安理会主席声明的发表,使一场围绕如何制裁朝鲜的国际争论总算有了一个小结。在这一场闹得轰轰烈烈的“导弹危机”中,只有日本成了最大赢家,即它利用此次危机又向军事大国化和正常国家化目标迈进了一步。
朝鲜决定这一次发射后,日本高层一直发表强硬言论。日本内阁会议甚至于3月27日向军方下达了可击毁坠入日本领海、领空的“导弹”的命令。朝鲜这一次发射前,日本在海上部署了具备导弹拦截能力的宙斯盾级驱逐舰,在朝鲜“导弹”可能坠落的地方部署了爱国者导弹,摆出不惜一战的态势。在朝鲜发射火箭过程中,日本非常自然地向全世界炫耀了自己的导弹探测和追踪能力,证明其已成功完成了导弹防御系统(MD)的构筑。
此次发射后,日本迅速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忙得不亦乐乎。安理会接连举行6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日本)闭门会议,日本俨然像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还和美国争相寻找朝鲜坠落的火箭,希望以此证明发射的是导弹,以便按照其意志敲打朝鲜。日本此举意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不仅是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政治大国,应该早日坐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子。据分析,主席声明发表后,安理会将会根据现有条款制裁朝鲜,并将于近期选定禁止运输的物品名单和冻结资产等措施,这意味着日本的立场得到了充分反映。
虽说出于安全上的考虑,日本需要应对朝鲜的这次发射,但其动员力度、广度和速度均超出了一般程度。它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保守势力有意夸大朝鲜导弹威胁,煽动民众恐慌情绪,以刺激国民对构筑MD、发展尖端武器系统和修改和平宪法等的支持,进而顺理成章地走军事大国化道路。现任领导人也有意借朝鲜“导弹危机”证明自己的领导力,引导国民的关注点。据报道,麻生太郎的支持率比前一个月大幅上升了10%。
实际上,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在朝鲜半岛周边国家中,唯独日本一直在利用朝鲜“导弹危机”,步步为营地实现着自身利益。
日本在冷战期间也曾试图增强军力、修改宪法,但总是在遭到国内和平力量和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后搁浅。日本真正显露出军事大国化原形,则是从冷战结束后开始的。这一方面是因应美国的外部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日本保守势力从内部推动的结果。有人说:“日本右翼保守政权想哭而哭不出来的时候,朝鲜正好打了他们一个耳光。”此话一点也不夸张。
日本利用朝鲜半岛上的各种危机,一个接一个地轻松突破了“和平宪法”中有关防卫政策的限制。1993年初,朝鲜核问题正式演变成一场美朝严峻对峙的核危机。同年5月,朝鲜试射据称可覆盖日本领土一半以上的“劳动1号”中程导弹。日本抓住朝鲜核危机之机,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参与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计划研究。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的自称“光明星1号”的大浦洞1号导弹,在飞跃日本领空后坠入太平洋。尽管发射失败,但日本仍对朝鲜的导弹能力甚感震惊。朝鲜发射大浦洞1号之后,日本趁机摆脱对美国情报系统的过度依赖,独自发射了两颗间谍卫星。而且,在大浦洞发射4个月后,日本便正式决定参与MD共同研究。
2006年7月,朝鲜发射大浦洞2号导弹和试验核武器。导弹发射后第4天,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在一次演讲中称:“不能不感谢金正日。”因为,朝鲜的导弹对日本国民来说是恐惧的对象,但对执政党和保守右翼势力来说,则不啻是一条喜讯。朝鲜“导弹危机”给予日本在联合国堂而皇之提出朝鲜问题提供了正当理由,同时也给了其强化军事力量的名分。一些军事安全领域的日本官员公然提出可对朝鲜的导弹基地进行先发制人的精确打击,另一些人则提出了核武装论。
日本右倾化、军事大国化积累下来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通过此次“导弹危机”再次给各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