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震多了吗?
科学家总是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待问题,
普通人觉得地球已经被震得七荤八素了,
而在他们眼里,依然一切正常。
记者◎曹玲
1次、17次与132次
3月13日晚上,在日本东京附近工作的中国人左先生在与国内家人通话时感到房屋在颤动,他在电话里泰然自若地说:“哦,又地震了。”第二天下午,他脚下的地面又开始摇晃。消息很快传开,日本本州岛发生里氏6.6级地震,而前一天的震级是5.7级。“我在这儿待了两年,都已经习惯了。”左先生告诉本刊,“这里地震是家常便饭,大家该干嘛干嘛,房子也够结实,没有人惊慌,也没人觉得地球上发生的地震越来越多。”地震对他的唯一影响就是,做实验用的精密仪器需要重新调试,“那些东西可不像人,经不住晃”。
除了类似日本这样饱受地震“骚扰”、人们似乎“麻木”了的国家之外,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们都在困惑一个问题:地震的数量有没有在增长?地球近期是否已经调成“震动模式”?
放眼望去,从年初到现在地震频发。1月3日,所罗门群岛发生7.1级地震;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岛7.0级地震;10个小时后,智利8.8级强震;3月4日,台湾地区6.7级地震;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7.1级地震;3月8日,土耳其6.0级地震……这似乎显示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难怪人们心里疑惑。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一直在被世界各地的人追问“地震到底有没有变多”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地震一直都在发生,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地震变多了,最近的地震从频率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
“地球已经存在40亿年了,我们目前经历的是一种正常水平的地质活动。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地震越来越多?第一是因为出现了大量的地震观测站,增加了全球信息的联通。”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科学家迈克尔·伯兰彼德(Michael Blanpied)告诉本刊。
在1931年,全世界只有350个观测站,今天有超过8000个站点,数据能通过互联网和卫星迅速传递。这些增加的站点和迅速传递的数据,让地震中心能够快速给地震定位,并且对很多以前无法探测到的小地震也能够进行定位。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中心每年定位2万多次地震,大约每天50多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1次里氏8级以上的地震,约17次7~7.9级的地震,约132次6~6.9级的地震。
“其次,现在媒体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得很快,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兴趣增加,所以得知地球上发生了更多的地震。第三,生活在可能会发生地震的区域的人口更多了,地震会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又引起更大的关注,所以大家会觉得地震越来越多。”迈克尔·伯兰彼德说。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表看似坚固,实则不然。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公里厚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移动,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有六大板块,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
这些知识地震学家已经了如指掌。“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给我们非常有用的线索,比如地震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会发生在哪里。”英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理查德(Richard Luckett)告诉本刊。
如果把世界地震分布带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存在非常直接的关系。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发地震的重要原因。
“板块边界由很多断层和裂口组成,很粗糙。当板块的其他部分移动时,板块边界就相互卡住了,那些导致滑动的能量被积攒起来,当能量最终释放出来时,它以地震波的形式从断层向各个方向释放,于是地震就发生了。”理查德告诉本刊。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不老实,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太平洋板块相邻的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它向东西两侧的扩张活动非常强烈,当与西侧亚欧板块相碰撞或与东侧美洲板块相碰撞,就会产生强烈的地震。
“如果你知道这个地震带的走向,对于近期发生的地震就不会太惊讶。”理查德说。环太平洋地震带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太平洋分布,把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列岛、中国台湾地区等都纳入其中,环绕太平洋一周,同时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
这个沿着太平洋分布的狭长地震带就像爆豆子一样,一直没有消停过,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把建立在上面的国家摇得七荤八素。
智利就是这样一个“颤抖”的国家。自1900年以来,智利中南部曾发生过4次7.8级以上地震,人类有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也发生在这儿。1960年袭击智利的那场地震震级达到里氏9.5级,位于智利南部地区,以摧枯拉朽之势将瓦尔迪维亚、康塞普西翁、蒙特港等城市夷为废墟。而此次的8.8级地震是1900年以来全球第五大地震,两者相距不过260公里。
预防大于治疗
有人认为,大地震会在数天时间内导致整个地球持续晃动,形成涟漪效应,影响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地震会不会造成连锁反应,转移到其他板块,造成更多的地震?
对此,迈克尔告诉本刊:“在同一区域,大地震会造成更多的地震,也就是余震。余震可能会很多,其中有一些震级也不小。比如说智利地震后5级以上的余震超过200次,小一点的余震有数千次。大地震也有可能引发相邻地区的大地震,但什么时候发生不好判断。至于大地震是否会在长距离状态下影响板块的活动,比如南美洲和日本或者台湾地区的地震是否有联系,目前还不能确定,关于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当下比较活跃。”
而理查德则坚定地认为:“比较发生在不同的断层上的地震是不明智的,它们在不同的断层上,对彼此没有什么影响。比如海地地震是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而智利地震则是紧邻南美洲西海岸的纳斯卡板块俯冲到了南美板块之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虽然从1万年的时间尺度上来说不可怕,但是地震一旦发生,对于生命只有几十年的个体来说影响不可小觑,所以人们亟待出现有效的地震预报。为此科学界一直在努力,但是公众心里也明白,“地震是不可预报的”几乎成为现阶段的共识。
“地震学仍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我们能很好地预测哪里会发生地震,可能会多大,会造成什么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很好地估计它们发生的概率,在长时间尺度下的平均值,比如以世纪为单位。然而迄今为止地球没有展露任何一个途径能告诉我们它会发生地震,或者告诉我们断层准备好了,就要断裂了。控制断层断裂的因素太多了,我们不知道一个断层何时会断裂,因为这样的压力可能已经积累了数百万年。所以,我们也无法有效地预测即将发生的地震。拿美国而言,美国会不会发生大地震?美国可能任何时候都会发生大地震,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可能是接下来的一分钟、一周、一年,甚至更晚发生都有可能。我们知道它会发生,只是不是现在。”迈克尔告诉本刊,“目前我们也无法百分之百地保证地震不会在从未发生过的地方发生,所以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有潜在的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对付地震的最好方法就是预防。智利8.8级地震只夺走了几百人的生命,而海地7.0地震就导致20多万人死亡,这中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准备和无准备。”理查德说。■
下左图:3月4日,台湾高雄杉林乡新庄村在震中遭毁坏;下右图:3月10日,土耳其埃拉泽省被地震摧毁家园的灾民
1月15日,震后的海地首都太子港
下图:2月28日,智利佩尤维小镇灾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