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析称俄美间谍事件损坏奥巴马国内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3日11:56  《环球》杂志
分析称俄美间谍事件损坏奥巴马国内形象
《环球》杂志2010014期封面

  深度潜伏?——俄美间谍事件的内里乾坤

  《环球》杂志驻莫斯科记者/魏良磊   驻华盛顿记者/王丰丰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实现“共同繁荣”的畅想犹在耳边,俄罗斯“间谍”丑闻却已甚嚣尘上了。难怪有俄罗斯朋友说,俄美之间除了军事、安全方面的话题,没有什么别的可谈的。

  6月28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美联邦调查局破获了一个“深度潜伏”在美国并渗透进入美政府高层收集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的俄罗斯“间谍网络”。美国联邦调查局6月27日实施抓捕行动,在纽约、新泽西和弗吉尼亚州等地以非法间谍罪逮捕10人。美方称,他们是俄罗斯间谍。这一“间谍网络”的第11人稍后在塞浦路斯被捕,但迅速获得保释并潜逃。

  案件公布后,所有人很快发现,这群“间谍”的水准最多能算业余,所谓“渗透美国政策圈”的秘密任务更像一个笑话。正如一名嫌疑人的律师所说,他的委托人“渗透”的不过是“近郊居民区、鸡尾酒聚会和学校家长会”。

  既然这一“间谍网络”似乎没有刺探到像样的情报,媒体的关注点迅速转到了美方逮捕他们的时机上。就在抓捕行动两天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雷氏地狱汉堡店”邀请俄罗斯总统吃美式汉堡,两国关系经过一年半试探、回暖,终于有了“重启”的样子。就在这时,间谍案发。

  所谓“当面称兄弟,背后捅刀子”,在美俄关系近来顺利“重启”的大背景下,又适逢梅德韦杰夫刚刚结束访美,奥巴马宣布两国关系已“成功重塑”之际,“间谍”事件不啻向逐渐修好的俄美关系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十年潜伏,七年监控

  “间谍”事件的规模前所未有,到目前为止宣布涉案的有11个人,这在间谍史上是罕见的,即使在“冷战”时期也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虽然那时出于某种需要敌对国家间也经常会挑起间谍丑闻。

  据媒体报道,被捕的俄“间谍团伙”拥有世界级间谍所需的一切:他们受过良好训练,拥有先进器材,深刻了解美国文化,精心打造假身份,但在十多年的间谍生涯中,他们未曾把什么有价值的秘密送回国,只是负责收集政治方面的流言和闲话,“也许上网搜寻这些资料的效率还会更高”。

  如果这一间谍案果真涉及大量机密情报、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它的案发时机根本不会有人讨论,但问题是,这群“间谍”似乎十分无能。

  关于这一俄罗斯“间谍网”在大约10年潜伏期中所获的成果,最明确的指标即美国执法部门的指控。这11人被控非法间谍罪,这一罪名指的是他们没有向美国司法部登记自己为他国情报人员,这一罪名最高只能判5年监禁。除此之外,他们被控洗钱,至于他们被控传回莫斯科的情报,任何情报分析员都能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参与智库讲座获得。至于影响美国政策,不少外国政府在华盛顿雇佣说客,通过这种合法方式影响美国国会立法程序比安插多少间谍都管用。有美国官员指出,这些间谍接到指示不得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莫斯科的对外情报局担心他们的掩护身份会在严格的背景调查下被识破。

  在抓捕之前,美方对这一网络实施了长达7年的监控,但严密监控却并未发现太多“犯罪证据”,美方甚至不能以实施间谍活动罪起诉他们。《时代》周刊不无嘲讽地说,这些“间谍”与冷战时期的传奇间谍相比,唯一共通点在于他们偶尔使用的秘密通讯手法:隐形墨水、通过秘密转移点移交情报、埋藏的现金、莫尔斯代码……但仅此而已。

  根据法庭文件,6月26日,一名联邦调查局探员伪装成俄罗斯领馆人员,联络这一“情报网络”中最引人瞩目的美女间谍安娜·查普曼在曼哈顿一家咖啡馆接头。作为应与上级单线联系的“潜伏者”,查普曼竟然毫无警觉地与这名她从不认识的探员接头,还抱怨自己电脑的秘密通讯装置出了故障,将其交给探员,要求帮助维修。

  如此业余的“间谍”引发不少联想。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俄罗斯问题专家阿里尔·科恩说,美国情报界有人怀疑,这一“间谍网”也许只是个“障眼法”,俄方另有更为专业的间谍秘密潜伏在美国,这一“间谍网”的主要作用就是牵制美国的安全部门。

  获保释的第11名间谍6月30日在塞浦路斯弃保潜逃,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证了间谍案的真实性。实际上,从最近俄罗斯方面一系列的表态来看,他们并没有对“间谍”事件予以否认。

  俄罗斯外交部只是表示,被捕的俄罗斯公民没有做任何违背美国利益的事情。对此有专家分析说,这些人确实没必要去获取什么机密信息,搞针对性很强的间谍活动。他们的任务是融入美国生活,等待未来的行动时机。

  在苏联时期,苏联政府从来不承认被捕情报人员是本国间谍,只是等过了几年之后,再争取用抓捕的外国间谍去交换自己人。这一次,俄罗斯外交部表示,将尽量争取美国方面释放本国公民。

  7月8日,有来自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称,一位名叫苏恰金,被控向中情局提供情报而获刑十五年的俄罗斯核武器专家,通过其亲属向外界透露,他将获释并送往英国,用来交换数目不详的俄罗斯“间谍”。

  但俄美两国政府并未证实此消息。

  时机微妙,莫斯科也玩“巧实力”

  就算这些嫌疑人的所作所为不像真正的间谍,但不可否认的是,间谍案让梅德韦杰夫的访美成果有些变味。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讥讽说,美国人选的时机可谓“绝妙”。《俄罗斯与全球政治》杂志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也说,这一事件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的时机,“绝不是随便选的”。

  卢基扬诺夫说:“我认为美国国内对奥巴马与俄罗斯和解的政策有不少阻力,这件事也许是为了传递信号,要求他们更加小心。”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原联邦安全局局长尼古拉·科瓦廖夫的话说,这件事不可能是巧合,它的目的主要在于损坏奥巴马在国内的形象,因为间谍网络显示了他在制定“重启”政策时考虑不周,上当受骗。

  “这对奥巴马的形象是个重大打击,”科瓦廖夫说。

  美国媒体援引俄罗斯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维克托·克列梅纽克的话说,这一事件显得奥巴马“敌友不分”,梅德韦杰夫访问带来的良好气氛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苦涩。

  与俄罗斯方面的看法不同,美国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时机并非有意选择。科恩认为,之所以梅德韦杰夫前脚离开,联邦调查局后脚就抓人,或许并非是美国政府内有人想阻碍美俄关系“重启”,更大的可能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发现了这一网络已遭破获,命令他们全部撤回。一名司法部发言人说,之所以实施抓捕,是因为这些嫌疑人中有人试图离开美国。

  据报道,美国方面曾经考虑过公布“间谍”事件的时机。可以选择在梅德韦杰夫访问前,但是那样将“谋杀”掉梅氏的访问;若选择在访问期间,同样将“谋杀”掉“重塑”中的美俄关系。选择在访问之后,也算是给梅德韦杰夫留了点面子,俄美关系总算没有白白“重启”一场。

  在莫斯科,那些平素乐于发表意见的官员们都得到了封口令,禁止对“间谍”事件擅自发表评论。

  俄总理普京在6月29日会见到访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提到了“俄罗斯间谍”事件。他说,俄美关系目前发展不错,希望这一积极趋势得以保持。俄罗斯外交部也表示,希望美方考虑当前俄美关系发展的积极态势,能够在此事件上表现出应有的理解。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俄总统7月4日致电奥巴马,祝贺美国独立日。他表示,俄美关系目前发展迅速、稳定。梅德韦杰夫还回忆起不久前对美国进行的访问,称“在华盛顿进行的友好交流给我留下了温暖的回忆”,“达成的协议将为发展互惠、务实的俄美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此间舆论认为,梅德韦杰夫的讲话表明俄罗斯不会被动跟着美国特工部门的“挑衅”去采取什么“对等措施”。俄方希望淡化“间谍”事件,实现“冷处理、软着陆”,以尽快消除此事影响,避免给俄美两国关系造成大的冲击。

  对俄罗斯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经济建设,实现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切外交活动都应为此目标服务。美国拥有丰富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并且是西方世界的主导国家。如果能够深化和拓展俄美经贸关系,将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间谍”事件未来已不大可能突然恶化,也不会对俄美关系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俄罗斯方面将尽可能地“忍辱负重”、“以柔克刚”,灵活应对,即使采取报复措施,也会较为温和。此外,这次事件也表明,俄罗斯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耍横弄粗,被人拍一巴掌就要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的“俄国熊”了——俄罗斯人也会玩“巧实力”外交。

  当然,“间谍”事件终将给俄美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专家认为,作为长期的对手,俄美的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关系非常脆弱,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带来问题。

  有意思的是,不少俄罗斯网民也纷纷对此次“间谍”事件发表自己的高见:“中情局跟踪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以什么名头报销啊?那就干脆弄一个间谍网吧?让美国人看看,俄罗斯人在美国下了多大力气……”

  这几天,前往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的公路因为修路导致大堵车。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美国间谍害怕俄罗斯的报复措施,他们要抓紧时间开溜了!还好,莫斯科的路政部门高度警惕……

  事关“重启”,美国鹰派作祟?

  在美国国内,一直都有以军方为主的强硬人士,也就是传统的“鹰派”——国内的右翼保守势力,他们对于俄美关系改善非常不看好。

  “间谍事件背后有政治因素,”卢基扬诺夫说,“奥巴马政府的外交及对俄关系政策在美国内部遇到了强大阻力。保守派指责他过于温和、轻信,容易妥协,他们挑起这次事件,就是想让奥巴马看看,他打算与之打交道的俄罗斯人是不值得相信的。”

  卢基扬诺夫指出,“间谍”事件不会直接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但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国会在批准俄美新的核裁军条约和俄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问题上的立场。他说,这些议题都没有稳固的支持率,在负面信息的影响下,美国国会的议员们可能会向否决的方向摇摆。

  克列梅纽克则表示,总体上美国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如奥巴马所计划的那样,在俄美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上走那么远。许多美国人怀疑,是否值得这样对待俄罗斯。

  而俄罗斯作家、前克格勃军官柳比莫夫认为,“间谍”事件是美国人的内部事务。美国情报部门一向与共和党人关系密切,而奥巴马是民主党人,俄罗斯对此事无须作出过度反应。

  还有观点认为,“间谍”事件是美国特工部门宣传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工作效率,以确保本部门的预算在俄美关系“重启”后不被削减。

  不管分析师们如何看待间谍案,此事并未引起美俄政府的激烈反应,俄方并未抓捕美国间谍嫌疑人或驱逐美国外交官以报复此事,美方也明确表态不会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并称此事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科恩对记者说,两国现在都在试图减小这件事的影响,美俄眼下不想把这件事闹大。

  他认为,梅德韦杰夫对美国的访问可算极为成功,双方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进展。除了两国总统受到媒体大力渲染的“汉堡外交”,两国在经贸、投资等“非安全”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以“重启”并加强双边关系。这种成就很难为一个间谍案所掩盖。

  科恩在点评梅德韦杰夫访美时专门提到他的第一站——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梅德韦杰夫同多家著名高科技企业以及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的精英进行了沟通交流。梅德韦杰夫希望借鉴硅谷经验,在莫斯科郊外建立俄罗斯自己的“硅谷”。

  除此之外,访美期间,俄方宣布将从美国购买50架总价值40亿美元的波音737型客机、重新允许进口美国禽肉,奥巴马则高调重申美国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而按照白宫早些时候公布的消息,奥巴马在阿灵顿与梅德韦杰夫大嚼汉堡之时,已经知晓间谍案的情况。美国媒体猜测,梅德韦杰夫那时说不定也已心知肚明:对外情报局每天都会向他做情报简报。但两人仍然好整以暇地嚼完了汉堡,微笑合影,值得玩味。

  来源:2010年7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间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