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领衔发起汇率攻势将影响未来金融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6日15:10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封面稿件:汇率硝烟。 环球杂志封面稿件:汇率硝烟。

  汇率硝烟

  《环球》杂志记者/刘洪

  临近2010年年底,一年前还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雨同舟”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却在或快或缓的复苏中闻到了明显的硝烟味儿。

  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在外汇市场打响,而这场攻防战最为激烈的时候,可能尚未到来。

  在不久前结束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夺得众议院掌控权。反对派实力的扩张,更对奥巴马政府决策构成了掣肘。分析人士称,白宫和国会山竞争的结果,往往是美方会继续展现强硬,打“中国牌”、拿人民币汇率说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正以所谓人民币低估损害他们利益为由,加紧组织一个“联盟”,一齐对中国施压,而G20、IMF以及WTO,正成为各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平台。

  实际上,汇率战的硝烟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经隐隐可见。

  年初,一场百年未遇的暴雪席卷整个美国东北部。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和金融中心纽约,雪深及膝,许多中小学紧急停课,商店关门歇业,整个城市陷入瘫痪——这个冬天格外寒冷,就在这凛冽寒意中,一场由美国发端的汇率之争正在浮出水面,并在随后的日子里迅速蔓延并席卷整个世界。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主轴的争端,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必将影响到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经济金融格局。

  奥巴马“找茬”突围

  1月19日,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即麻省),共和党人斯科特·布朗出人意料当选该州参议员,接替辞世的肯尼迪家族最后一位政坛风云人物——爱德华·肯尼迪。

  麻省一直是民主党的堡垒,在过去二十年,这里还从未有过保守派参议员。小帅哥布朗的“中举”,随即也成为美国政坛格局变化的先奏——民主党在美国参议院的强势不再。在参议院,议案通过必须有60票支持,而布朗的关键性胜选,使得民主党的席位降到了59席。

  麻省的变动让白宫震惊!一天后,疲倦的奥巴马出现在了美国广播公司画面上,他承认自己对麻省败选负有责任,布朗的胜选“反映出民众感到愤怒和沮丧”。

  奥巴马对时局的走向清醒和无奈。一年前,极高的支持率将他送进白宫;但一年后,高企的失业率,攀升的财政赤字,备受争议的医改法案,几乎耗尽了他的政治资源。美国人嘲讽他当初的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不妨改成“是的,我们有时能”。

  更糟糕的是,2010是美国中期选举年,失掉中期选举,按照美国的政治术语,奥巴马将可能成为“跛脚鸭”。

  时间紧迫,政争激烈,奥巴马迫切需要突围。对政治家来说,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转移焦点。

  于是,按照《华尔街日报》的说法,人民币成了最终的替罪羊。

  新的一轮对人民币的攻势由此展开。从过去数年的中美博弈中,我们其实也可看出这样一个规律,每逢重大选举,中国议题必定会发酵,美对华逆差则是重点,人民币汇率则是焦点。

  但与往常由地级别官员打前阵不同,这次是奥巴马亲自出马。3月11日,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发表演讲时,奥巴马突然提高声调称,中国应转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从而避免美国出口商处于不利环境。

  一般情况下,总统不直接谈论股市、汇率等敏感话题。但奥巴马明显越界了,法新社当时的一篇报道就解读说,“在中美政府关系微妙的动荡时期,美国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加的压力”。在这之前,中美已因西藏等问题龃龉频生。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如此表现,足见内心的急迫。

  总统发起了总攻动员令,政客们则一哄而上。在国会山,以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为首的15位参议员联名致信商务部长骆家辉,指责中国的“重商主义”正在损害美国产业的发展。

  他们开出的“药方”,就是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27.5%的关税。以“重税”抵消所谓币值“低估”,看谁比谁更狠。

  其后,130名美国国会议员在联名信上签名,表达对美国软弱的忧心忡忡,呼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在美国财政部,学过中文的财长盖特纳也放话说,人民币应该升值,议员们的主张“表明了人们对这一点的感觉多么强烈”,“这对中国及其所有贸易伙伴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我想重申,我认为,中国最终会意识到,这是符合其利益的。”

  请注意美国朝野的微妙分歧,议员是大棒挥舞,声称人民币不升值,美国就制裁;奥巴马政府则“因势利导”,强调升值符合中国利益,中国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红白脸软硬兼施

  红脸和白脸共行,软硬两手伺候。这也成为中美汇率之争的主旋律。

  在这新一轮的博弈中,美方对中国的施压,实则是一个连环的系统,分为“学者-议员-政府-商界”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一些知名学者对中国汇率体系恶意攻击,其次是美国国会议员的上纲上线,然后则是奥巴马政府的乐观其成,美国商界则多持坐山观虎斗的看客心态。

  记者曾旁听了美国国会召开的多次人民币汇率问题听证会。在领衔的鼓吹对中国制裁的专家中,有两个中国人颇为熟悉的名字,一位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他是中美“两国集团”(G2)的始作俑者;另一位则是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他是所谓的“中美国”概念的提出者。

  这两位曾鼓吹中美应加强合作的著名学者,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却转而对中国严加抨击。比如,伯格斯滕就宣称,人民币兑美元币值低估了40%,因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政策,不能被认为是保护主义措施,而是“反保护主义”措施。

  对于美国学者的这种说法,让中国官员也大为诧异,他们曾当面质问伯氏:你这个40%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只要有目标,任何数据其实都可以“算”出来的。虽然算法未必科学,但恶劣影响已经铸就。这种“中国通”反中国现象,或许是值得中美政界和学界今后仔细思考并小心应对的新问题。

  时间在一天一天过去。汇率之争迎来第一个关键时间点:2010年4月15日。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财政部需在这一点提交汇率政策报告。一旦美国据此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势必会因此对中国商品实施制裁,中国不反抗亦无可能。大规模贸易战一触即发。

  美国官员也充分展露出过人的政治智慧!在中美双方在汇率问题上各说各话形成僵局之时,4月3日,盖特纳突然宣布,推迟发布汇率报告,理由是在未来三个月中,美国将和中方举行一系列非常高端的会议,“我认为,在当前时期,这些会议是促进美国利益的最佳途径。”

  美方以退为进。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莱文的分析是,这是财政部“在特定时期基于特定目的”而采取的决定。

  美方的苦心,最终也结出了硕果。2010年6月1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G20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也很“适时”地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即中国重新实施因金融危机而终止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又开始进入缓慢升值通道。

  中方的这一举动立刻让美国大舒一口气。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刻发表声明,称赞中国此举是是“建设性步骤”,将有助于确保经济复苏并为全球经济更加均衡作出贡献。在随后的7月,美国的汇率报告不出所料地对外宣布,中国非汇率操纵国。

  转嫁危机战火蔓延

  树欲静而风不止。

  9月20日,奥巴马再度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领导人没有兑现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全部诺言”。他以极度强硬的口吻宣称,“我们已告诉他们的是:你们必须让货币升值。”

  紧跟着,9月29日,美国众议院以348票对79票的压倒性表决结果,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所谓“公平”,只是美国政客冠冕堂皇的幌子,其针对的则是人民币,时机对准的是即将举行的中期选举,目标则是一个月后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

  人民币汇率问题再起硝烟,美国开始了新一波的先发制人。对于这项法案,众院筹款委员会主席莱文颇为得意地宣称:“这明确宣示了我们是说到做到的。”在他看来,投票结果已对中国“发出信号”:中国必须在汇率问题上做出让步。

  按照美国的相关法规,该法案要成为最终法律,尚需得到参议院通过并得到奥巴马签字同意。10月13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鲍克斯访华,他威胁中方称,参院很可能在中期选举后对该法案进行投票,“法案非常有可能通过,然后送交总统签署。”

  在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中,435名众议员将全部再选,三分之一参议员也将可能易位,胜败得失的关键时刻,议员们自然不敢有丝毫大意。在人民币问题上大做文章,靠展现强硬吸引眼球、赚取支持,也是美国政客选举中的不二法门。

  美国对人民币步步紧逼,人民币汇率在争议中节节走高。10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830,较前一交易日走高181个基点,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但美国的汇率攻势,所导致的擦枪走火,受害的其实也并不仅仅只有人民币。

  在巴西,雷亚尔快速升值。自去年年初以来,雷亚尔对美元汇率升值了约有25%。巴西国内叫苦不迭,巴西政要也出离愤怒。

  巴西政府被迫宣布,将买进“过量美元”抑制雷亚尔的升值。而从10月5日起,巴西把对外国投资者在巴西固定收益投资的金融操作税税率从2%增加到4%。

  战火延烧到世界许多地方。在日本,日元币值的大幅走高,导致东京方面结束为期6年的不干预汇市政策,抛售了估计价值200亿美元的日元。

  外汇市场的动荡,也迫使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介入市场干预。

  世界黄金市场也牛气冲天。今年以来,国际黄金期货价格累计上涨20%,远超过股票、债券等传统纸质资产。10月5日,由于美元汇率降至1月以来新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黄金期货盘中价再创1340.6美元的历史新高。

  人民币汇率的博弈,怎会转化为整个世界外汇市场的震荡?

  罪魁祸首,就是美元。

  从美国的货币政策看,美国表面上仍奉行“强势美元”政策,但实际则是“弱势美元”挂帅,通过美元贬值来转嫁国内的危机。这也有历史的案例,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主动抛弃了金本位制,使美元迅速贬值,以此摆脱国内的危机。

  从这点看,敦促人民币升值可能只是美国转移舆论焦点的一个幌子,掩盖的是美元主动贬值转嫁危机的目的。

  汇率的冲突山雨欲来,巴西财长曼特加发出警告,随着世界各国政府争相降低汇率以提高竞争力,一场“国际货币战”已经爆发。

  西班牙媒体《起义报》更宣称:“第三次世界大战”已在国际外汇市场打响。

  对于这种混战的结果,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兼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美国必胜,其中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美联储可以不受限制地印制美元”。

  围堵,以“国际共识”名义

  在这场硝烟四起的战争中,既有双方间的捉对厮杀,更多的是各种力量间的合纵连横。

  对于今年春天美国推迟公布汇率报告,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就直言不讳指出,这“只是为我们目前的收获付出的一点小代价”,因为这“反映出,奥巴马政府渴望在多边——而不是双边——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

  干多了“单边”的美国认识到,对付中国这样的大国,单方面施压不可能达成目的,反而压缩自己的利益空间,而借助多边,依靠所谓国际共识的力量,则是对付中国的利器。

  和美国一拍即合的,首先就是欧洲。

  在一些欧洲政客眼中,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按照一些欧洲人士的分析,一方面,他们从中国受益,正是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成为他们摆脱衰退泥沼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心惊胆颤,在这些人看来,中国竞争力强的原因就是人民币低估。

  此外,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反弹,欧美经济复苏疲软,羡慕心态往往会转化成嫉妒,而妒忌又往往演变成仇视,于是“吃大户”的心态就会要求中国有所“奉献”。反映到国际舆论上,美欧高谈“中国责任”,中国要履行责任,人民币就必须升值,反之,就是不负责任。

  11月5日,中欧工商高峰会,欧洲人紧随美国人发动攻势。欧元集团主席让—克洛德·容克、负责货币事务的欧盟委员奥利·雷恩和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对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人民币仍然“被低估”。

  欧洲站到了美国一边,原先试图一个声音说话的“金砖四国”也正出现分化。

  巴西和印度的立场也出现微妙变化,他们开始附和美欧的主张,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巴西央行行长恩里克·梅雷莱斯表态说,人民币升值对于世界经济达到均衡是“绝对关键的”。他称:“目前全球市场存在一些扭曲。其中一个是增长不足,另一个是中国。”

  印度央行行长杜武里·苏巴拉奥也直言不讳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正给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带来负担。因此,“如果中国让人民币升值,那将对我们的对外部门产生正面影响。”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称,让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的利益:“既然现在危机已经结束,为中国自己打算,提高汇率灵活性,避免与美国乃至其他全球合作伙伴摊牌,真的符合中国自己的利益。”

  作为国际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面上采取超脱态度,但其领导人多次附和美欧的说辞,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为由,敦促中国采取行动。IMF总裁卡恩更一度同意美国的建议: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就不增加中国在IMF份额,但他的观点也遭致广泛批评而不得不放弃。

  这一系列针对色彩明显的表态,再度印证了一句话: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期望人民币升值的,大多认为升值将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由此,何乐而不为?

  在舆论的合围下,中国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

  美国外交学会的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说:“如果富裕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联手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那么它很难不理会这种要求,否则会被视为显示超级大国傲慢的一个范例。”

  中国不是一个傲慢的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宽松的国际环境,这就注定了在汇率博弈不能是简单的说“不”。但示弱并大幅升值,则有将损害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更关系到中国千百万人的生计。

  堪称经典的“冬季外交”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美国领衔发起的汇率攻势,中国也采取了诸如围魏救赵、远交近攻的许多策略。香港媒体就感慨,中国近期的外交路线既有围追堵截,又有短兵相接,在中国周边结成一团令人眼花缭乱、纠缠不清的乱麻。

  麻虽乱,理还清。其中最大的理,就是必须捍卫国家利益,必须保卫人民币。

  中国领导人抓住每个机会为中国辩护。

  9月23日,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温家宝举行会谈。近两个小时的会晤中,两人大部分都在讨论汇率问题。

  两位领导人在长时间会晤中只谈论一个问题是非常罕见的。奥巴马试图以此向美国人表明,白宫正在努力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纽约时报》引述知情人的话说,奥巴马并且厉言称:“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我们就要采取其他手段维护美国利益。”

  但对于美方的攻势,中方不为所动。《纽约时报》就说,“温家宝总理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让步,仍坚持过去的说法,即中国汇率政策改革应循序渐进。”

  为打破欧美在人民币问题上的合围,中国对欧洲的“冬季外交”堪称经典。

  中国在欧洲突破的重点,一是德国,一是法国。

  10月5日晚,参加亚欧峰会的温家宝突然改变行程,乘机前往柏林北部的梅泽贝格宫,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为准备这次“非常规的会见”,默克尔也特意缺席亚欧首脑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和闭幕式,赶回柏林准备晤面细节。

  之所以选择梅泽贝格宫,按照默克尔对温家宝的说法,“只有会见与德国关系最密切的外国领导人才会选择这里。”

  中德随后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也见证了这种亲密。声明写到:“双方愿通过加强对话磋商和扩大互利合作促进中欧经济关系”,并强调中国和欧盟“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协作”。对于欧盟领导人此前敦促人民币升值的表态,公报一句未提。从中也可见作为欧盟领头羊德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微妙心态!

  对于中国凌厉的外交攻势,法国《费加罗报》就感叹说,中国本来被认为因其货币贬值政策而遭到孤立,“但它很快利用美国对话伙伴的笨拙,拉拢到了紧随其后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德国”。

  中德互生好感,最根本的,还是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在这次汇率战中,中国只比德国处境略好,作为主要顺差国之一,德国也遭到美国、英国的指责,认为它是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国际上,一度形成了以美英为首的“逆差国”和以中德为首的“顺差国”的对垒。

  一个月后的11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又开始对法国展开国事访问。法国总统萨科奇打破常规,亲自到机场迎接。因人权、奥运等风波而受影响的中法关系,由此进入新的“蜜月期”。

  对于中国的“冬季外交”,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弗朗索瓦·戈德芒就说,中国正慢慢适应它作为一支重要外交力量的新角色,并正学着“像弹钢琴一样”摆弄其他世界强国。他说,由于拥有经济实力和全球金融管理问题上的实际否决权,中国正学着利用欧洲对付美国,利用一个欧盟国家对付另一个。

  对待外界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展现出了成熟的外交作风。

  在汇率的博弈中,10月15日,美国公布汇率报告的时间又到了。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又成为盖特纳的烫手山芋。

  美国人的选择,依然是一个“拖”字诀。

  在15日的最后节点,盖特纳再次宣布,美国将推迟发布报告,原因,和上次几乎如出一辙,因为“在未来几个星期中,美国将和有关方举行一系列非常高端的会议”,美国将借助多边而不是单边力量,促使中国转变汇率政策。

  美国继续引而不发,对中国的包围圈则不断缩小。

  最后亮牌,似乎就在了11月11日开幕的韩国首尔G20的峰会上。

  “货币战争中的洲际导弹”

  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美国在汇率的攻势越发凌厉的同时,不料后院却起火了,引燃大火的就是作为美国央行的美联储。

  11月3日,下午1时十五分许,美联储发表决策公告,宣布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

  美联储决定大举开动印钞机。

  按照美联储的说法,此举旨在刺激美国经济。但美元是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大量美元形成的流动性,加剧的是美元的贬值;同时资本的逐利性,又会促使大量“热钱”流向新兴市场,导致这些国家“输入性通胀”加剧。

  作为“热钱”源头的美国选择了“开闸放水”,表面上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但副作用则是全世界被美国政策绑架。

  有分析人士称,在这个问题上,伯南克实在缺乏政治头脑——如果换作其他国家,可能会在G20峰会后再做这一重大决定,但傲慢的美国没有,或许也不屑。

  但不屑的结果,就是美国原先精心组织的针对中国人民币的合围,因这一外交败笔而自废武功。

  法国《费加罗报》就嘲讽说,奥巴马显然对G20不够尊重,因为美联储的计划将把美元推向有损于欧元的深渊,“这是一种在货币战争中全方位发射的洲际导弹。”

  漫无目的的“洲际导弹”,实际上将所有人都视作了目标。由此,从新兴经济体到美国的盟国,舆论一致的都是对美国“开闸放水”和“祸水外引”的声讨。

  愤怒的南非财长普拉温·戈尔丹指责说,美联储此举“损害了G20领导人在当前危机中努力维持的多边合作精神”。

  本已和美国立场接近的巴西再度调转枪口,向美国猛烈开火,巴西财长曼特严厉抨击说:“全世界都希望美国经济复苏,但从直升机上向经济空投美元毫无用处,因为它不会推动经济增长。这项措施唯一的结果就是造成美元贬值,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大竞争力。”

  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中国的表态,而本身受其害的中国也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就说,许多国家担心这项政策对它们经济的影响,美方应“作出适当解释”,以免影响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

  “美联储有权作出自己的决定,但希望美联储能充分考虑到,他们所作的决定带来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作决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本国的经济。”崔天凯暗藏机锋。

  面对全世界的说“不”,习惯于沉默面对市场的美联储,也不得不采取危机公关。11月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非同寻常地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题为《美联储的举措及其理由:支持复苏和维持价格稳定》的文章,他颇为委屈地称,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货膨胀很低的情况下,美联储认为,对经济的进一步支持是必要的,于是也就有了6000亿美元计划的出台。

  美联储逻辑如下: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从而刺激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好转→世界经济也受益。

  这是最好的结果,但他没有提到的是,这一结果中更隐含着其他的风险,比如,美联储量化宽松→美元贬值→打击其他国家出口→从而损害这些国家复苏;另外,美联储量化宽松→ “热钱”外溢→加剧其他国家金融动荡→引发新的通胀危机。

  在美国的政治架构中,美联储独立运行,这也成为美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挡箭牌。

  在其他国家纷纷批评美国之际,奥巴马就宣称:“美联储是独立机构,它不听白宫指挥,政策原则是我们不评论美联储的行动。”

  但不要忘了,在10月份举行的韩国庆州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伯南克也是同意主要储备货币国要“将警惕汇率过度波动和无序波动”。在此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也曾承诺采取前瞻性货币政策,并适当关注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这种言而无信,暴露出这一承诺的空洞。也难怪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嘲讽说:“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一方面却借助印钞机人为压低美元汇率,这种做法很不恰当。”他甚至都没用什么外交辞令,称美国的政策十分“愚蠢”。

  货币,还是麻烦?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也使首尔G20峰会焦点转移,按照一些外媒的说法,这使得这次峰会成为19:1,而其中孤家寡人的1,就是美国。

  美国也急于摆脱困境,除了伯南克反复解释外,奥巴马也展开亚洲之行,拉拢印度、日本、印尼等国,继续在人民币问题上施加压力。日本《读卖新闻》就分析说,奥巴马在参加首尔峰会前访问中国周边的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目的就是要构建“对华包围圈”。

  在曾度过童年时光的印尼,颇受欢迎的奥巴马就声称:“你们都看到了,一些国家的盈余极高,同时严重干预货币市场,维持本国货币的优势。”

  美国所指的“一些国家”,明眼人都清楚,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

  美国又出招了,中国该如何应对?最受关注的,自然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奥巴马的高峰会,而焦点,无可回避的是汇率问题。

  韩国《朝鲜日报》披露,峰会刚正式开始,双方就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会谈时间比预定的1小时延长了20分钟,在大部分时间里双方就汇率问题交换了意见。

  首先打开话匣子的是奥巴马。他“强烈施压”说,中国应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要不然贸易失衡现象会加重,且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也将会陷入困境。

  胡锦涛则回应说,中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改革需要良好外部环境,只能是渐进式推进。

  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作为斗争策略,同时还须加强进攻,来而不往非礼也。

  胡锦涛坦率向奥巴马指出,中方对美国目前的量化宽松政策表示关注,美方有关政策应该顾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此外,美方尽快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方面采取具体行动,给予中国赴美投资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

  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直接出击。对于中美的交锋,埃菲社这么评论说,中国“优雅地”离开了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因为峰会最后文件并未能迫使人民币升值。

  但中国显然不能掉以轻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通讯社在刊发“胡奥会”新闻稿时,曾发了一个改稿,因为原先的稿件将“中方对美国目前的量化宽松政策表示关注”中的“目前”写成了“日前”。

  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目前”,说明中国仍受美国量化宽松之害。

  而我们与其嘲笑美联储决策上的短视,其实更应该感叹美国外交的强悍,感叹美国在金融体系中的独大地位。

  因为美元归根到底是美国的美元,这就注定了美国可以不顾其他国家的不满、批评乃至愤怒,继续唯我独尊,坐享“铸币红利”。难怪尼克松时代的美国财长康纳利自信地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环球》杂志记者冯琦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汇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