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席位的增加,到底是弱者的胜利,还是仅是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中国周刊记者 宋合营 综合报道
“如今,没有中国、巴西等新兴国家,你解决不了全球经济危机,因此G8已经过时了。”2008年11月29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如是说。一年后的今天,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2009年9月25日,20国集团(G20)峰会在美国匹兹堡落幕,会后的声明显示,G20将成为“永久性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同时,被称为“富人集团”的8大工业国组织(G8)则将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功能转移,逐步演变为专事国际安全等个别议题的事务性会议,不再召开专门的峰会。
此事很快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有的称之为“经济秩序大洗牌”,也有的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的胜利”。
其论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G8到G20,体现了世界经济权力格局从发达经济体“一股独大”到新兴经济体占据“半壁江山”的根本性转变,20国集团占全球GDP的近85%,而8国集团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到三分之二。另一个是,匹兹堡峰会还同意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投票权提升5%,其未来总裁人选也由原来主要由国籍决定改为主要看个人能力。
香港《文汇报》甚至还以“旧世界”对此的不满来侧面烘托它的积极意义:“在G8中已列为第二梯队的意大利、加拿大等国,担心G20正名后其地位将进一步下降”,“身为现任G8主席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日前去信奥巴马,强调G8应保持独立角色,与G20的关系应该是紧密合作”。
但也有媒体和专家不甚乐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教授强永昌表示,现阶段G8中的八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都占主导地位,G20取代G8仅是形式上的,并不能真正改变八国集团起主导作用的格局。他说,“G20与G8相比确实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虽然有了说话的地方,但所说的话管不管用那是另外一回事。”
据分析,IMF一直被美国和欧洲国家所控制,即便是调整了投票权,但美国所拥有的一票否决权并未消失,故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提升5%作用并不大。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力促G20取代G8,其动机也引起了部分专家的质疑。除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客观趋势外,奥巴马的从中斡旋,被认为是G20得以“转正”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学家谭雅玲认为,美国推出经济新框架,肯定以其本国利益为核心。她说,“现在西方经济复苏了,美国开始用这个计划来左右世界经济格局。”
谈及中国在G20峰会中发挥的作用,多数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人指出,在最近几次的峰会磋商期间,中国接连提出“超主权货币”的意见,其用意显然是为了增加话语权,藉此来提高谈判的价码,但就实际效果看,显然是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多数专家倾向于认为,尽管G20不再是G8那样的“富人俱乐部”,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空间却依然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