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会议举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17:06  《环球》杂志

  2009年12月7号至19号,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大会上,各方代表在资金援助、减排目标等方面阐述各自的观点,由于各方的分歧明显,围绕关键问题的谈判步履维艰,其间数度几近“崩盘”。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这份争议巨大的协议是“不可或缺的开始”。这份文件包含了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内、全体国家承诺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等。尽管这份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且对部分关键议题存在分歧,但各国赞同留待明年“详谈”。

  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吕学都

  2009年可以称得上是“气候变化年”。这一年,气候变化问题无疑是世界共同关注的大事件。在气候变化谈判的历程中,这一年也是空前的:从谈判的次数来看,频度最高,整个2009年有六轮国际谈判,哥本哈根会议是最激烈的一次,之前最多的是一年四次谈判;从人数上看,至少3.5万人参加了会议,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之前最多的是印尼巴厘岛会议有1.2万人参加;从级别上看,众多国家首脑出席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的任何一次会议都没有这么多首脑参加。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会议,因为会议的成果与此前各方对会议的期待相差太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缺乏达成协议的诚意。西方媒体一股脑地把责任推给中国,这纯粹是恶人先告状,他们在向全世界撒谎。实际上,发达国家不肯承诺下一阶段的减排指标,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问题上避实就虚,同时还强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授权的减排义务,是导致这次会议无法获得预期成果的最主要原因。

  现在的这份《哥本哈根协议》是发达国家强行推动的,当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也参与了讨论和起草,但这个协议草案主要是照顾了发达国家的关切,因此这个协议不是很平衡的协议,如在涉及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时候,没有量化指标;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在政治上有一些允诺,但这种空头支票他们已经开过好几轮了,实际行动微乎其微。从这个协议来看,发达国家既想把发展中国家拉上减排的轨道,又想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有些发展中国家坚决抵制这个协议。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一些矛盾。发展中国家是个大集团,有小岛国、产油国、非洲国家集团、最不发达国家等,它们处在不同地位和不同发展环境,各自有不同的诉求,有些立场甚至是对立的。而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分歧,欧洲国家和美国间的分歧就很明显,如美国不希望协议有法律约束力,不希望有国际核查,而欧洲与之意见相左。

  尽管哥本哈根大会的成果跟大家之前预期能达成的目标相比,是令人失望的,但这个会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意义仍是重大的。会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可能在协议上看不出来,比如,我参加了一个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谈判,最初的文件草案很长,后来缩减成25段,再经过进一步谈判,缩减成十几段,有争议的内容(用方括号括起来)在逐步减少,分歧在逐步缩小。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有了这个过程做铺垫,日后各方就容易达成一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协议也不是一天能达成的。

  不管怎样,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对国际交流、经济合作有促进作用。只有通过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提高水平、加速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这一点上,中国倡导“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路径。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来源:2010年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