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亚峰会将纳入美俄两国 达成共识难度加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10:46  新世纪周刊

  东亚峰会将在明年正式纳入美俄两国,但经贸合作仍是东亚整合的主推手

  《新世纪》周刊

  见习记者 陈沁

  10月28日至30日,第17届东盟首脑会议、第13次东盟与对话伙伴首脑会议以及第五届东亚峰会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与会各方有东盟十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东盟对话伙伴国,以及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的美国和俄罗斯。

  今年东盟合作的主题是“从愿景到行动,迈向东盟共同体”。各国领导人讨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落实2007年制定的《东盟宪章》,实现2015年建成包括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在内的东盟共同体的目标。

  按照东道国越南总理阮晋勇的说法,在为期三天的系列会议期间,会签署七份主席声明和30多份双边、多边协议,旨在消除分歧、推动区域内各国全面合作。

  事实上,东盟一体化以及由此推动的东亚整合进程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初,东盟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包括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在内的一系列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机制。

  但东盟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并未获得根本解决,加之全球政经格局的变化,东盟一体化进程及其在东亚整合过程中的主导角色尚存变数。

  首先是各国如何平衡东盟内部整合与外部合作的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翟崑分析说,内部整合是东盟一体化的基础。“假设内部整合跟不上外部合作,东盟可能失去重心,会被大国牵着走,会不稳。”

  其次是各国如何合力推进一体化。用翟崑的话来说就是“主要国家力量方向不一致”,“比如印尼对东盟一体化兴趣不大,更乐意与大国合作。一体化进程需要东盟各国的合力”。

  可见,东盟未来五年的一体化冲刺之路并不平坦,除了一纸协议框架,各国需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切实行动。

  中国角色

  中国无疑是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力之一。2011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双方从对话伙伴提升至战略伙伴,合作遍布各个领域,其中经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贸易方面,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过去20年间双边贸易额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随着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一个惠及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展现于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自贸区的建立为双边贸易装上了更为强劲的马达。2010年1月至9月,双边贸易额达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

  那么,这些数字的耀眼光芒是如何折射入寻常百姓家的呢?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曾经因价格不菲而罕有人问津的来自东盟的热带水果,比如越南的红毛丹、菲律宾的菠萝、马来西亚的榴莲等,近年来也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而这正是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较早实施的名为“早期收获”的减税计划。该计划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和缅甸等东盟国家逐步下调农产品关税,到2006年约600种农产品关税降为零。

  自贸区的建立缘起于2002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2004年至2009年,双方相继签署了涉及货物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一系列协议。从最开始对7000个税目的商品全面降税,到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高于世贸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再到给予双方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自贸区建设步步为营。

  在自贸区建立的过程中,双边贸易额也节节攀升:2004年为1000亿美元;2007年达202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2008年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东盟统计数据为1782亿美元。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这意味着中国对东盟十国90%以上的产品实施零关税,东盟中包括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内的六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施零关税,东盟中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在内的其余四国于2015年实现该目标。自此,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9.8%降至1.0%,而东盟六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1.6%。

  除了贸易,中国和东盟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颇有成效。在投资方面,外交部援引中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双方累计相互投资额为711亿美元。目前中方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额已突破100亿美元,项目涵盖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在互利经济合作方面,截至目前,中方已向东盟国家提供了约101亿美元信贷,为东盟国家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发展工业、救灾救援和人员培训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3月24日,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生效,建立了总规模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正如财政部国际司副司长陈诗新近日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所提到的,“这对于深化本区域财金合作,特别是提高区域危机救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陈诗新介绍说,清迈倡议多边化是东亚财金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中国是东亚财金合作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在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方出资384亿美元,占储备库总规模的32%;在区域投资与担保基金中,承诺出资2亿美元。

  陈诗新特别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方通过货币互换支持需要救助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建立深度、高效、富有活力的区域金融市场依旧任重道远。

  “新东亚”

  如果说经贸搭起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与东盟合作的平台,那么围绕东亚整合路径的争论,则体现硬币的另一面。

  今年7月20日,同样在河内举行的第43届东盟外长会议初步决定扩大东亚峰会机制,定于2011年正式吸收美俄为东亚峰会成员国,这是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召开以来的首次扩容。

  也就是说,未来的东亚峰会将包括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印、澳、新,以及美、俄。一个新的秩序架构即将成型。

  美、俄的加入是两国与东盟“你情我愿”的结果。东盟一贯奉行大国平衡战略,随着区域内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东盟很自然会引进域外大国美、俄,以平衡地区势力,构建更为广阔的对话平台。而美俄恰对东亚峰会觊觎已久,希望通过加入来扩大自身在东亚的影响力。

  以美国为例。白宫近日用“十分重视”来形容美国对亚洲的态度。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表示,近来亚洲国家对美国有不少担忧,特别是美国的衰退及在亚洲的领导角色。“不过美国已经度过最糟糕的时刻,美国必须尽一切能力介入亚洲事务,确保在亚洲的利益。”

  不少观察家指出,奥巴马政府力促“入会”是为了实现“重返亚洲”战略,平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更有分析称,东亚新秩序雏形的背后将是大国间的权力制衡。特别鉴于今年初围绕南海事关中国核心利益说法的出台,以及美国作出的“南海自由航行权事关美国国家利益”的针锋相对表态。

  不过,中国现代国关院的翟崑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制衡肯定有,但主要是合作。他解释说,扩容是东盟对于地区架构发展的重要贡献。这次引入美俄,以后可能还会引入欧盟。“从整个地区层面看是好事。引入大国也为中国与更多大国的对话合作创造了平台。”

  但是,未来“大国扎堆”的东亚峰会能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依旧未知,成员增加了,变数也相应增加。

  首先,成员的增加使得达成共识的难度加大。目前东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已有明显差异,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速还可能导致内部摩擦加剧,在此基础上再引进大国,会使得利益链条更加纷繁复杂,有可能加剧东亚峰会的内耗与分化,降低一体化进程效率。而美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东亚国家,其加入可能使东亚峰会“泛化”有余而自主不足。

  其次,随着成员国增加,各种合作机制将更加繁冗。目前东亚的合作机制已经相当繁杂,各种路径“竞相斗艳”,包括东盟地区论坛(ARF)、从“10+6”到“10+8”的东亚峰会,东盟与中日韩的“10+3”,中日韩与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等。美俄加入后可能力推的种种协定与机制,将使得现有的区域平衡与机制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更多关于 东亚峰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