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国科学家研发人造精子可让女性受孕怀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16:32  《环球》杂志

  人造精子引发轩然大波

  曾飚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7月7日宣布,该校科学家纳耶尼亚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干细胞技术,培育出人工精子。这项研究有可能让女性通过人工精子受孕怀胎,也可以帮助不孕夫妇解决传宗接代问题。

  一时间诸如“人造精子问世,女人从此不需要男人”、“人造精子,男人的终结”、“人造精子将出一个女儿国”的标题充斥媒体版面。这恐怕大大出乎纳耶尼亚教授本人的预料,因为正如他在研究论文的引文中所述,该研究的本意是采用胚胎干细胞建立一个研究模型,以便人类能更好地研究男性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及男性不育的病理机制,而非替代男性的生殖。

  目前用于制作人工精子的细胞,要从发育了若干天的胚胎中提取,整个技术要真正成熟,至少还要五年。不过,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巨大。在英国,每年大约有三万名妇女通过接受人工授精而怀孕,市场份额超过1亿镑。

  市场固然可以驱动科学技术的大胆尝试,然而社会伦理、宗教观念、文化认同都都是这类研究的隐性成本,而政治考量则尤其不可忽视。针对“人造精子”的争议,本刊即以事件的源头——英国为标本进行解剖,并佐以国内学者的观点,解读以此项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人类不同群体语境里的“遭遇”。

  1996年,克隆羊“多莉”在苏格兰诞生,“克隆”瞬间成为一个流行语。然而多莉羊的故事中最为发人深省的不是它的诞生,而是它的身后事。2003年,多莉羊因肺部疾病死掉,总共才活了6岁,远远低于同类平均12岁的寿命。

  今天,“人造精子”已经迅速地占据了媒体版面,虽然它难以企及当年多莉羊的名声,但是它作为一种生物技术,一种潜在的金矿,已经引起了商业、伦理、宗教和政治方面的争议。

  生命科学引发的争议在英国社会由来已久,各界人士的涉入,似乎最终都在政治平台上达成了妥协。

  伦理与市场间的两难选择

  生命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引发伦理方面的争议。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多次挑战人类伦理和尊严的底线。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遵循科学伦理是一个基本准则,但也会演变成一些暴力事件的导火索,比如,抗议动物活体试验。英国民众对动物的喜爱,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动物福利组织对科学界的动物活体试验监控非常严密,研究人员常常遭到抗议,甚至暴力袭击。2004年,剑桥大学被迫取消了自己的灵长类研究中心。还有很多从事动物研究的实验室,只能在夜间偷偷运来做实验的动物。

  动物如此,涉及人的研究争议更大。今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在英国社会饱受批评。那份横空出世的理论,在科学界的第一次亮相相当卑微谨慎,仅仅不到二十人聆听了他的演讲,紧接着就是几乎整个社会的讽刺和谩骂。

  过去反对达尔文的人,在今天的英国社会中已经变成不同的压力团体。在本次反对人工精子研究的声音中,有一个名为“生育道德评论”的组织最为激烈。这个组织在英国很多大学聘请自己的科学顾问,积极涉入到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学术研讨、议会事务之中。

  对于人工精子,该组织的发起人这样评论:“这是一个不道德的精神错乱的例子。为了制造健康和可行性尚有问题的精子,去损害一个完美的人类胚胎。”

  英国是世界上生命科学的先锋之一,DNA双螺旋模型提出者克里克是英国科学界的骄傲。这样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没有涉及具体技术和商业应用,对于现实社会的议题冲击不大。但是这些前沿理论驱动的实用技术,往往蕴含着具大的商业利益,让科学家、商人和从事具体临床工作的应用者感到了金钱的诱惑。

  作为一种投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英国接受了巨大的经费支持。英国在高调报道自己生命科学进展的背后,有一部分宣传的算计:保持自己作为生命科学先驱者的地位,这将为自己的科技、教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声誉,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和金钱。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更加引发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上帝代言人”的重重疑虑

  随着转基因、试管婴儿、克隆、人兽混合胚胎等技术发展成熟,人类越来越逼近了在宗教中宣称的上帝或者神所统治的领域,这让宗教界感到不安。

  人工精子研究披露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媒体讨论。这个讨论可被视为2008年极富争议的“混合胚胎法案”的延续,该法案俗称人兽胚胎法案,是英国议会通过的对所有类似研究的纲领。也正是在这个方案下,人工精子被严格限定,不得用于任何制造人类的研究。

  即使有这条红线在,回顾混合胚胎法案讨论和出台的过程,英国政界对于生物技术的考量暂时搁置了上帝的意见,科学家的专业知识是主要的参考意见。这也意味着在法律允许之内,一旦科学研究中出现失误,哪怕是一例,人类必须面对导致令人类尴尬的人伦惨剧。

  当时英国宗教界联名表态,甚至英国的伊斯兰医学会也代表穆斯林社团,谴责其中某些条款。早在2007年9月,英格兰教会就曾明确提出反对人兽混合胚胎研究,苏格兰天主教会也对混合胚胎方案提出了抗议。

  但英国议会在2008年5月通过议案,允许在未来20年进行混合胚胎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议案的支持率相当高,336票赞成,176票反对。其时,虽然保守党的党魁投了赞成票,但是其影子内阁议员多数表示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工党与保守党间政治立场的分歧非常明显,这与他们代表的民众有关。

  虽然有分歧,但英国各政党和政府有一个共同目标:提升英国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这对增进整个国家的利益,不言而喻。有趣的是,英国首相布朗在这个方案的说服过程中,不断地引用自身的例子。布朗儿子患有先天性的皮肤纤维化的病症,这种疾病可以通过对胚胎的早期研究及早发现。

  教会势力虽然已经失去在中世纪的辉煌,但还是代表着英国民族身份的标志之一,尤其是以英格兰教会为代表的新教。英国女王就是英格兰教会名义上的统治者。在地方上,它保留了自己的教区系统,有专门的管理层;在西敏寺议会贵族院保留了26个席位,有自己的政治发言渠道。虽然没有政府拨款,但英格兰教会仍在英国拥有大量的物业和信徒捐款。

  更重要的是,宗教虽失去政治力量,却成为一个民族的“隐性基因”。2001年人口调查显示,在全英国,大约75%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占了72%,虽然去教堂的信徒不足10%,但是一旦涉及社会问题,宗教领袖都会出来发表意见,对民众的观点造成重要影响。

  现任坎特伯雷主教威廉姆斯对英国社会的参与就非常积极。作为大主教,他同时是贵族院议员,可以通过这个政治身份,向议会和政府的政策采取动作。威廉姆斯本人的宗教观点偏保守,甚至被指责为“新中世纪主义者”。他对社会问题有极大的兴趣,为英国社会在一系列伦理和道德讨论,比如宗教宽容、同性恋、神创论、堕胎等问题,引入了宗教的思考和行动力量。

  如今混合胚胎方案余波未了,人工精子的成就再次成为媒体和社会热点。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今天,当宗教的力量参与到这类伦理问题讨论的时候,在政治平台的表决中,宗教的声音虽然很响亮,然而最终获胜的往往是经济。

  (作者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目前在伯明翰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技术本身并不值得恐惧

  金羽青

  纳耶尼亚教授并不是最早实现“人造精子”的人,早在5年前,美国科学家Niels Geijsen等在顶级的学术期刊《自然》上就已发表了其采用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制造精子的研究结果,只不过这一次纳耶尼亚教授采用了人的胚胎干细胞制造出了人的“人造精子”,而不是小鼠的。

  目前在研究“人造精子”的同时,另一些科学家也正致力于“人造卵子”的研究——早在2003年《科学》杂志就报道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Hans Scholer等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将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成了卵母细胞;在2006年,加拿大科学家Li Julang等则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了他们用胎猪皮肤细胞也能制造出“人造卵母细胞”来;更有甚者,2007年德国科学家Charli Kruse居然用大鼠的胰腺干细胞也制造出了“类似卵母细胞”的细胞来。

  “人造精子”被世人重点关注的不是其生物学问题,更多的是其所带来伦理学的问题。比如,同性恋是否允许采用这一技术来繁衍其后代?一个来源于女性的“人造精子”所创造的孩子应该叫这个女性爸爸还是妈妈?从“人造精子”得到的孩子算人还是“人造人”?因为“人造精子”而得到的遗传性疾病应该归咎于谁?因为这些疾病而导致孩子夭折算不算谋杀?这些问题使得“人造精子”技术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全感。

  其实,本质上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就如同核物理技术可用于制造能毁灭世界的原子弹也能用于创造能源的核电力。虽然“人造精子”在理论上可能造就一个“女儿国”,但是实际上千百年后也未必真能实现;更何况,从女儿国王对待唐玄奘的态度来看,一个全部由女人组成的世界在内心上还是期盼有男人的存在的。就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人们总是惧怕改变。当电被刚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很惧怕电,不是吗?”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目前在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可行性尚待检验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张英

  对于“人造精子”技术,公众尚有很多的疑问,比如哪种类型的干细胞可以培育精子?如何评价这一项技术的意义?这项技术是否可以投入临床使用,会带来怎样的后遗症?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杂志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据国外媒体报道,此次英国科研人员是通过提取男性胚胎干细胞,借助化学物和维生素催化,使干细胞定向分化,进而形成精子。有媒体甚至称,这项最新科学成就可能最早在5年内就会被用于临床,仅需要患者的一小点皮肤组织即可。但中科院动物所一位从事生殖学研究的专家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现在还没有做到“所有干细胞都可以培育人工精子”。

  他告诉记者,干细胞在分化前可以分为很多种,像皮肤细胞、结构细胞等干细胞是全能性的,可以向各个方向发育。而骨髓内的干细胞则是多能性的,不能向各个方向发育,只能向两个或三个方向发育,这样的干细胞很难培育出精子。

  3年前,这个英国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曾用类似方法为公老鼠培育出人造精子,并将其注入母老鼠卵子,最后把生成的胚胎植入代孕母鼠体内。其间,他们在大约400个受精卵中仅育出7只鼠崽。其中1只幼崽出生后很快死亡,其余6只在5个月后死亡,而正常老鼠平均寿命约为2年。那么,这次科研人员培育出的人工精子算是成功的吗?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万喜副教授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没有证据,很难说它是成功了。”杨万喜说,按照有关论文的描述,在显微镜下观测,培育出的精子有头和尾巴,而且能像正常的精子一样游动。可是这只是形态上的反映,“没有经过受精试验”,因此无法知道究竟是不是精子。

  这项成果仅在三年前在老鼠身上成功的生出了后代,人类身上还没有做任何受精的试验,对于投入临床使用,专家认为还有很多问题。

  首先,“干细胞培育有一定的危险”。杨万喜指出,在处理过程中要“加入很多化学试剂,可能会使细胞里染色体有基因丢失,这样形成的精子可能是不全的,小孩可能会有很多缺陷。”

  其次,法律上也禁止使用人造精子生育后代。“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造的东西太多了,很多自然的东西在悄悄退化或消失,人造的哪个系统能比得上大自然造出的完美呢?”受访专家这样告诉记者。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只是一个辅助的生殖手段,“这不只是一个生理或科学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受访的专家还表示,在理论上,“人造精子”、“人造卵子”都是有可能从干细胞经人为改造而得到,然后在体外结合并最终在体外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可是事实上生物的繁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是简单的两个单倍体细胞(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和后续的分裂,这个过程涉及诸多细胞内部及其环境的细微变化和精确调控,而这些调控远比我们目前所能认识到的现象要来得复杂和巧妙。

  目前“人造精子”技术还非常粗糙,若应用于人,可能得到的孩子会先天携带各种疾病和畸形,这也就是为什么纳耶尼亚教授用“人造精子”繁殖的6只小鼠只能存活若干个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更多关于 人造精子 伦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