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北京卫视天下天天谈专题 > 正文
让孩子在艺术中快乐成长
主持人:欢迎收看今天的《天下天天谈》,我是罗旭。还有两天马上就要到六一国际儿童节了,今天我们的节目就特别奉献给所有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另外在今天的节目当中你还会看到我们的主持人姜华特意飞到了英国首都伦敦,今天我们将会在节目中跟您介绍一下,在英国伦敦那儿的孩子是怎么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接受熏陶的。节目一开始,我们先和姜华来一个连线。姜华。
姜华现场报道:
主持人: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有两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美术馆的馆长范迪安先生,另外一位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丁宁教授,欢迎二位。范馆长,马上六一就要到了,不知道咱们中国美术馆为咱们的孩子们准备了哪些欢乐?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每年在六一期间都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些特别的项目。那么今年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有来自英国的一位大画家透纳一个作品的大展。
主持人:这回是给孩子们非常好的礼物。丁教授,您作为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分,您觉得艺术教育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丁宁:我想有各种各种营养的成分,但是我想艺术教育如果做个比方的话,也许是小孩需要喝的一杯优质的牛奶。
主持人:您觉得这个牛奶可以给大家提供什么样的营养?
丁宁:我想是心智的一种提升,是一种想象力的绽放,是一种美好的审美趣味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主持人:刚刚我们在之前也看了,姜华是从伦敦发回了一个报道,说到伦敦,刚好,我知道您刚才提到的透纳美术展,这个画家就是英国人。
范迪安:是的。
主持人:咱们赶紧到中国美术馆去看一看这个画展。
段落一 孩子看不懂怎么办
主持人:看来很多小朋友对他们参观的这个展览还是一知半解,甚至我觉得好象有点看不太懂,您作为画展的组织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范迪安:我想因为透纳毕竟是一位西方的艺术大师,在我们整个美术的普及知识面上,还是有很多,不要说是儿童,即使是很多成人,也不太了解。当然这个对于世界的重要的艺术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推动,来向我们社会做介绍。
主持人:丁教授,您作为艺术教育的推动者,您怎么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丁宁:我想首先对于儿童来说,先不要用看得懂这样的一个要求来要求他们。非常关键的就是每一幅画面都是打开了一个世界,那么儿童进入到这个世界里面,他就从中会得到具体的感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透纳的风景画里面,有很多的帆船,这些帆船是不一样的,有些帆船画的大,有些帆船画的小,老师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画得那么大?有些画得那么小?有些画得那么明亮?有些画在阴影里面?那么这样就可以建立一种孩子跟画面之间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呼应的关系。当他对所有的细节开始关注,他能够去琢磨这个细节的时候,其实他已经进入了艺术。所以看得懂,我觉得是对更高的一个年龄层次人的要求,看懂整个的主题,题材所包含的历史的意义等等。但是我想对于儿童来说,也许不需要这么去要求。
电话连线: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COLLIN的话,确实都有一些同样的感触,很多人在伟大的画作面前,都会感到有一种畏惧,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先要表达自己,勇于去表达自己。
范迪安:是,我想我们现在公众,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对很多艺术的作品,确实首先有一种陌生的,或者说有一种距离的这样一种敬畏。一方面大家都很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一方面又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或者说不是行家,所以不敢谬加评论,也不敢进入欣赏的渠道里面。
主持人:甚至不敢跟别人表达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我看懂看不懂。
范迪安:是的,所以这样就变成我们讲的外行看热闹,其实每一个外行都是可以变成能够看到门道的内行的。当然这个内行不是指他的职业生涯,不是说每个懂画的人都变成画家。我想看懂一幅画,看进去一幅画,对培养自己的整个心智系统,特别是对儿童的审美教育,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需要从我们美术馆的角度,来做一些在方法上的这样一种展开。比如说对作品进行一些必要的导览,用志愿者服务的方式,来讲解一些作品,特别是对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他画家创作的这样一种故事,能够给观众做一些交代,做一些介绍,那么观众就好象有一个线索,来逐步地进入到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里面去。
段落二 如何欣赏画
主持人:我们的编导专门准备了一幅透纳的画,我们现场来看一看,怎么来欣赏这幅画,好不好。
丁宁:这幅画就是透纳画的一个题材里面是多次涉及到的,除了这个海景以外,他会画一些非常非常特殊的一些船,那么画面的左边那个大船叫“英雄号”,这是当年在特拉法加,纳尔逊将军率领英国海军打败拿坡仑军队的一个建立赫赫战功的一个船,可是现在在这个画面里面出现的,它是被一个小的货船牵拉着,牵拉到一个码头,然后给它解体。
范迪安:我想每一幅画都有它的主题和情节,也就是说有内容。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美术界之外的人士来观赏这幅画的时候,他可能需要有几个层次,或者说几个环节。
第一个我想首先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要很直观地,很直觉地来面对这个绘画。在这幅绘画的这样作品的一种暖红色的,包括一种有一点灰暗的这样一种色调,这是需要每个观者能够有所感受的。那么进一步呢,可以看到这个海面上的这个船向我们缓缓地拖拉过来,那么这个船的这样一种静态和斜阳下的这种光芒显然形成了一种,它已经不是一个物质化的船,更多是有一种,我们讲英雄挽歌,或者英雄悲剧的这样一个整体的。等慢慢的一路进入到这个作品的内涵里面去。所以说前面讲的,从感受到知识,可能才能够形成一个审美的全部过程。所以回到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上,对儿童的美术也是一开始不是说要培养很多今后的画家,很多儿童去理解一幅画,不是为了让他今后走专业画家的道路,而是通过他对形象的敏感度的这种培养,特别是一种对于色彩、节奏、韵律、体积这些方面的一种视觉的语言的领会,他脑子里有很丰富的一种审美的情趣。那么最后他就能够进入到这个画面的这个作品的主题和他的意含里面去。
主持人:丁教授,您在国外呆过很多年,国外向小朋友介绍这些画作,他们一般是怎么介绍的?
丁宁:我其实看到过很多,我觉得不应该作为跟儿童讲的画面的东西,但是老师们在那儿讲。后来我发现他们老师用的一些方法非常非常的基本。
·
主持人:国外的老师在教授孩子欣赏大师的这些画作的时候,有很多很独特的设计,这个原因是不是因为他们平时跟艺术距离更近一些?更频繁地接触这些艺术作品有关系?我曾经在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就看到,小朋友在一幅大卫的最后的一幅遗作,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的大师,画的是古典的题材,我想这个题材挺复杂的,有裸体的题材,有故事,但是老师不是教这些,老师在说在这幅画里面,你可不可以找到一件乐器,让小孩再回想这个乐器我们今天上午在乐器的博物馆里看过,是什么样的声音?为什么要出现在这幅画里面等等。就是让小孩子眼光会非常的敏锐,他注意去捕捉画面当中涉及到的某一个细部。这是其实在培养儿童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候的一种观察的习惯,这个注意的时间长了以后,他的色彩的感觉,他将来看画的感觉就会非常非常自然地培养起来。
主持人:刚才两位专家给我们介绍的这幅透纳的名作,现在就珍藏在英国的国家美术馆,我们的姜华同志也去英国采访了英国的国家美术馆,我们现在来连线一下姜华。我们看一看她在她的采访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姜华,您好。
电话连线:
主持人:觉得特别骄傲。
姜华:对,而且还说,你看如果他们的后代,再后代,将来再到这个博物馆来参观的时候,
他们会觉得非常骄傲。
主持人:是,就觉得自己的前辈有作品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被珍藏了,被展览了。
姜华:对,也感染了很多人。
主持人:谢谢姜华。
姜华:好的,不客气。
主持人:谢谢姜华,刚才丁教授说了,这国外很多的机构会为咱们的儿童他们接受艺术教育会有一些很特别的一些设计,我这儿有一个小道具,我想问问范馆长,考验您一下,这是什么?
范迪安:这个有点,这个似曾相识。但是它是什么造型?
丁宁:不知道。
主持人:这是美国的一个小朋友做的,她心目当中的娃娃。
范迪安:我记起来了,这个是我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一个社区的小美术馆里面看到的一个儿童的作品。
主持人:给我们说说这段故事吧。
范迪安:当时这个社区的美术馆有很多艺术品可以在小卖部销售的。
主持人:在那儿可以卖艺术品?
范迪安:对,我就看到有一组这样的作品,就是来参加这个美术馆活动的儿童制作的作品,她大概是画了一个自我的形象,用手工缝制的一个自我的形象,但是有意思的是她把这个变成商品卖的时候,同时留下了一个小的留言,希望能够买走她这件作品的,能够给她有一个回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个所有的美术馆都要出售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的商品,但是如何使商品同时又变成作者和观众,观众和观众之间的一个心灵的沟通,我看到了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所以我就当时把它买回来了,我不知道怎么到了你这里?
主持人:您当时为什么要把这个娃娃带回来,是它给了你很多的感触吗?
范迪安:我想是的,美术馆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建立艺术和公众的联系,来建立公众和公众之间的一种交流。
主持人:我们这个娃娃是从一个美术老师的手中借到的,我们知道他跟您有这样的一段渊源。丁教授,您看这个娃娃跟咱们传统意义上咱们心目当中的娃娃好像有些不同的地方,美国的小朋友就觉得他心目当中的娃娃应该是这样的。
丁宁:这个非常能够反映做这个娃娃人那种心里的那种状态,因为他觉得这是他心目当中的一个孩子应该的形象,实际上比如说他的手长到头上,从解剖角度来看都是不对的,但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他敢于把自己表达出来,这已经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是童趣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持人:我们再从这个小朋友的作品来说,其实这个孩子完全是拥有自己的艺术理解的一种权利对吧,而且她可以创作出自己心目当中我所认为的这个娃娃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对吧,丁教授。
丁宁:是这样,小孩他在没有受到成人的影响,过多的影响的时候,他有非常天真烂漫绘画的表现,而且这个表现最大的根本的一点,就是他有童趣,他是他自己世界里面的想象。而且非常珍贵。不能重复的一种天真和烂漫,所以童趣的可爱,童趣的那种迷人的地方也在于就是唯一的一次性的。
段落三 和儿童一起长大
主持人:刚才咱们范馆长讲到了家长的态度,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有的家长和孩子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我们都需要去在艺术当中获得美的熏陶,获得成长,我们现在再来连线一下在英国采访的姜华。来看看那里的情况。姜华。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在英国的国家美术馆,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其实在中国美术馆,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主持人:我觉得听完王建楠的话,我觉得挺感动的,王建楠是把自己参加义务讲解,当志愿者,当作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现在我们再来连线一下姜华,让她给我们介绍一下英国那儿的情况,姜华。
电话连线:
姜华:好的,罗旭。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在中国美术馆碰到了一位叫王建楠的志愿者,他觉得能为公众来服务,是他自己实现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不知道你在英国采访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姜华:是这样的,因为我知道刚才在跟两位嘉宾谈到梦想的话题,我在(英文)这个美术馆采访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展厅,也非常吸引人。所以我觉得就是说其实梦想不仅仅小孩子有,成人也有,那里面的展厅它陈列了一些透纳的画作的草稿,同时还有一些纸笔,就是每一个人到那里,所有的参观者,不仅仅是儿童,都可以临摹那些草稿,然后自己来完成一些,临摹也好,或者是创造也好,画完了之后,还可以挂在旁边展出,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馆来说,可能这样的展厅就可以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同时我在采访美术馆的一位女士,她叫(英文)的时候,她也谈到,她说我就有一个梦想,希望美术馆能够成为真正属于每一个人的艺术休闲场所。
主持人:好,谢谢姜华,又回到这个主题,就是梦想。其实每个人可以在美术馆里实现自己的梦想,主持人:丁教授,您心中的梦想是什么?
丁宁:我自己是老师,我就想我试着来描述一下,当比如像透纳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画家的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时候,我梦想着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美术馆必须24小时开放,在外面有非常非常长的队,在这个队伍里面有老者,有年轻人,也有儿童,我就会觉得我的工作做得可能没有任何的遗憾。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艺术,而喜欢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文明的真正的实现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主持人:我发现丁教授非常有意思,他希望这个美术馆能像便利店一样,24小时开放,因为他是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去讲,他当然这样希望公众随时随地,只要需要,就可以接收到艺术教育,当然这儿范馆长的压力可就大了。
范迪安:我想丁教授的话表明了一种学者的理想,特别是学者的文化理想。而我们整个社会的系统,都是要为文化理想去做更多的努力,去越来越竭尽,或者说实现这种理想。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公众的意见吧,我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很有意思的题目。第一个题目,问家长,你打算带孩子走进艺术展览吗?就是孩子对绘画感不感兴趣。第一个选项,孩子对绘画感不兴趣,回答,很喜欢的,觉得孩子很喜欢的占到了55.8%,这个比重挺大的,看不出来他喜欢什么占到了将近30%,不感兴趣,觉得孩子对绘画不会感兴趣的占到了14.8%,二位对这个数据有什么样的感慨?
范迪安:我首先对中间的这一块特别有兴趣。
主持人:很感兴趣,中间派的。
范迪安:就是他说到看不出来。
主持人:他不知道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
范迪安:对,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是因为他有一点未知,大家对自己的孩子可能都有未知的地方,那么这正是我们要着力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第二个选项,你打算培养孩子画画吗?回答,如果他们喜欢,就培养的占到了73.5%。不知道该不该刻意去培养的,中间派,占到了17.6%。想培养,但是他好像对画画不感兴趣,占到了8.9%,丁教授怎么解读?
丁宁:我不知道这个调查的年龄段是什么样的小孩年龄段的母亲?
主持人:主要针对公众。
丁宁:比如说是刚刚生小孩,小孩才几个月,或者两岁以前的父母亲你去调查他的话,我想这个比例会彻底的改变,因为那个时候小孩会拿任何可以在墙上留下痕迹的东西,画他的涂鸦。而且说实在的,很多的孩子因为没有任何约束,他的涂鸦充满了童趣,其实是不是画家也许不重要,但是儿童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创造的天性,表达的那种冲动,其实一点都不缺乏。所以我想这个比例如果是两岁的小孩这样的一个年龄段的小孩的父母亲,你去调查的话,也许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一个比例。
主持人:这是您的解读,我们第三个问题,您带孩子去美术馆吗?这也许您更感兴趣,回答,不知道有展览的,所以很少去的占到了,这比例很大,75.8%。不去,因为觉得孩子不感兴趣,占到了12.5%。经常去的比例占到了11.7%,范馆长。
范迪安:当然这个比例很使我有一种压力和责任,也就是说美术馆应该能够更多地让公众知道我们的展出的内容和一些服务的各种方式方法。但是如何培养孩子进美术馆的兴趣,确实需要我们的家长要先有认识,先有需求,因为孩子还是需要家长去引导他们,去带领他们,去一起走进美术馆。所以我们现在也搞一些叫做家庭进美术馆的活动,就是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或者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美术馆。
主持人:现在具体到咱们艺术教育上,现在有的家长会说,我觉得应该让孩子学西洋画,但另外的家长不同意,觉得中国人还是应该学中国的山水国画,觉得这样好像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特点,两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范迪安:我想学什么样的画种,这是一个很后来的选择,只要孩子们愿意学画,先踏进绘画的自由描绘的天地,让他能够尽兴地去表现他所表现的,他所想象的那些事物和景象,我觉得然后再逐步地来选择具体的我们讲的那个专业性的画作。
主持人:把他的想法画出来,通过他的画笔展现出来。
丁宁:也许还有一个情况,他同时两个东西都学。
主持人:兼而有知。
丁宁:不一定非要学了这个就不能碰那个,我想尤其是今天这个世界是很精彩,儿童的认知的视野已经打开了很多了,他们通过网络,通过学校,通过自己的阅读,有很多很多机会接触外界的事物,所以不一定非要限定在某一个具体的选择上面,让他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尝试,一遍一遍地去尝试,去体验,也许对他会有更大的帮助。
主持人:好,谢谢两位的建议,希望以后还能邀请到二位再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