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者”阿桑奇
阿桑奇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要立志成为社会的“吹哨人”,要把政府刻意隐瞒人民的信息公诸天下
特约撰稿 和静钧
朱利安·阿桑奇是“美国公敌”,这个说法至少在11月29日之前是成立的。
今年7月和10月,通过其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阿桑奇先后把数万甚至是数十万份有关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美军秘密文件在媒体上曝光。这些秘密文件显示,美军滥杀平民、虐待囚徒,及战争失算。“赤裸裸的真相”让五角大楼如坐针毡。
11月29日“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出来的所谓美国外交密函,内容五花八门:有某国领导人海外巨额存款的,有某国背地里要“私相授受”其铁杆盟友于“敌人”怀抱的,有某国要偷偷开发铀矿的,有某国唆使他国攻打邻国的。所有这些充斥着丑陋、背叛、伪善的“秘密”,令世界各国领导人愤怒不已。
现在,阿桑奇几乎成了“世界公敌”。
叛逆少年
一个不平凡的人,往往成长于一个不平凡的家庭。
现年39岁的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阿桑奇的父亲是“有强烈极端主义思想的邪教成员”一说,至今在澳大利亚的媒体上时有所闻。其父母短暂婚姻结束后,阿桑奇不得不随母流浪,躲避强势父亲的“追杀”。后来,阿桑奇又一次不得不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原因还是其母交了一个强势男友后,该男成了母子生活的梦魇。少年阿桑奇一次又一次失学、转学,这迫使他干脆“自学”。
他究竟“自学”过多少课程,至今不得而知。但从其曾在大学期间代表学校参加过物理知识竞赛一事来看,阿桑奇是个“怪才”,只是他从未拿过一个学位和文凭,没有一次在校完整地完成学业。
12月5日南澳大利亚《星期日邮报》采访阿桑奇小学同学的一篇文章中称,留着一头长发的小阿桑奇因“与众不同”受尽同学欺凌。至今,这些曾殴打过小阿桑奇的同学还记得“这个不合群”的人数学特别棒。阿桑奇的母亲也承认,在阿桑奇成长最需要玩伴时,每天陪他的是穿着比基尼在一个孤岛上过着游牧生活的母亲。这些或间接导致阿桑奇的叛逆性格。
网络时代不期而至,使同时代人畅游于网络空间,而阿桑奇却选择了“黑客”窃贼为生。他为此至少被澳大利亚司法当局指控过30项罪名,曾数度被投入监牢。
“泄密伟业”
阿桑奇发现,信息化世界并没有自然而然使世界成为透明和公开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信息反而因网络的便捷而成为“秘密”。越是网络技术超强和网络普及率高的国家,往往越是极度包藏“秘密”的国家。
在12月初与英国《卫报》网站网友交流时,阿桑奇嘲弄了美欧的“言论自由”,称所谓的“言论自由”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谎言。
2006年,阿桑奇对前来采访的《纽约客》记者说,他要立志成为社会的“吹哨人”,要把政府刻意隐瞒人民的信息公诸天下。
阿桑奇针对美国的“处女作”,居然是拿一名美国女人下手。有人侵入美国前共和党女副总统候选人佩林电子邮箱,窃得秘密邮件后,就交给阿桑奇,阿桑奇把它公布在“维基解密”上。佩林大骂阿桑奇为“恐怖分子”。
2010年,一个叫曼尼的美国士兵,私自下载了美军内部网络的数十万份秘密文件和若干视频文件,然后交给了阿桑奇。曼尼被美国军事法庭判了重刑,罪名是未经授权下载秘密文件。
阿桑奇7月份公开的有关美军阿富汗行动的秘密文件,应与曼尼提供的资料有关。但10月份和11月底公开的数十万份伊拉克战场秘密文件和外交密电等,其来源是谁,至今还是个迷。据称,世界各角落的黑客们每天都向“维基解密”网站输送上千份窃来的“秘密”。
赞助危机
“维基解密”网站的域名解析服务商是一家名叫“EveryDNS”的美国公司,而租借的主机服务器则属于美国亚马逊公司。随着“维基解密”的动作越来越大,这两家公司倍受压力。在美国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向亚马逊公司发出质询函后,亚马逊终止了“维基解密”的服务器,“维基解密”转而向巴黎的服务器运营商OVH求援,未果后就转到瑞典一家网络服务供应商。据报,该网络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位于一个坚固的地下核掩体内。
12月2日,EveryDNS公司宣布不再给“维基解密”提供域名解析服务,原因是针对该网站巨量“分布式拒绝服务”的黑客攻击,已经威胁到其他网站获得正常的服务。受其影响,“维基解密”被迫改用瑞士域名。
2009年,“维基解密”一度陷入财政困难,它接受“零头捐助”,但拒绝别有用心的人的“天价捐款”。“维基解密”公布,接受过的最高捐款是500美元。
美联社12月4日的一篇报道称,“维基解密”已经失去了最大的资金来源。美联社的消息称,在线支付服务商PayPal以涉嫌非法活动为由关闭了“维基解密”用来接受捐款的资金账户。公司声明称,关闭“维基解密”的捐款账户,是因为公司规定所有支付服务均不能使用于鼓励、推动、协助或指导别人从事非法活动。
一些“维基解密”的共同创办人,也正离阿桑奇而去,他们扬言要建立一个替代的竞争网站。
至此,在11月28日第三次大量公布美国政府和军方秘密文件之后,“维基解密”网站的生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逃犯阿桑奇
网站不行大可关掉不干,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有人想置阿桑奇于死地。
提前出版的12月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嘴巴被美国国旗蒙住的阿桑奇。封面画的隐喻再明白不过了,美国政府想要阿桑奇“闭嘴”。
在今年7月公布第一批美军方秘密文件后,阿桑奇突然遭到了瑞典警方的抓捕,罪名是强奸和性虐两名瑞典女子。阿桑奇说,有人设了局,想陷害他,瑞典人不会这么干,只有五角大楼的人才干得出来。果然,瑞典警方很快撤销了逮捕令,改称还在调查。惊恐万状的阿桑奇仓皇出逃,先后藏身于英国和德国。英国警方12月7日表示,阿桑奇于当天遭到逮捕,罪名还是涉嫌强奸。
《纽约时报》在11月的一篇大幅报道中称,逃亡中的阿桑奇染了发,举止神秘,心力交瘁,担心被人暗杀于街头。
“维基解密”接二连三公布美国政府和军方秘密文件后,瑞典再一次发出了“强奸罪”的逮捕令,国际刑警组织也应瑞典的要求向成员国发出红色通缉令。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警告阿桑奇别打回澳大利亚避难的主意,声称他一现身就会被抓捕归案。
阿桑奇说,他要是有三长两短,“战友”会抖出更多令敌人胆裂的“猛料”。
只要不是阿桑奇自己“侵入”秘密数据库,美国现有法律很难给“新媒体”和创办人治罪,更不可能以“间谍罪”追捕他,因为阿桑奇并没有把窃得的机密转交给某国,而是交给了全世界。
11月30日,听闻大量美国外交密函被泄漏后,国防部长盖茨耸耸肩,满不在乎地说:“这令人恼怒吗?是的。这让人难堪吗?是的。给美国外交政策造成后果吗?我想有那么一点点吧!”《时代》周刊承认,阿桑奇所披露的秘密,事实上均不是什么“绝密”文件,美国至少有数十万军方人士或政府职员每天都有接触到这些秘密的机会。
阿桑奇现象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必然会产生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问题就是言论和信息自由。只是阿桑奇成为那么多民主或威权政府的“眼中钉”,这大大出乎了这个进步时代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