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鸠山辞职背后:选举政治与人气政治致政局动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7日14:15  21世纪经济报道

  鸠山辞职背后:日本政党政治的症结何在?

  6月2日清晨,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民主党参众议员大会上宣布辞职,结束不到9个月的短暂任期。竞选之初,鸠山雄心勃勃地要进行平成维新,意欲重新定位日美关系、重归亚洲,博得朝野一致赞誉。何以转瞬间成为又一个短命内阁?鸠山为什么被视为日美同盟的牺牲品?冲绳为何难以摆脱其政治牺牲品的角色和地位?鸠山辞职是否能扭转日本政权频繁更迭的情势?这要从战后日美关系和日本政党政治的特色谈起。

  日美安保体制框架下

  难以实现日美“对等外交”

  鸠山由纪夫在2009年争夺政权时,承诺如果执政,就将冲绳的普天间基地移到“县外”或者“国外”,并且反对由日本支付大部分搬迁费用。这为自己赢得不少选票。但是上台之后鸠山由纪夫发现这个承诺很难兑现。美国方面坚决要求日本遵守两国间于2006年达成的协议,根据协议,美军将从普天间基地撤出,一部分美军将被转移到关岛,另一部分则转移到同属于冲绳的名护市施瓦布军营。而美国在2011年的预算案中也已经对此做了安排。美国在亮出强硬态度之后,向鸠山处处施压,以此来考验日本现政权坚持日美联盟的决心。鸠山开始步步退让,最后趁韩国“天安舰”事件升级、日中东海天然气争端又起之际,声称东北亚地区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从而加快对美妥协步伐,甚至将坚决反对妥协的盟友、社民党领袖踢出内阁,独自与美国媾和。

  鸠山被逼入绝境之后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首先在于二战之后日美格局中日本的地位。美国占领日本即成为二战后美日关系的起点,其间所形成的主从关系也是长期以来美日关系的基本形态。这种结构性特征固然与国内政权特点有关,但它主要基于国际关系中“权力制衡”因素:日本需要美国全方位的庇护,美国则需要在亚洲有一个强大的同盟。独立之后的日本一直“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展开其外交活动,成为冷战格局中的受益者。1960年的新日美安保体制基本上规定了日本国内保守政治的框架,使“解释改宪路线、经济主义路线、对美协调路线”成为“保守本流”的基本政治路线,为自民党在国内推行保守政治、维系长期政权提供了有力支撑。民主党上台后,虽然声称要实现“有革命性重大目标的政权更迭”,但在对自民党时期日美签订的冲绳核密约进行积极调查、密约曝光后,民主党仍然宣称:日本在坚持“无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日本国会于1971年通过)的同时,不排除在“有事”时允许美军载核舰船临时在日本港口停靠。这一表态凸显了唯一遭受核攻击的日本其“无核”立场因美国“核保护伞”所处的尴尬境地。无论哪个政党上台,作为美国的核保护伞下生存的非正常国家日本,要想逐步实现其大国梦想,目前在军事、经济和政治方面都要依赖美国,它还没有挑战美国的实力,日本要想就冲绳问题修改或调整条约,必然要经过与美国的谈判、协商,获得美方的认可——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棋子”和“弃子”:

  冲绳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

  事实上,近代以来日本的大国梦想就是通过牺牲冲绳来实现的(冲绳被视作日本的牺牲品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虽然日本把冲绳纳入自己的体制,却一直视其为异己的存在,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制度上猜忌和歧视冲绳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19世纪末期日本把琉球作为棋子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使日本迈出走向殖民国家的第一步。二战末期的1945年3月25日,美国把冲绳作为逼近日本本土的桥头堡,大举进攻冲绳,而日本政府考虑到冲绳战役只是一场为“本土决战”赢取时间的前哨战,仅出动少量兵力,大量征集冲绳兵力,强化“军官民同生共死”的体制,并且在这场把冲绳当作弃子的战役中,伴有杀害冲绳民众和强迫冲绳民众集体自杀事件。

  1952年美日签署的《旧金山和约》,在琉球群岛确定“以美国为施政者的联合国信托统治”这一实际支配秩序。根据1960年签订的新日美安保条约,冲绳虽然被排除在日美安保条约适用地区之外,却被迫承担从外围支援日美安保体制的作用,也就是说,日美安保体制得以强化的前提就是冲绳从日本的分离和美军对其的支配。而与该新条约同时签订、同时生效的“对日和平条约”的第三条则规定,日本承认美国对冲绳有施行全面统治的权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把冲绳当作换取自己经济腾飞的一枚棋子提供给美国,作为后者的进攻基地和后方援助基地。到1970年代中叶,日本本土的美军基地减少三分之一,但把75%的美军基地都集中到了冲绳,以此避免基地问题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焦点,从而使有可能发生的冲绳人的斗争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鸠山利用“天安舰事件”来强化“日本遭受威胁”的现实苦境,最终背弃冲绳,再次证明:冲绳仍然被视作“棋子”或者“弃子”出现在东亚的地缘政治中。

  鸠山辞职后,美国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新首相身上,强调无论谁上台,都希望能遵守两国间在冲绳问题上业已达成的协议;日本民主党开始挑选新首相、重组内阁,强化自己的执政梦想;自民党用冲绳问题攻击民主党只不过是为了谋求政治资本。冲绳的权利问题以及冲绳人的愤怒却再次淹没在大国政治博弈和日本政坛斗争的喧嚣声中。可以看出,在牺牲冲绳这一点上,日美政府间有着深切的无须言说的默契。

  长远地看,撤除冲绳基地并非没有可能。1953年1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在视察冲绳基地时说:“只要有共产主义的威胁,美国就不会放弃冲绳。”不过如今,鉴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美国有可能不会对中国采取一贯的强硬态度,反而认为自己之所以重视美日关系,主要因为中国的存在。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归属问题及东海开采油气田问题上的争端,都表明冲绳海域对中日两国经济利益之重要性,中日两国寻求经济互惠的务实解决方式,就可以保证政治稳定和军事安全。朝鲜的威胁对日本和美国亦有限,日本在无法把日美同盟当成永久保险的情况下,构筑与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也相当必要。冲绳固然是东亚安全不安定因素的潜在汇集地,但如果各方采取务实外交,冲绳的军事基地将失去其固有价值。不过在短时期内,由于各方利益互相牵制,冲绳仍将是日本乃至东亚关于战争与和平最敏感的地带。

  选举政治与人气政治

  导致政权频繁更迭

  鸠山政权在没有就如何处理美日同盟问题制定出长期战略的情况下,盲目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显然是冒险行为。鸠山之所以敢于冒险,不在于要改变日美同盟的格局,也不在于要废除日美安保体制,而在于政治权力的吸引力。为了攀登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峰,不惜抛出对美“对等外交”的竞选口号,以此获得选民支持。不过既然是竞选口号,必然存在其功利性、短暂性和短视性。民主党掌握政权后并未能走出自民党的老路,仍然延续自民党时期的派阀政治、密室政治和金权政治,最终是“用自己的语言勒住了自己的脖子”(小泉纯一郎语)。鸠山的突然辞职,是对冲绳背信弃义的不负责任的结果;它所要担负的责任,在于保证国会不因反对党的杯葛而运转失灵,也在于帮助民主党在即将到来的参议院选举中胜选。这样,通过鸠山辞职来卸掉拖累选情的“包袱”,恐怕是最好的政治策略。

  我们再来看一看日本的选举制。1996年日本进行的选举制度改革,实行“小选区与比例代表并立制”,即众议院的480个议席中300个议席用小选区制,180个议席用比例代表制,这种制度难以形成一党优位制,也难以形成内阁相对稳定的两党对峙轮换,更不能保证民选首相的4年任期。这从客观上为政权的重组与更替制造了潜在的制度依据。这种扭曲的政治生态促使各政党把选举看成其政治生命的前提,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都不敢无视选票,大行改革;相反,每一个政党都假借“修复改革”的旗号,竞相承诺,实行深度保护,却不谋求长期的战略发展。而在国会中,两大主要政党相互掣肘、彼此拆台,执政党的政策难以推进,在野党的建言难以落实,日本政治陷入严重的内耗。

  在这种背景之下,日本固有的官僚机构权力反过来牵制政党政治,众多小党在利益的杠杆上游移,更趋功利主义,它们虽然经常与主要政党联手,却往往“朝合夕散”,使得联合政权不断重组和裂变。而最近几十年日本政权的更迭和政治首脑的轮番上阵,又让日本国民不断疏离政治,无法形成对政党政权的稳定认识,从而使得他们对投票和政党的支持表现出巨大的随意性和变动性。而媒体又迎合甚至是刻意营造这种选民政治的气氛,大肆宣扬“民调决定政治”,一旦支持率走低,首相就会为失去宝座而焦虑。这种靠人气政治来左右政权支持率的现象反过来又使得政权真正内在的政策、政治战略相对弱化,不仅仅鸠山,安倍、福田等前首相也都受制于此,这也是导致日本政权更迭的要因。

  综上所述,日美安保体制所规范的日美关系仍将是日本最重要的外交基石,日本虽然在不断扩大自主权,但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与日美的“对等外交”。鉴于冲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中充当的角色,普天间基地的搬迁乃至冲绳基地的彻底撤除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另一方面,日本政党政治的功利性和保守性让日本政党无论在外交上还是内政上都难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改变,恐怕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但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日本政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能处于动荡期。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鸠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