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的阿富汗新战略前景并不乐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2日16:05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倩):当地时间12月1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美国将在明年夏季之前向阿富汗增派3万名军人,并计划从2011年7月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美国问题专家杨明杰研究员认为,奥巴马宣布对阿富汗增兵实属迫不得已,即使奥巴马对阿富汗战略做出调整,其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晚宣布了阿富汗战略的调整方案,其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军事手段打击塔利班武装分子,同时加强阿富汗安全部队的实力;二是与盟友、联合国和阿富汗人民紧密合作,实施改善民生的战略,使得阿富汗政府能够进一步稳定当地局势;第三,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杨明杰研究员认为,在三个方面中,加强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是奥巴马一直强调的一点,相对来说,对阿富汗军队的培训已处于次要地位:“我觉得,美军考虑的还是以自己的军事行动或自己主导的北约的军事行动为主,同时来对阿富汗的军队和警察进行培训。不过现在来看,美国也在感到一种担心,从目前的形势而言,阿富汗政府对内部的控制能力,以及阿富汗军队,包括警察部门的安全行动和执法的能力有多大,这个其实美国心里面也是没有底的。所以他在讲的过程中,他的第一项要做到的是加强美军和北约的军事行动,第二个才是与阿富汗政府的安全合作,第三个是巴基斯坦,实际上这其中是有个顺序的。”

  在这份调整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对此,杨明杰研究员分析说,美国军方的增兵要求和阿富汗局势的动荡迫使美国选择了增兵这条路:“增兵实际上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内部,包括军方都在是否增兵问题上有个争论和讨论,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有争论白炽化的趋势。比如,美军,包括驻阿富汗部队的最高司令官要求增兵4万,而白宫包括国务院认为短期内先不要增兵。奥巴马这次讲话我想是个定调,就是说在这种压力之下,被迫要增兵。第二个原因,也是奥巴马上台以后,整个巴阿地区局势持续恶化,对美国的整个安全有个挑战,奥巴马最后被迫决定增兵。”

  在宣布向阿富汗增兵的同时,奥巴马也在讲话中提出了撤军时间表,即计划从2011年7月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军。杨明杰研究员指出,奥巴马之所以同时提出增兵和撤军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决定,是有其复杂的原因,撤军时间表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安抚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同时也为了减少巴阿地区民众的反美情绪,但何时撤军目前并不确定:“撤军时间表这个实际上是要安抚国内的一些情绪,因为现在在经济危机背景之下,美国国内反战情绪应该是在升高,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国政府内部还有许多官员认为这种增兵也是没有必要的。同样对于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一些老百姓,也担心美军长期驻扎以后,自己的国家实际上是一种被占领的状态。所以他想达到这三个目的。但要达到这三个目的,现在来看也很难,增兵以后何时撤军,只能说虚着表一个态,今后怎么去做还得看巴阿整个局势的发展。”

  此前,驻阿美军曾要求向阿富汗增兵至少4万人,但奥巴马此次仅宣布美国向阿富汗增兵3万人,剩余的人数很可能将由北约的其他国家来补充。杨明杰研究员表示,美国的北约盟国在短期内可能会向阿富汗增兵,但由于面临国内压力等原因,北约成员国对美国的增兵要求可能不会长久支持:“现在来看,应该说短期之内还是支持的。因为最近,美国方面同北约其他盟国做了协调,一些国家也表示要向巴阿地区增兵。不过我想在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各国特别是美国的盟国面临国内的压力之后,有些国家已经提出在明年要撤军。这样的话,我想北约内部还有个协调的问题。”

  杨明杰研究员同时指出,对于调整后的阿富汗战略前景,他并不抱有乐观的看法。他认为,仅仅依靠增兵和增加资金投入并不能促使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的稳定,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反恐和外交行为都面临不少问题:“坦率地说,我对奥巴马的阿富汗的新战略并不是特别乐观。仅仅靠增兵、增钱这方面,能不能真正有效地在巴阿地区肃清极端势力活动的土壤,我觉得问题还是很大的。关键有两点美军可能是错误的,一个就是过分强调美军军事行动的能力,这次增兵也看出来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强调所谓的美国式的民主化,比如和当地国家合作的时候,也要把民主化进程当作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美国传统外交意识当中的自我优越感,民主的优越感还没有改。如果这样的话,会与当地安全文化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冲突。所以下一步我觉得,要产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军事方面,可能会在政治、社会发展方面与当地会产生矛盾冲突。”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美国 阿富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