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法国女导演旦梅重新编排了京剧《铡判官》,戏中的包公与皮影在幻构的阴间里共舞
-本刊记者/罗屿
醉心于中国神怪戏的法国导演萨拉·奥本内姆,最近在北京推出了皮影京剧《灯官油流鬼》,她试图把即将消亡的皮影保存在京剧当中。
该戏由《铡判官》改编而来,这是京剧中一出典型的“神怪”戏。包拯为还书生清白,下阴曹、探阴山与阎王对峙。此戏因为鬼神而在1950年代被禁,一直到最近二十几年才恢复演出。
6月中旬,这出改名后“现代味”浓郁的古老戏剧在朝阳九个剧场上演。
鬼戏导演旦梅
导演萨拉·奥本内姆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旦梅。花旦的旦,梅兰芳的梅。大学时她攻读戏剧。毕业后她来到中国,在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开始了“神怪”探访之旅。走访中,旦梅越发觉得“神怪”戏有种别样的“魔力”。
“看《钟馗嫁妹》时,主角钟馗,口里喷火,身段矫健,一个箭步蹿卧在八圈椅上,做出各种优美造型,即便发出几声‘鬼嚎’,也只见滑稽,不见恐怖。还有《活捉三郎》(被宋江杀死的阎婆惜还魂捉走情郎张文远),女鬼阎惜娇使的‘旋风步’,给人以悠荡飘悬之感,下台时演员用龙摆尾身段,两臂下垂,身体仿佛轻轻一团气,技艺精绝。”旦梅提到中国的神怪戏如数家珍。
众多“神怪戏”中,旦梅最喜欢的是《铡判官》。
《铡判官》的情节大概如下:少女柳金婵元宵夜出外观灯与家人失散,被无赖李保诱至喜鹊桥,逼奸不从,被缢而死。李保抢走金婵的首饰,移尸桥边,被书生颜查散发现。李保嫁祸于颜。糊涂知县江万里不察,将颜判处绞刑。
颜母含冤告状于开封府,包拯下阴曹令判官张洪代查生死簿,而簿上的确注明:柳被颜所缢。包拯不信,游五殿、探阴山,访问柳金婵鬼魂。油流鬼(管灯油的小鬼)告诉包拯,判官张洪乃是凶手李保的亲舅,是他徇私枉法,篡改生死薄。真相大白后,包拯铡了判官张洪,颜柳二人重返阳间,患难相交,终成佳偶。
“京剧大约有80余出包公戏,包拯虽能‘日断阳、夜断阴’,但几乎都是阴间有了冤案,跑来阳间告状。而包龙图只管打坐在开封府,就能主持公道。唯独《铡判官》,他要亲自下阴曹、探阴山,让人感觉,他不再是端坐于殿堂之上的‘神 ’,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旦梅说,她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再次把包公塑造得“无所不能”,“他来到阴间同样也会无助,也会孤独。”毕竟,他是个人。包公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但去阴间暗访反腐败,是要去查阎王的干部,在那里,他不会受到友好的对待。
反倒是《铡判官》中的小人物油流鬼,成了众多包公戏中,旦梅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如果不是他,包公无法知道真相,为冤案平反。油流鬼和我们一样,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个体。遇到冤情会同情,遇到强权也会惧怕。他是每个人的缩影。他所经历的内心善与恶的纠缠、对抗,我们也会在生活中经历千千万万遍。”
于是旦梅加重了小人物油流鬼——地狱掌管添油点灯的小鬼的戏份,把整出戏改名为《灯官油流鬼》。
“我看了很多包公戏中,几乎都是对‘神化’的包拯进行讴歌。他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用皇帝赐的三口铜铡,铡过皇侄汝宁王、铡过国丈庞太师、铡过驸马陈世美,还铡过自己的亲侄子包勉??虽看后胸中大快,但实在太理想化,也很平面,让我觉得,距离很远。”
皮影京剧的诞生
旦梅真正开始《灯官油流鬼》的创作,是在认识了韩非子皮影剧社之后。这个以从事皮影、布袋木偶和套杆木偶表演为主的剧社,由诗人韩非子1992年在哈尔滨创立,是北京仅有的两家皮影剧社之一。旦梅回忆,有次,看了他们的演出,突然觉得用皮影表现阴间,表现鬼魂很合适。“很多人无法做的动作,皮影都可以表现。”
戏曲理论家、梅兰芳的师友齐如山曾专门著文,论述京剧与皮影的“亲缘关系”。按他的说法,早期京剧(皮簧)最初在陕西是与皮影合作,才流传起来,后来才逐渐流入湖北、安徽,再进入北京,其产生、改进,多少也与皮影有关。比如, “皮簧早年无行动之歌唱,回头再看皮影,因纸人在窗上,只是走来走去,不易美观,所以也是很少又唱又走。”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里,葛优扮演的福贵,在淮海战役的万军之中给士兵们靠唱皮影戏,不过他唱的是秦腔。
韩非子、旦梅讨论后,最终完成的剧本,却和旦梅最初设想的,用皮影表现阴间的想法不同。来了个“阴阳大翻转” ——用皮影表现阳间的人。“因为在戏中,阳间的人都是被动的傀儡,被阴间的人所左右,比如阴间的判官改了生死簿,阳间的官老爷就判了冤案。”
最终,一块幕布,一盏明灯,一块木板,就成了《灯官油流鬼》的“舞台”。演出时,“影人”紧贴透亮的幕布,镂空的人影真切动人。武打场面,紧锣密鼓,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戏,则是有喜有悲、声情并茂。或激昂或缠绵,音韵缭绕。当包公下阴间后,包公人在前面唱,后面皮影展示十八层地狱的“刀山”和“油锅”。
这也许最接近第一段包公故事被民间艺人唱响的情景,宋朝的皮影戏已经进入百姓生活,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包青天和油流鬼的故事也许就是从艺人指尖的的竹竿上流传下来的。
借京剧挽救皮影
《灯官油流鬼》充满东北皮影风格,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不仅手上、嘴上功夫绝妙高超,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五六个影人。这要求艺人手上的技能必须过硬,比如夹竹竿。表现一个人物,竹竿可以用手指捏着。表现多个人物时,竹竿就要在指缝里夹着。
旦梅还听说过最见功夫的山东“泰山皮影”,演出由一人完成,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演唱,双手指挥皮影,因此,泰山皮影又被称为“十不闲”。
“如今,中国很多皮影技艺已经失传。其实在西方,皮影反倒很受重视。”旦梅举例说,法国、德国五六十年代就成立了皮影博物馆,中国的皮影在藏品中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还有一位奥地利的私人藏家出过一本《彩色皮影的魅力》,其中收录了相当多的中国皮影。
昔日的皮影成就了京剧,今天,旦梅希望用京剧来帮助皮影摆脱困境。
我所知道的中国皮影
-萨拉·奥本内姆/口述罗屿/采访整理
皮影戏在中国流派众多,龙头是在陕西,其次是河北、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福建、内蒙古、青海和东北。各地方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曲目。陕西的皮影戏唱的是秦腔、婉婉腔、阿宫腔。河北主要是演《隋唐传》、《岳飞传》,东北的皮影,有时会把二人转也糅到里面。
影人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在做之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然后经过刮牛毛、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好泡亮,然后撑在木架之上,阴干而成。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刀具。
现在很多皮影的制作“土法”,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制作皮影时,有些老艺人会用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其脱水发汗。据说,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懂得需要弹水试温这一步了。
皮影艺人有很多的“老讲究”,过去的皮影剧社,演出时,为了减轻携带负担,通常100个头只需准备20至30 个身子,哪个头面出场,就穿上应该穿的衣服。而有个老规矩,皮影的头和身子不应该放在一个箱子中,而要摘下另行存放。原因是,“怕影人在箱内成了精”。
从前的皮影演出,有很多神奇的用光方法,比如陕西皮影中,有一出《敬德月下访白袍》(唐朝故事,薛仁贵藏身军中做火头军,尉迟敬德月下去找他),是用演出中所吹的喇叭,将灯光完全罩住,使灯光穿过喇叭筒,射于幕布上,而移动时,真如月在中天。另外,再用极微弱的光,隐隐散于幕上,使人看起来恍如置身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