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各方推手打造强硬防卫计划大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0:58  国际先驱导报

  当政界、军界联动媒体、民众,硬把乌云往日本上空拉时,日本列岛整体防卫意识的转变,将不仅体现在大纲字面的变动上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任景国 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 今年12月,将是历经6年磨一剑的日本新防卫大纲终将出台的日子。

  而从8月至今,日本执政在野各党派、不同机构纷纷提出的各色版本,已令外界感受到了围绕在这场防卫变革上的浓厚硝烟味。更颇有趣味的是,从2004年到2010年,从小泉纯一郎到菅直人,日本首相走马灯似地换了6人,但新防卫大纲却似乎某种程度地构成了跨党派的“共同语言”。

  日本新防卫大纲究竟会有哪些质变?又是哪些人幕后推动了这场超越性的改变?

  主笔奉行“现实主义亲美外交”

  日本的“防卫计划大纲”就是日本的国防政策和军事发展指针,是日本的国家安全保障及防务的纲领性文件。该防卫大纲过去由政府直属咨询机构“国防会议”讨论制定并提交内阁拍板议决,现在仿效美国改为由内阁设立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研究制定,然后提交内阁决议通过。

  按照惯例,日本防卫大纲的修改制定以5年为期,最近的一期防卫大纲是于2004年制定的,本该于2009年末制定新一期防卫大纲,由于政权更替等因素,民主党宣布拖至今年年底。

  新防卫大纲的“主笔”,是日本内阁直属防卫咨询机构“新时代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

  该恳谈会成立于2004年,目的是探讨新防卫大纲的修改案,并对政府的防卫政策出谋划策。成员由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所长白石隆、前驻美大使加藤良三、前防卫省统合幕僚长斋藤隆等11位学者、前政界、军界官员组成。分析这些成员的背景,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奉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如京都大学教授中西宽就是师从高坂正尧,高唱重视美国的现实外交。而高坂也正是现任外相前原诚司的恩师。

  从今年2月至今,恳谈会共召开了9次会议。首次会议上,时任首相鸠山由纪夫、外务大臣冈田克也、防卫大臣北泽俊美悉数出席,足见政府对恳谈会的重视。每次开会时,防卫省、外务省、经产省等相关级别的人员都会出席,提供讨论资料。

  就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二次恳谈会上,防卫省提交的材料中,重点讨论了对日本安保构成威胁的三个国家,顺序依次为中国、俄罗斯、朝鲜。防卫省认为,日本面临的安保问题从北到南有:北方四岛、朝鲜半岛南北统一、竹岛、中台、南沙、西沙六大问题。

  在对中国的分析中,分别从中国的国防政策、国防开支、军力近代化的方向、军事近代化的动向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认为今后的情报战将从五维空间全面展开,包括陆海空和宇宙、电磁。同时,认为中国有可能将宇宙开发用于军事目的,正在开发针对卫星的兵器。

  8月27日,恳谈会会长向菅直人亲手递交了为制定新“防卫大纲”而汇总的最终建议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及朝鲜的核发展野心导致东北亚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日本仅保持最低限度防卫力量的‘专守防卫’基本原则已经过时,要求自卫队完成由‘静态遏制力量’向‘动态遏制力量’的调整转化。”。

  同一天,日本共同社称“菅内阁将根据这份报告制定日本未来的防务政策大纲”。

  各方推手打造强硬大纲

  为新防卫大纲添柴加火的,除了“新时代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还有各政党的防卫政策调查会、占据媒体话语权的保守派意见领袖和防卫族中的“制服组(职业军人)”以及国防军工产业族等。

  就在11月29日,民主党党内的外交安全保障调查会向政府提交了防卫大纲修改的提案。该提案明确提出了修改禁止武器输出三原则,和其他国家共同开发武器、海空自卫队要加强对中国海军的监视等建议。

  下野的自民党也不愿放弃这个借修改防卫大纲高唱强硬的时机,党内有关安全防卫政策制定的咨询机构“国防会议”就拿出了自民党版新“防卫计划大纲”,明确提出日本的安保政策要针对的敌人是朝鲜、中国、俄罗斯三国;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也提出了一个经团联版新防卫大纲建议案;以个人身份提出新防卫大纲建言的也大有人在。

  拓殖大学校长渡边利夫就撰文攻击“中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明治大学教授入江隆则甚至发出战争叫嚣:“与中国打一场小规模战争,必定能唤醒国民。日本人将意识到战后奉行的空想和平主义是多么愚蠢。一个国家当战不战,则必然走向灭亡。希望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振作起来,奋勇向前。”

  推手不光来自日本国内。美国主导的美日同盟,永远是日本国家安全无法摆脱的紧箍咒。倡导“回归亚洲”、“建立东亚共同体”、“构筑对等的日美外交”的鸠山由纪夫惹恼了美国,落得个下台的结局。吸取了鸠山的前车之鉴,菅直人选择了在防卫政策上俯仰迎合鹰派势力诉求、回归强化日美同盟旧途、实现制衡中国的这条路。这也正中了美国的下怀。

  新大纲从“量变”到“质变”

  日本战后第一次恢复制定防卫纲要是在1957年,时至1976年才正式确定为“防卫计划大纲”。纵观战后日本史,始终会发现“轻武装、重经济”和“修改宪法、再军备”两条路线在殊死缠斗。

  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逼迫下制定了和平宪法,其中第九条规定了日本“专守防卫”,永久放弃“行使集体自卫权”(就是放弃海外发动战争的权力),并具体规定了自卫队不可逾越的兵力、军备的数量等。这些在许多保守政客、改宪派、积极军备派、狂热的军国右翼势力看来无疑于桎梏和枷锁。

  历经几代自民党保守鹰派政治家潜移默化的努力,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形成的新保守主义阵营势力坐实、坐大,他们已经“偷梁换柱”地使日本在防卫及军备方面完成了许多“突破”。

  虽说如此,但“专守防卫”、“禁止使用集体自卫权”、“禁止武器输出三原则”等一批法规依然是日本安全保障及防卫力量方面的理念性的指导原则。时至今日,日本政坛崛起新一代鹰派政治势力,在修改宪法、再军备,使日本再次走上军事强国道路方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突破以上的这些束缚。

  透过8月份“新时代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向菅直人递交的新“防卫大纲”建言报告可以看到,这些突破点集中在:放弃“专守防卫”理念、灵活对应禁止使用集体自卫权的问题、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这些就是新防卫大纲“超越性变化”的核心所在。

  新防卫大纲最终倘若实质性地放弃“专守防卫”等基本理念,将会使日本的国防政策及防卫指针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虽然新防卫大纲还未正式出炉,但日本政府已经在完成“质变”的具体构想并欲付诸实践行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撞船争端严重对立之际,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宣布将西南25个离岛“国有化”,并计划将向这些离岛派遣自卫队。日本共同社9月21日电称,防卫省计划38年来首次扩编陆上自卫队,增员达1.3万人,日后派驻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西南诸岛”的兵力10年内会增至2万人,是目前冲绳驻军的10倍。据该社11月28日电,防卫省计划建立陆上自卫队最高指挥机构“陆上总队司令部”、并将建立“首都防卫集团”。就在此前,媒体还披露防卫省计划购置3架最先进的“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将潜艇数量从目前的16艘增至22艘等等。有消息人士分析,这些相关计划均已列入12月出台的新一期防卫大纲。

  “中国威胁论”是“灵魂”

  “朝鲜正在积极研发导弹和核武器,中国正加速推进军事现代化,海上活动日趋活跃,日本所面临的周边环境日益严峻,基于这种变化,自卫队有必要加强实效军力来应对。政府会在年底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 10月24日菅直人在出席日本自卫队每年一度的阅兵式上直接点名高调宣讲中朝威胁。

  一直以来,日本政坛人物包括鹰派大多数在公开场合会毫不避讳地点名攻击朝鲜,而对中国则采取隐晦的说法。但自今年天安舰沉没事件及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日本朝野对中国和朝鲜则进行“捆绑式攻击”。

  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每一项写进防卫大纲的计划,无论是扩军计划还是增添先进军备,都明确指向中国,大义名分都是“应对中国的军事崛起”、“应对中国的威胁”等等。

  “外压”对日本人自古至今都是一剂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中国威胁论”为修改宪法、突破防卫理念禁区、再军备等深层次战略欲求创造了充分的舆论和民意环境。

  进入12月,离最终公布新防卫大纲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相信日本菅直人内阁眼下正在对该大纲作最后修饰润色,对某些关键字眼做最后的咀嚼斟酌。但新防卫大纲所凸显的“质变”色彩,却无法被几个柔化的词语所抹杀。

  日本防卫大纲的修改,绝不只是一小撮人所推动的。当政界、军界联动媒体、民众,故意炒作国际风云,硬把乌云往日本上空拉时,日本列岛整体防卫意识的转变,将不仅体现在大纲字面的变动上。

  新版防卫大纲变在哪

  2004版防卫大纲

  1)“专守防卫”理念:坚持

  2)关于集体自卫权:在遭受他国的武力攻击时,进行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自卫

  3)武器输出三原则:禁止向共产圈诸国、根据联合国决议被禁止武器进口的国家和国际纷争当事国或有可能卷入纷争的国家输出武器

  4)陆上自卫队:总人数为15.5万人

  2010版防卫大纲

  1)“专守防卫”理念:放弃?

  2)关于集体自卫权:有必要灵活地改变宪法解释,花费时间制定可使自卫队随时派往海外的一般性法律

  3)武器输出三原则:设立允许武器输出的例外三基准、可与他国共同开发生产武器

  4)陆上自卫队:38年来首次扩编,增员达1.3万人,派驻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西南诸岛”兵力10年内增至2万人,达目前冲绳驻军的10倍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