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核时钟60余年被拨动19次 提醒人类警惕核武扩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12:05  中国新闻周刊
核时钟60余年被拨动19次提醒人类警惕核武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2010014期封面:核武归零?

  核武归零?

  爱好和平的人们曾经将核武器控制视为当务之急。但在冷战早已结束的今天,许多人觉得它已是陈年旧事,不值得再为其付出努力了。

  但是核威胁并没有结束。在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武库里,有数千种战略核武器还是处于警戒状态,更多的则处于不安全的存储状态。

  更严重的是,恐怖主义活动没有消退迹象。伊朗和朝鲜在内的诸多国家积极谋求核技术。人类迫于环境与资源匮乏的压力,希望扩大民用核能的应用范围,这些都助长了核武器扩散的可能性。

  人类社会似乎正朝着“第二个核时代”的方向发展。

  所幸,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国家用新的削核条约证明了对“建立无核世界”的诚意。核裁军和军控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都发挥着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已经找到了维护世界安全的新工具。4月12日至13日,首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组织的负责人终于坐到了一起。

  4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讲话。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多边场合专门就核安全问题发表看法。

  胡锦涛指出,中国历来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中国正积极考虑同有关国家合作,在华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

  核阴云下的一甲子

  60多年来,核时钟见证着世界在“核”与“和”之间徘徊的身影,也提醒人类警惕核武扩散和末日核战造成的威胁,虽然核武扩散的步伐一直没有停顿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

  人类距离世界末日还有多长时间?

  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核时钟给出答案:6分钟。核时钟的另一名字是,末日钟。

  “我不确定全球第一次核安全峰会是否会带来实质性的好消息,也不知道美俄刚刚签署的新核裁军条约是否能顺利获批、执行,还有难以遏制的核扩散、伊朗核危机……太多不确定性摆在人类面前。但只要记得现在离大灾难还有6分钟,我们就不会掉以轻心。”《原子能科学家公报》编辑乔希·斯科尔默尔(Josh Schollmeyer),也是核时钟的守护者,4月9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分钟警示

  自核时钟的诞生日算起来,63年来,它已经被调整过19次。

  1945年8月,美国“小男孩”在日本广岛的巨响震惊世界,宣告二战终结。

  这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核轰炸源自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但看到“广岛悲剧”,一些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们非常后悔,认为是自己“将魔鬼从瓶子中放了出来”,必须补救。于是,他们出版时事通讯,呼吁全球实行武器控制。两年后,时事通讯小册子发展成《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杂志,杂志社总部就设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

  杂志创办者海曼·戈德史密斯邀请马蒂尔·朗斯多夫为第一期杂志设计封面。马蒂尔·朗斯多夫的丈夫曾参与“曼哈顿计划”。她想到“用钟来指示危机”的方法:一个只有左上方1/4刻度的钟摆,指针指向23:53,距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只有7分钟。

  到了1949年,《原子能科学家公报》决定用调整指针的方法来指示世界核威胁水平——真正的核时钟诞生了。

  圆形表盘,直径45.72厘米(18英寸),外表用青铜制作,表盘上刻有世界地图,标出印巴、朝鲜等核热点地区——末日钟模型一直保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内,由杂志委员会负责维护。

  据《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杂志常务董事肯尼特·本尼迪克特介绍,核时钟何时以及如何调整,是由董事会成员共同决定的。现在,拥有1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董事会每年开会两次,若世界发生了足以影响时钟指针的事件,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调整。

  半个多世纪来,核时钟的拨动总离不开美俄两个超级核大国的身影。

  美俄围绕核战略博弈花样迭出,扣人心弦。不管是 “星球大战”计划,还是“先发制人”战略,都贴上核武威胁的标签。

  所以,有个故事广为流传:二战后有人曾请教爱因斯坦,询问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武器。爱因斯坦回答很干脆:“我不知道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因为人类文明在‘三战’的核打击中被毁掉了。”

  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可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良知的核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的确在为核武器忧心忡忡,担心打开了毁灭人类的末日之门。

  核时钟的第一次拨动是在1949年。那年8月29日凌晨4时,苏联第一颗原子弹“铁克瓦”试爆成功,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时钟由此被拨快4分钟,指向23点57分。

  迄今离零点最近的一次拨动发生在1952年,当时美国和苏联在9个月内相继进行了氢弹试验,世界一片惊恐,指针被调到了23时58分,距离子夜仅2分钟。

  尽管如此,美俄也在核实践中认识到控制核武的重要性。研究核问题的清华大学副教授孙学峰认为,美国总统杜鲁门是第一个认识到核武器毁伤效应的美国总统,并有力促成了不使用核武器规范的出现。

  1945年8月10日,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二天,杜鲁门对内阁成员说:“再消灭十万人的想法太恐怖,简直不能考虑。”一年后,他下令将核武器控制权从军方转移至由总统任主席的原子能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由文人控制。从此,使用核武器的权力由美国总统一人掌握。

  维持着 “2分钟警钟”,人类进入20世纪60年代。

  1960年,因为国际间科学研究合作增加、公众对核武认识加深,指针从23点58分拨慢到23点53分。3年后,美国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核试验暴露于空气中。末日钟再次拨慢5分钟,指向23点48分。

  1968年和1969年,“核时钟连续拨动,好像是为1960年代的核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斯科尔默尔说。

  先是1968年,被拨快5分钟到23时53分,原因是1960年和1964年,法国和中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装置,以及中东、印度及越南爆发战争。随后,1969年因为美国国会确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被拨慢3分钟。

  核时钟的“印巴时间”

  上世纪70年代,核时钟只有两次变化。1972年,末日钟被拨慢到距离零时12分钟。因为当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战略武器限制条约》及《反弹道导弹条约》。

  另一次拨动,则是因为又有一个国家跨入了核门槛。

  1974年5月18日,印度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但声称这是一次“和平的核爆炸试验”。核时钟在这一年拨快了3分钟,距零时9分钟。

  早在1946年印度就开始研究民用核技术,但尼赫鲁在世时执行不发展核武器的政策。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的失败以及中国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印度,使其以中国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由拒绝加入该条约,并转而发展核武器。

  声称“受到来自中国的安全威胁”和“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标志”,一直是印度研究核武器的重要动因。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还记得,当时印度的国防部长是费尔南德斯,他对中国态度十分强硬,进行核试验后,宣称为应对中国“威胁”。

  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以后,印度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进入“地下”,重点加强浓缩铀与钚的提炼,核武器的零部件研制以及核工业的配套设施。

  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公开进行了5次核试验。美国承认了印度的核地位,与之签署《美印核合作协议》,甚至要求核供应集团国能够对印度“网开一面”。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组估计,印度现在大约有50枚核弹头。

  核时钟也为此“惊呼”。1998年,因为“印度及巴基斯坦争相测试核武,美俄裁减核武谈判出现问题”,指针被拨快5分钟。

  当印度跨过核门槛时,巴基斯坦针锋相对。

  1971年印巴战争之后,巴基斯坦开始秘密实施核武器发展计划。1974年印度进行核装置爆炸后,该计划明显加速,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8年5月28日和30日,为了应对印度的核试验,巴基斯坦进行了6次不同当量的核试验,从而也正式跨过了核门槛。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组估计,巴基斯坦现在大约有60枚核弹头。

  “核扩散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趋势,当年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疯了,但很快印巴进行了核武试验。个别核国家奉行双重标准、先发制人的战略,刺激了弱小国家拥核自保的意识,后者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来缓解自己的安全压力,并增加同对手讨价还价的筹码,从而在客观上对核裁军和核不扩散进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中国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主任朱成虎少将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03年5月,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曾表示,如果巴印克什米尔争端能够得以解决,南亚能实现和平与安全,巴印双方就可共同实现无核化。

  巴基斯坦一直是美国反恐战争的心病。在全球核安全峰会召开前一天,奥巴马首先会晤了5个国家的领导人,其中包括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白宫官员透露,在两人的私人会议上,奥巴马向吉拉尼“表达了失望”的情绪。

  “中国对印巴这两个南亚主要国家发展核武器都是不赞成的。在1998年印巴先后进行核试验后,中国政府曾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是核不扩散条约成员国,也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中国对印巴核武器立场是同中国对这个两个条约承担的义务是一致的。”程瑞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核武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