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美急迫扭转中美关系 奥巴马传达积极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11:52   CCTV《环球视线》

  CCTV《环球视线》2010年3月20日播出:华盛顿吹来中美关系些须暖风,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水均益: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任驻美大使张业遂递交的国书。而在这个场合,奥巴马强调了美国对于一个中国的政策,人们非常罕见的也听到奥巴马就中美关系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传递了一次积极地信号。同时非常巧合的是,美国负责亚太事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在前一天,也就是3月29号在华盛顿对北京是隔空喊话。斯坦伯格以少有的外交辞令强调,中美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呼吁两国展开积极和务实的合作等等,并且诚邀中国参加4月中旬,将在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

  在今天的新闻当中,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很多相关的报道,人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丝从华盛顿吹来的中美关系的这种暖意。怎么解读中美关系现在这样一个新的动向,我们今天请来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所长曲星先生,还有《环球时报》的时政评论员王文一起来关注这个话题。首先这个问题想问一下曲先生,我们怎么解读奥巴马在白宫这一番动向?或者说这一番信号?

  曲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本来大使到任以后递交国书是一个很寻常外交惯例,但是奥巴马,刚才你讲的,一系列有点不寻常的做法。

  水均益:

  特别是最近这一段时间,对台军售,见达赖,中美贸易、人民币等等,很少听到奥巴马对中国说好话。

  专家观点:奥巴马要把例行的外交仪式做成中美关系转机

  曲星:

  所以这样实际他想把,也例行的外交仪式把它做成一个中美的关系转机。实际上有三个特点,我们看到,第一个他还是比较快地就接受了张业遂的国书。实际上有时候外国元首等,交国书几个月安排一次,等几个月常有的事。

  水均益:

  大使早已经工作好几个月了,国家元首还没见呢,常有的事是吧?

  曲星:

  常有的事,所以这还是比较快的。第二个,奥巴马确实从很高的高度,从全球合作,面临的挑战,说了很多话。然后来强调中美关系重要性,特别提到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会改变,这个是比较重要的一个。

  第三方面,斯坦伯格记者招待会,是这么的巧合,实际上不是巧合,是有意地安排。所以看来是美国在经过了这段时间,中美关系陷入低谷,陷入极度困难的时候,在很多一系列国际上的大问题需要中美进行接触,需要解决,积极去讨论的时候,美国确实向中国作出了一个姿态,希望改善关系,希望翻过那一页,希望关系进行修补,所以显然不是偶然的。

  正在评论:新任驻美大使张业遂向奥巴马总统递交国书

  水均益:

  王文怎么看?是不是美国像刚才曲先生说的,有点着急了,有点迫不及待,赶紧想释放一点对中国友好善意的信号。

  专家观点:美国急迫扭转中美关系

  正在评论:美“知华派”再向中国示好

  王文 《环球时报》时政评论员:

  我非常同意曲老师刚才说的,事实上从3月中旬开始,美国人就开始着急了,就开始紧迫地想扭转中美关系这种僵化局面。所以当时我采访斯坦伯格的时候,他当时他非常短的采访稿子,只有1100个英文单词的采访文章里面,他就用了35次,用了WE或者OUR,就是“我们”,他说我们中美关系准备怎么样,我们两个国家准备怎么样。所以他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一千个单词里面,35次“我们”,想表达一个意思什么呢,我们中美关系是一种咱们的关系,所以他非常微妙地表达出那种关系来。

  专家观点:美国非常重视中国的民意

  另外一个信号,他也非常重视中国的民意。从3月份开始,他想从民意着手,来突破中美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3月3号他在访问中国的时候,3月3号当天晚上11点钟,他给我发来一封E—mail,他说愿意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说但明天我特别忙,那我怎么办呢,那我就等待他的这个问题,我把问题发给他,结果他一个星期以后,他才回过来这个问题。

  水均益:

  会不会是字斟句酌在认真地考虑?

  王文:

  当然,而且他非常微妙。我告诉他,说我们星期五的报纸,读者最多,他就星期四的上午发上来,很明显想让你星期五快把这个发表出去,这样在中国读的人最多,所以他这个是非常重视中国民意的一种表现。

  正在评论:奥巴马强调中美关系重要性

  水均益:

  曲先生,中美关系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注意到,的确是有一点,遇到了一些麻烦。而且应该说责任在美方,一系列的一招又一招弄的中方,无论是中国政府也好,中国老百姓也好,很有怨气,我们觉得好像怎么回事,一方面在说我们两国很重要,但一方面你又来这个。但是我记得,我不妨给大家看这张照片,我记得去年奥巴马来访问中国的时候,登上了长城,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画面,而且我记得当时他还从长城上下来之后,他对记者说了一番话,他说长城上让我想起中国悠久沧桑的历史,它让你感觉到日常事物只是沧海一粟,还表示我们在地上有生之年并不长,应该好好地珍惜。现在奥巴马这番表态,我们应该怎么解读?是他从长城上得到的灵感,小事,两国之间有点小争吵,过去算了,还是他说他确实在眼下,这一阶段,对中国有所求,才作出这样一种信号呢?

  曲星:

  实际上怎么样看待奥巴马上任第一年来中国非常高度重视,说了很多友好的话,怎么看。我觉得中美关系两国之间确实民众中的心态上还是有一点区别的,美国人心态是想,由于我非常重视你,所以我们的关系很好,所以我做一些我们有分歧的事,应该我们的关系能承受这个,所以并不是说他突然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应该说。我的分析,从他那时候来,他就有一个计划,我先把中美关系搞夯实,把基础搞扎实。然后那些该做的事我还得做,这样让中美关系抗冲击的能力强一些,让中国老百姓的心态,既然重视你中美关系,既然你对中国友好,你就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水均益:

  对,你既然是拿我们当朋友,你就不能够损害朋友的利益。

  专家观点:美方表态最重要的是重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曲星:

  对,所以确实有一个东西方文化,当然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中国的根本利益,并不是说美国的根本利益。所以在这一点上,确实我觉得奥巴马,这次比如说他表这个态,加上斯坦伯格的这些,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候,刚才你讲的,美国在很多方面需要…

  水均益:

  是不是比如说,具体来说,4月中旬要在华盛顿开的核峰会,他还是希望咱们中国要参加。

  专家观点:中美互有需求  世界也需要中美合作

  正在评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支持

  曲星:

  那当然,他不公开已经说了嘛。核峰会是一个目前全人类都关注的,涉及到人类。说实话,国际社会人类安全一个大的问题,世界上主要的国家,特别是核大国,特别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影响的国家应该参加,它才能够代表广泛的国际社会的民意。但是如果由于美国伤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导致中美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比如说比较密切地合作的话,使整个国际社会受影响,所以他希望尽快翻过这一页,希望中国能够参加。

  水均益:

  王文怎么看,怎么看待现在中美关系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结合奥巴马最新这一轮,我们说吹来点暖风,我们怎么来看呢?

  王文:

  现在中国舆论里面有一个分析,说中美关系是一个夫妻关系,我觉得我不太赞同。

  专家观点:中美关系是“新员工”和“老员工”的关系

  水均益:

  不是中国舆论,我也知道,美国也说,而且说是不平等的夫妻关系。

  王文:

  但我觉得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如果是夫妻的话,谁是夫,谁是妻呢,那我们的婚姻关系在哪里呢?我用一个很好的比喻,我觉得认为比较好的是,中美关系是一个公司里面的“老员工和”和“新员工”关系。

  水均益:

  怎么讲?

  王文:

  美国是一个老员工,业绩非常不错,过去半个多世纪业绩都是第一,中国是个新员工,才刚刚进到这个公司来,才没几年,但业绩很好。

  水均益:

  朝气蓬勃。

  王文:

  朝气蓬勃,这个时候老员工自然就感受到新员工的压力,我指的是在国际社会里面。所以这个时候你看,我们在很多公司里面也会出现很多这种现象,出现办公室的政治,互相斗来斗去。这个时候核峰会,就刚才曲老师所说的,核峰会出现了,公司共同的业务出现了,这个时候老员工会跟新员工说,你看这是我们公司共同的事,你配合一下,新员工可能,大多时候,我们在公司里面也会经常出现,经常也会为了大局考虑,也会配合一下。

  正在评论:美国会不会在中美问题上做出修补策略?

  所以我总体感觉,你回顾一下历史,看一下二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前,美国和欧洲贸易战那种争吵,美国和日本贸易战争吵,我觉得现在美国和中国争吵,其实从大国政治的角度来看非常正常。实际上你从大国的心态来看中美关系的未来,我觉得就可以适应这种摩擦的关系。

  专家观点:要以大国心态看中美未来的摩擦

  水均益:

  曲老师,问一个可能幼稚一点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这一次就可以相信奥巴马了?前一段中美不愉快也好,小摩擦也好,翻过去了,有了他这个话,不应该吧?

  曲星:

  国际政治中有一句话,我相信你的话,但是我看你的行为。你说的话我听着了,我也相信你有的诚意,但是根本我的政策怎么制定,我看你的行为,中国人的话叫做听其言观其行,现在你说这个话,外交部答复很清楚,中方非常重视……

  (开放式结尾)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美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