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十大环球新闻评选:墨西哥湾发生漏油居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9日16:39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101期封面 环球杂志201101期封面

  “新兴声音:2010十大环球新闻”揭晓

  2010年12月21日,由《环球》杂志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埃及和墨西哥等新兴国家的知名报刊以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行的第二届“新兴声音:2010十大环球新闻”评选在北京发布结果,以“大转折时代的国际争端与协作”为主题的环球国际(2010冬季)论坛同时举行。

  包括中国在内的这六个国家,既有“金砖四国”,又有“文明古国”,还普遍兼具新兴国家的特征,同时又大都是G20的成员,使得本次第二届评选的代表性进一步增强。

  参与这次评选活动的外方媒体有巴西《圣保罗页报》、巴西《环球报》报业集团、埃及《十月》周刊、印度《喧嚣》杂志、墨西哥《MX NOTICIAS》杂志、俄罗斯《俄罗斯报》、俄罗斯《地球回声》杂志以及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

  这次评选的方法是,各参与媒体组成由本国知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媒体人士等担任评委的评委会,各评委会从43条2010年国际新闻候选条目中各选择十条,最后由中方评选工作组汇总结果并按照得票多少确定最终入围的十大新闻。

  和中外期刊投票同步,《环球》杂志将候选条目上网供网友投票,截止到2010年12月22日,共有810,570人次在网上投票。

  新兴国家的媒体联合起来评选一年来世界的新闻大事,显露出这个群体的全球关注点和全球视野。“新兴声音:2010十大环球新闻”评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议程框架之外,构建了新的更能反映世界多元价值的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新兴声音”继续上扬

  林利民

  一年前的今天,中国《环球》杂志、俄罗斯《生意人》报业集团、印度《喧嚣》杂志、埃及《十月》周刊等主要新兴国家有代表性的几家主流媒体,第一次联合评选出了年度十大环球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在国际关系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时隔一年,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墨西哥、埃及等六个新兴国家的九家代表性媒体再次聚首,联合评选出2010年十大环球新闻,在世界新闻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再次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破除“西方中心论”魔咒

  以往的十大国际新闻评选活动,完全由西方主流媒体操纵、垄断,主要反映西方国家的视角、价值观取向及其权势的张力、利益需求和诸多政治偏见,是“西方中心论”“美欧中心论”在十大国际新闻评选这一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的具体表演。2009年,由中、俄、印、埃等主要新兴国家的代表性媒体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环球新闻,则更多地反映了新兴国家的国际事务视角和价值观,也更能准确地反映世界政治经济现实。

  一年前,新兴国家媒体联合评选十大环球新闻,第一次破除了“西方中心论”魔咒,反映了非西方国家对世界事务的观察及其结论,一年后,“新兴声音”继续上扬。

  十大环球新闻评选活动只是新兴国家为主力的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舆论攻防和话语权争夺战的一个局部战场。在这一活动中,新兴国家的目标不是要压倒西方国家,而是要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夺回数百年来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强占、垄断的国际舆论阵地,收回本来属于自己的那份国际话语权。而国际舆论攻防战及话语权争夺战本身,又是新兴国家与西方国家进行国际主导权竞争的一个局部。从这个意义上说,评选十大环球新闻活动、争夺十大环球新闻评选的“话语权”,不过是新兴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争夺国际主导权斗争“局部中的局部”,不应过分渲染。

  尽管如此,这一“局部中的局部”却有毋庸置疑的战略意义。中、俄、印、埃等主要新兴国家的重要媒体正是要通过联手评选十大环球新闻,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对评选十大环球新闻这一“局部中的局部”的长期垄断地位,以求掀开新兴国家联手挑战西方国家话语优势的帷幕、吹响新一轮国际舆论攻防战和国际主导权攻防战的号角。

  话语权争夺战的鲜明对照

  冷战结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以美欧日为主的西方国家,一度以所谓“冷战胜利方”自居,挟其并不真正存在的所谓“胜利者”余威,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领域企图席卷全球、霸占全球,在国际舆论和话语权掌控上更是先声夺人。西方媒体鼓吹的“历史终结论”“西方制度优越论”“人权高于主权论”“西方价值观优越论”等西方话语、观念,一时间充斥世界。

  在这一大背景下,冷战结束之初,对重大国际事件和重大问题的报道、分析、评论,向来由西方主流媒体垄断。西方主流媒体通常依仗其长期拥有的资金、人力、技术和市场优势,以轰炸式的密集搜集、报道、评论,垄断着对国际事件和重大问题报道的选择、分析、定调和观点阐述,通过控制舆论、话语向全世界灌输其价值观和利益观,以图实现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

  但是,冷战后的西方舆论、话语优势在经历了最初一个短暂的上扬阶段后,迅速退潮。科索沃战争期间美欧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以及伊拉克战场上发生的美军“虐囚”事件,暴露了西方“人权高于主权论”与“西方价值观优越论”的虚伪性;以“金砖四国”“钻石五国”“新钻十一国”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则与美欧日经济长期低迷形成对照,揭穿了“西方制度优越论”及“历史终结论”等神话,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西方陷入新的经济困境及新兴国家经济继续全面增长,美欧日等西方国家相对于新兴国家的经济和实力优势进一步缩小,在舆论、话语和心理方面,美欧日等西方国家的传统优势也急剧下滑。

  自2009年中、俄、印、埃等新兴国家主要媒体第一次联合评选十大环球新闻以来的一年中,西方舆论、话语优势的下滑更是与新兴国家在国际舆论攻防战和话语权争夺战中影响与地位的明显上升形成对照。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新兴国家、非西方国家的媒体涌现出来,其报道、观点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比如,墨西哥《纪事报》在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期间有关“了解坎昆峰会的5个关键问题”的长篇报道,墨《千年周刊》有关呼吁建立“绿色”基金的分析文章,智利“美洲经济网站”题为“20国集团面临货币战争考验”的分析文章,等等,都在各自领域建立起相对于西方话语权的不同观点。而过去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向来都是西方媒体夸夸其谈,新兴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只能“洗耳恭听”。

  不仅如此,围绕中国崛起这一重大国际议题,一些新兴国家媒体也提出了与西方主流媒体完全不同的看法,并对国际舆论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比如,针对西方主流媒体有关中国与非洲、拉美等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是搞“新殖民主义”等观点,智利“美洲经济网站”2010年12月11日撰文反驳说:近10年来,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一向以绝对的互补为基础。中国急需自然资源,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恰恰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储量。这种互补性造成了以原材料为主的双边贸易形式,使双方从中受益。这样的分析不但驳斥了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种种诬蔑,也比之中国媒体自己去费力解释更有说服力。

  直接支持新兴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新兴国家媒体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上升,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吐为快”,更直接支持了新兴国家、非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增大。在2010年的G20峰会及联合国坎昆气候大会上,新兴国家相互支持,在不少领域保证了自己利益诉求的实现。坎昆气候大会通过两项决议,包括设立“绿色气候基金”,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定,就反映了墨西哥《千年周刊》的观点。

  国际政治逻辑显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优势,固然需要意志和技巧,但更要以实力为后盾。过去如此,今后也将如此。近年新兴国家国际话语权的上扬,固然与这些国家有意改变国际话语和舆论的长期被动地位、争取扩大话语权的决心有关,但更主要的是,这些国家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综合实力上扬,为提高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实力基础。冷战刚结束时,西方经济总量一度占世界3/4以上,这保障了其话语绝对优势。此后,新兴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并与西方国家的长期低迷形成对照。经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西方的经济总量已降到世界1/2左右,而新兴国家实力则大幅上扬。

  今后一代人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新兴国家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并与西方国家的低迷继续形成对照,届时二者的力量对比还将发生进一步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深刻变化。因此,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和影响力还将持续增大。这是历史的必然,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2010年新兴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增大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绿满江天只是时间问题,其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漏油:所有人都应该在乎的事情

  墨西哥湾发生漏油大灾难  环境和相关产业损失惨重

  4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英国BP石油公司的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爆炸起火,11人死亡。底部油井漏油量从每天5000桶,到后来达到25000—30000桶,演变成美国历年来最严重的油污大灾难。

  事发之后,短期内各种试图堵住石油泄漏点的努力均告失败,石油泄漏给墨西哥湾造成巨大的生态污染,原油随着洋流扩散到美国墨西哥湾沿岸5个州,所过之处,包括旅游业和渔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奥巴马随即不顾石油公司的抗议,颁布为期6个月的石油钻井和勘探禁令。美军宣布把漏油危机列为国家级灾害,美军参与救灾。英国BP石油公司于7月15日宣布已经没有新的漏油进入海洋。据估算,此次事件中该公司可能因此损失629亿美元。

  林官明

  “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评价。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漏油事件造成11名工作人员死亡,形成长200公里,宽100公里的原油漂浮带,因此导致的海洋动植物的死亡数量至今无法统计。

  美国投资顾问科托克认为,墨西哥湾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将成为一片废海,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数千亿美元计。他认为,由于这个最糟糕的事件,美国乃至周边国家的经济会因此二次探底。

  当我们看着大海上漂浮的油污带,看着海岸上挣扎于油污中的海鸟和鱼,再对比科托克所担心的“经济二次探底”,一个让人从心底发冷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谁在乎这场灾难,这场灾难中我们在乎谁?

  拥有英国石油公司股票的人首先在乎,他们的利益会因为漏油事件直接受到影响。数量众多的小股东会急冲冲地抛掉股票,急着摆脱投资上的损失,也同时摆脱了自己对环境灾难的责任。股民的眼中看到的只是股价数字的红和绿,对于自己所投资的企业正在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是不关心的。现代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制度就像一堵隔离墙,把人与环境分割开来。

  墨西哥湾海岸线上的居民会在乎,他们先是接到“紧急状态”的通知,随后可能的环境恶化还在等待着他们。除了礁石会被着色,沙滩会变得不适于游玩,他们可能面临当地海产品受到污染的危险。

  其他远离墨西哥湾的人们,他们对这个灾难事件的在乎程度恐怕只在新闻媒体层次。对于深海石油开发,大众不甚了解。广大民众对于政府决策能够有多大的影响呢?奥巴马不久之前才宣布解除近海石油钻探禁令,同时鼓励海底钻探和核能开发。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是:那些在乎的人四处活动促成他们在乎的事。担心“经济二次探底”比起无数的海洋动植物的死亡哪个更重要呢?我们在乎的是那些虚幻的经济学数字,而对于污油中挣扎的鲜活生命不那么在乎,要在乎也是在乎它们生命的失去意味着金钱的失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在乎与不在乎,这是我们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无论这个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样惊天动地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在乎的一个事实就是:如果地球都被我们毁坏了,那些事情还能存在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智利矿工被困69天获救  救援奇迹凸显以人为本

  10月13日,受困井下69天后,智利铜矿矿难矿工成功获救。8月5日,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的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导致33名矿工被困700米深井下。经过长达数月的准备工作,救援人员终于挖通了救援通道,并于当地时间12日晚正式开始最后阶段的救援行动。在被困井下期间,矿工们通过很长的细管输送的药物和食物来维持生命, 每周还能至少有一次通过信件和视频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的机会。为了保持体力,矿工们在井下坚持锻炼,一位矿工甚至每天会跑步大约10公里。

  在全球矿难依然防不胜防的情况下,智利救援的奇迹为全世界树立了新的榜样。此前,中国山西王家岭煤矿于3月28日发生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经救援人员全力抢险,115人获救,让人们在悲伤和沉重中也看到了一种让人感动的力量和温暖。

  生命的尊严与六十九天营救

  竹立家

  智利矿难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可能因为以下两点:一是创下了世界矿难史上最长生还时间的纪录,尊重国民生命,不言放弃;二是政府成功的营救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矿难发生后,地方政府的“政府角色”在营救过程中定位准确。矿难所在地的女市长立即宣布承担起矿工家属代言人的角色,使自己也变成了矿工家属的一分子,而不是“领导者”的角色,更没有试图掩盖矿难真相。使矿工家属有了主心骨和组织感,稳定了家属的情绪,能在营救过程中主动配合政府工作,使营救过程有序进行。

  其次,整个营救过程“依法进行”,始终处于社会和法律的监督之下。在女市长承担矿工家属代言人的同时,她还同时请来一位有名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为矿工及其家属提供法律援助,律师介入以后,除了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进行生产的矿难原因进行调查外,同时指出“政府安监部门收受了矿主的贿赂”,这就为矿工被营救后的索赔提供了依据,矿工通过法律程序不仅向矿主进行索赔,而且还依法追究总统下辖的政府安监部门的责任,使相关的责任人受到了法律严厉的惩处,取得了警示后人的作用。

  最后,营救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和对生命的敬重。矿难发生后智利建设部长被任命为总指挥,全力组织营救,总统亲自对受困矿工喊话:“你们不会被丢下,……我们国家最主要的财富不是铜,而是我们的矿工,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我们的国民”。政府在全力营救的同时,对受困矿工送去了物质和精神安慰,特别是安排受困矿工每周与家属一次对话,坚定了受困矿工的求生欲望与信心,同时也为矿工家属派出了教区牧师进行安抚,有效地减缓了家属对亲人受困的痛苦,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配合营救行动。

  海地地震致严重伤亡  强震频发震撼世界

  2010年,全球地震频发,发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中国青海玉树和印尼西苏门答腊的四场强震造成了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震撼世界。

  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公里处,造成11.3万人丧生;3月27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的马乌莱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708人死亡。地震引发的海啸在智利南部岛屿造成严重破坏;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造成2698人遇难;10月25日,印尼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近450人死亡,上万居民无家可归。

  全球地震进入相对活跃期

  孙士

  2010年,全球地震频发、灾难巨大。1月13日海地7.3级地震,造成11.3万人死亡,19.6万人受伤;3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造成708人死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给智利南部岛屿造成严重破坏;4月14日中国玉树7.1级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1.2万余人受伤;10月25日印尼苏门答腊7.3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近450人死亡,上万居民无家可归……

  截止到12月15日,全球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26次,远高于近百年来的年均18次。据瑞士再保险公司估计,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已夺走26万人的生命,其中大多数来自地震。

  面对2010年的地震活动,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全球地震活动是否已进入一个活跃期?

  我们知道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地震活动,都表现出强弱交替的现象,也就是说,在这时期活动强烈,而在另一时期活动较弱。因此,地震活动的强弱,是否处于活跃时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们判断当前是否进入强震活跃时期主要有两点:一是强震的活动水平是否明显高于以往百年的平均水平,尤其是8.5级以上巨大地震的频度和强度。二是依据全球的地震能量释放是否出现明显加速,只有当能量释放形成加速的状态,才能确定其后的状态是增强还是减弱。实际情况是:自1960年智利8.6级与1964年阿拉斯加8.5级地震后的40年间,全球没有发生一次8.5级以上地震,处于一个地震活动相对低的水平。而自2004年开始至2010年,在短短6年内发生了2004年12月印尼8.7级、2005年3月印尼8.5级、2007年9月印尼8.5级与2010年3月智利8.8级地震, 地震的强度与频度都明显增强,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加速迅猛。这表明,全球地震活动已进入一个相对的活跃期。

  人造基因设想成真 “人造生命”再进一步

  5月20日,美国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合成了一个人工基因组,并用它使一个被掏空的单细胞细菌“起死回生”。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胞,它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

  研究人员的报告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历经多次失败的尝试后,研究人员们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领导研究的克雷格·文特尔说,“这是地球上第一个父母是电脑、却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物种。”

  人造生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方舟子

  如果不仅基因组是人工合成的,细胞的其他部分也都是人工合成的,那才算得上是人造细胞。但是这一天仍然遥遥无期,因为细胞的组成极其复杂。例如,对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功能和相互作用我们还所知甚少,更不要说把它们全都一一合成出来了。其实,即使是对基因组蕴含的遗传信息,我们也所知甚少。如果把细胞比作一台机器,基因组就是它的设计图。文特尔等人所做的,就是拿了一张设计图做底本,然后一笔一划地把它照抄了一遍,对这张设计图的具体内容,则不甚了然。不能说照葫芦画瓢地抄了一张设计图,就相当于制造出了机器。

  文特尔等人靠人工合成(指用化学方法)的只有基因组部分,就连这部分的合成也还要借助酵母菌的生物合成。但是基因组自身是没法复制和制造新细胞的,还必须有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和它一起工作,还要有细胞质、细胞膜形成的合适环境,所有这一切一开始都不是人工合成的,全都是现成的。所以这根本不是人造生命、人造细胞。这也不是什么新物种。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序列是根据蕈状支原体基因组复制的,几乎完全相同(除了少量无关紧要的增减和突变),“制造”出的细胞也是蕈状支原体,不是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其新颖程度还比不上用遗传工程方法创造出来的新菌株。

  那么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只是证明了他们有技术能力能把设计图抄得很完整,而且抄得足够准确,内容基本无误,所以能被细胞识别、复制。细胞对基因组的复制其实也是在抄,只不过抄的方法有所不同。细胞的抄法称为生物合成,利用酶等生物大分子作为工具。而文特尔等人的抄法属于化学合成。

  生物伦理学家认为文特尔等人的研究证明了化学合成的遗传物质和生物合成的没有区别,生命活动不需要特殊的“活力”,所以欢呼这项成果极为重大。但是这一点不需要文特尔等人来证明。“活力论”早在生物学界就没有了市场,生物学家早就确信,只要两个分子的化学结构相同,不管用什么方法合成,其性质就不会有任何区别。“人造细胞”的支持者声称这项技术有广阔的前景,将来能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疫苗等。但是用遗传工程的办法现在就都能实现这些作用,而且可以更方便、更便宜地实现。所谓的“人造细胞”技术也没有出现新的或更大的风险。反对者所担心的那些风险,遗传工程同样有,并不新鲜。

  世界杯首次在非洲举办  俄罗斯获2018世界杯主办权

  6月11日-7月11日,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比赛在南非的9个城市的10座球场举行。此届世界杯是首次在非洲地区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7月11日,西班牙队在决赛中以1:0击败荷兰,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八支冠军球队。

  在南非举办世界杯,再度提升了足球运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赋予了世界杯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世界杯也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向世人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非洲。下一届世界杯将于2014年在巴西举办,而俄罗斯也击败对手,成功获得2018年世界杯举办权。

  世界杯,让世界更平等也更快乐

  汪大昭

  当今世界,缤纷体坛,各种赛事熙熙攘攘,你未唱罢我已登场,但是,只有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称得上长盛不衰。每到偶数年份,这两项体育盛事轮流在世界十大新闻大众占有一席之地,其辐射面和影响力之大,足以让世界瞩目。2010年,轮到世界杯足球赛了。

  体育竞技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早进入全球一体化浪潮。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类别的栏目都专指国内,唯独体育信息没有国界,受到最广泛的关注。就足球而言,哪怕本国或地区足球既不普及,也谈不上高水平和竞争力,人们同样会给予关注。这是其他很多领域都无法相比的先天优势。

  国际足联创办世界杯赛已经80年。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组织现有208个会员协会,在2010年世界杯长达3年的外围赛中,最终有幸入围的球队仅有1/6,其中既有体育传统和经济实力雄厚乃至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有体育整体水平不高、经济落后的国家,还有人口不过百万的斯洛文尼亚,而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大国都只能作为看客。可以说,时下只有世界杯赛这样的体育盛事相对更接近于平等交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过去的一年,人们在国际金融、全球气候、环境保护等会议上看到太多的争吵,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中东、在朝鲜半岛,甚至在首次举办世界杯赛的非洲大陆,动荡、摩擦仍在持续,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相比之下,世界杯赛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愉悦。没有人认为这种兴奋是持久的,可是,人们太需要和平、文明,盼望着远离苦难、贫穷与悲伤。现实生活决定了全球民众的理想和追求,南非的“呜呜祖拉”一阵高声鸣响,抒发了人们的郁闷和压抑,不管是不是喜爱足球,不管是不是推崇西班牙队的拉丁踢法,要的是一种欢乐的感觉。世界杯赛使数十亿人得到了满足。

  据国际足联公布的统计数据,仅阿根廷队与德国队的一场淘汰赛,全球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就有14亿人,其中中国观众有5200万人。在并不喜欢足球的美国,世界杯赛上美国队与英格兰队交锋的收视率超过了NBA总决赛。有人气就有利益,也有利润,有通过世界杯赛赚钱的,有通过世界杯赛重树形象的,有通过世界杯赛决意民族振兴的。如此好事,难道不是2010年最值得记忆的大事之一吗?

  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7000万人次创造纪录

  5月1日到10月31日,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此次世博会共有24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超过7000万人次的中外参观者访问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此次世博会创下了世博会历史上的诸多纪录:超过100万人次的最大单日客流、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有史以来最大的园区选址面积、创纪录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创纪录的发展中国家参展……

  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从创意无限的场馆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从琳琅满目的科技结晶到思想荟萃的各个论坛,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文明盛会,用184天展现了“世界智慧”和“中国之光”。

  上海世博会的价值

  季路德

  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年代都可能发生影响全球的大事。盘点即将过去的2010年,我们有理由说,上海世博会就是这样的事件。

  首先,上海世博会证明了人类亲密沟通的价值。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需要当面沟通。但本届世博会,几乎所有国家都出席了,尽管面临金融危机的困扰,尽管一些国家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甚至是有历史纷争的对手或宿敌,他们都相聚在上海,积极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愿意和他人分享文明成果,并表达对未来的担忧和憧憬。这表明,加强沟通以消除隔阂,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其次,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交流平台。21世纪初,我们这个星球进入了城市化时代,城市在给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人与居住空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紧张。贫民窟、城市功能失调、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越来越困扰各国的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在上海世博会上,三百多的参展方、三大类几百场论坛、两万多场文艺活动,交流了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发展思路,显示了人类在面对城市化挑战中的努力和智慧。这将为今后全球的城市化实践提供动力和养分。

  第三,在中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有位日本政治家指出,中国加入联合国,是政治上融入世界;加入WTO,是经济上融入世界;而举办世博会,是文化上融入世界。而一个国家只有在价值观(即基本判断)和方法论(即思维模式)与世界各国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地球村成员。上海世博会的申办、筹备、运行长达12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现了自己的官、商、学、民等多方面的文化特征,与此同时,无数中国普通民众也近距离感受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一切将对今后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并进一步对今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长远的良好影响。

  迪尔玛成巴西首位女总统 卢拉政策将得到加强

  在2010年10月底举行的巴西总统大选中,劳工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在大选中胜出,成为巴西历史上首位女总统。根据巴西最高选举法院的数字,截至当地时间31日晚21时38分,99.41%的选票已经统计完毕,迪尔玛的得票率为55.99%,她在本轮投票中的唯一对手——巴西社会民主党候选人若泽·塞拉的得票率为44.01%。

  在当晚发表的首次公开讲话中,新当选的迪尔玛表示自己将继续坚持巴西现任总统卢拉政府的主要政策和路线,这意味着巴西左翼政党的执政基础将继续得到加强。作为巴西历史上首位女总统,迪尔玛在讲话中表达了自己作为巴西女性的骄傲。

  延续巴西稳定发展的前景

  孙岩峰

  这是巴西民主制度史上较为没有悬念的几次总统大选之一。

  自从竞选正式启动以来,迪尔玛就以绝对优势领先,即使在受“政府腐败案”间接影响和被戴上“支持堕胎”帽子时,她与塞拉的民调差距也在4个百分点以上,这种一边倒的舆论使她获得了巴西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而卢拉“衣钵传人”的形象也使众人相信“选择迪尔玛就是继续选择卢拉”。

  可以说,迪尔玛的胜利实际上就是“卢拉路线”的胜利。卢拉执政八年,巴西经济平均增长率4%,从世界GDP排行榜的第十二位跃升为第八,首次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十大股东国之一,国家风险指数下降到近十年来最低。更为难得的是,巴西八年来的社会政策可以与经济发展成就同样媲美。通过“零饥饿计划”、“家庭补助金计划”和“最低工资制度”,使巴西2000多万人脱离贫困,3000万人跨入中产阶级队伍,这些人都成为卢拉和迪尔玛的坚定拥趸。

  迪尔玛的当选对于巴西、拉美和世界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巴西来说,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总统,更关键的是可以为民众延续一个稳定和繁荣的前景,特别是对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来说,迪尔玛的这一任期将是至关重要的四年。

  根据巴西政坛上“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迪尔玛很可能会在2014年大选中凭借优异政绩再次竞选连任。卢拉目前已经顶着“历史上最伟大总统之一”的桂冠,担心未来无法做到“更好”,所以视再次出山为“鸡肋”。如果迪尔玛果真能连干八年,“迪尔玛时代”也许将成为巴西历史上最辉煌一幕。

  对于拉美来说,迪尔玛的胜利,表明“中左温和路线”可能才是拉美左翼最务实的选择,尤其是当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激进左派国家近年来相继出现一些经济和社会困难,蒸蒸日上的巴西仿佛可以看作是拉美左翼探索道路上的“积极榜样”。

  对于世界而言,“大国俱乐部”可能要迎接一个新的决策伙伴。近年来在G20,金砖四国、全球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新能源等领域,看到巴西越来越“强壮”的身影和越来越“高亢”的调门,尤其是2010年5月在伊核危机调解中巴西的表现,更是大大提高巴西独特的外交地位。未来,伴随巴西崛起,其大国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朝鲜半岛危机持续发酵 复杂形势搅动大国关系

  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值勤时因发生爆炸而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仅有58人生还。5月20日,韩国公布正式调查结果称,“天安”号是遭到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而沉没的。朝鲜国防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拒绝接受韩方调查结果,并表示将派遣检查团前往韩国核实物证,但遭到韩国拒绝。

  “天安”号事件发生后,朝鲜半岛局势急剧激化。韩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均根据韩国调查结果对朝鲜实施了制裁。朝鲜也宣布了对韩国的反制裁措施。韩国单独以及与美国举行了一系列针对朝鲜的军事演习。

  11月23日,朝鲜和韩国在半岛西部海域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发生交火,双方互射炮弹,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后,韩美于11月28日再次举行联合军演,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参加军演。

  朝鲜半岛国际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

  张琏瑰

  “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已过去多日,人们原以为时间会让对峙双方激动的心冷静下来,不料事态却继续恶化。半岛局势千钧一发。中国呼吁朝韩双方冷静冷静,再冷静,克制克制再克制。2010年12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也开始介入。也许,在各方努力下,这场危机在到达临界点之前会嘎然止步。但是,必须认识到朝鲜半岛国际政治生态发生的影响深远的变化。

  第一,上述事件动摇了“阳光政策”在韩国的社会基础,即使这次危机平安度过,对抗和冷战也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南北关系的常态。延坪岛事件后,无论是在韩国国会,还是在街头,指责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软弱、应对不力之声甚盛,迫使李明博撤换防长,修改作战原则,调兵遣将,严阵以待。据报道,事件后民调显示有70%以上的韩国民众认为韩国对朝政策应更为强硬。一些原来主张“阳光政策”的在野党人士也改变了主张。

  第二,战争边缘政策已由单向变为双向,迎面相撞的可能性骤增。在南北关系中,朝鲜一向坚持“以超强硬对强硬”政策。而长于享受发展成果的韩国则由对战争的恐惧演化为浓重的人质心态,其表现即为韩国政府“同级同量反击、不使冲突升级”的作战原则。上述事件发生后,韩国变了。新任防长明确表示要把北方五岛由防御基地变为进攻基地,韩方一旦受袭,将还以数倍报复,可动用飞机轰炸,直到“消灭威胁源”为止,前线指挥官可先打后报。种种迹象显示韩方也在执行“战争边缘政策”。两个战争边缘政策对阵,一旦走上对撞轨道,双方都将身不由己。

  第三,美日韩战略同盟巩固发展,东亚冷战时期集团政治有可能死灰复燃。面对严峻局面,韩国向美国寻求安全保障。2010年12月6日,美、日、韩三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的背后,是“三国同盟”的阴影。

  第四,有关各方准备摊牌,朝鲜半岛已成火药桶。美国尽速解决朝鲜核问题的紧迫感正在与日俱增。有美国专家认为,应该在朝鲜的导弹技术和核武器威胁到美国本土之前解决之。延坪岛事件后又有人说“长痛不如短痛”。美国军方高层人物公开谈论“第二次朝鲜战争”。俄罗斯总统近日公开宣称朝鲜核武和核试验对俄构成威胁,俄将在俄朝边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朝鲜早在2010年8月初便声称它已做好打常规战争、电子战、核战争的全盘准备,称在战争中朝鲜失去的是军事分界线,得到的是国家统一。看来,有关各方不仅在口头上,而且也在实际行动上在为摊牌做准备。

  发展中国家建最大自贸区  中国东盟步入零关税时代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年实现零关税。

  中国-东盟自贸区构建亚洲新局面

  马燕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在筹建十年后于2010年元旦正式启动,其背景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

  首先是贸易明显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约为527.67亿美元,到2009年已经大幅跃升至2130.11亿美元,中国超过欧盟和日本,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2010年的1-9月份,双方贸易额达到213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从东盟进口1118亿美元,增长51%。

  其次是双向投资增加。从2003年至2009年,东盟对中国实际投资从29.3亿美元增加至46.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金额约为12亿美元,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达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598亿美元,中国大陆对东盟投资96亿美元,尤其在基础设施、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投资迅速增长。

  第三是人员流动大增。东盟10国都是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大陆居民旅游首站赴东盟国家人数从2003年的191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450万人次,超过日本,成为东盟最大的游客来源地。

  未来随着市场开放和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双方的投资将进一步增多。双方的经济合作内容也更加丰富,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尤其在金融、保险、电信、旅游、建筑等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尤其是《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战略规划》的实施,实现中国与东盟在交通、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对接和联通,将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具有了重要保证。

  从更大的范围来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将促进包括日韩印等在内的亚洲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并进而推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双方应进一步完善自贸区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强区内产业、投资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推进自贸区内的货币和金融战略合作。

  欧美经济复苏乏力 汇率冲突硝烟四起

  相对于新兴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的欧洲和美国经济则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拖累。高企的失业率让美国陷入新的失业危机,螺旋式上升的债务又让希腊、爱尔兰等多个欧盟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欧美经济的千疮百孔让许多经济学家担心:这些国家有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

  为摆脱自身困境,一些国家祸水外引,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在欧洲,围绕着如何救助陷入债务危机的成员国,欧盟主要成员龃龉频生。在美国,美联储以刺激经济为名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发达国家的举措,尤其是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美元的贬值,并使大量“热钱”涌向新兴国家。国际汇市的动荡和热钱的涌动,使一些人士警告世界面临“货币战”的危险。

  世界经济复苏的“后危机特征”

  陈凤英

  2010年的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后危机”特征:复苏颠簸蹒跚,形势混沌不清,信心跌宕起伏,市场脆弱多变,金融乱象丛生,经济呈现高度不确定性。

  年初,突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年中,全球忧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年底,美国祭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扰乱并恶化全球发展环境。各国复苏步伐也参差不齐,北南呈“冰火两重天”,增长呈“东高西低”,力量呈“东兴西衰”,发展环境异常复杂。

  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靠新兴市场拉动,所有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速均好于预期,且南南合作如火如荼,未来发展势头看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8%,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2.7%和7.1%。“后危机”时期,新兴市场依然具诸多后发优势,驾驭和管理危机的能力增强,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尤其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普遍乏力,普遍发展陷入“三高三低”困境,即高失业率、高赤字、高债务和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甚至通缩。2010年初,欧洲主权债务因希腊债务危机而爆发,但根源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私人债务向主权债务蔓延的次生危机。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与主权债务攀升至二战结束以来最高,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且呈现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欧洲债务危机只是西方债务的冰山一角。近期,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葡萄牙和西班牙债务一触即发,昭示危机“后遗症”阴霾依然笼罩发达国家,任何可预见或不可预见事件均有可能发生。

  鉴于发达国家迄今尚未找到可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国内动力,拼出口、创就业、激消费、拉经济达到登峰造极,新兴市场紧银根、压通胀、堵热钱、抑泡沫空前紧张,全球贸易战和汇率战交织频起。尤其是,发达国家长期维持超低利率,美国年底再祭量化宽松政策,致使全球流动性空前过剩,新兴市场资产泡沫“被吹大”,通胀压力上升,美元则持续贬值,使其他货币尤其新兴市场货币连连升值。市场担心,美元续贬可能使新兴市场货币政策“脱轨”,引发新的危机。

  经济复苏乏力使发达国家国际合作意愿下降,由“同舟共济”转向“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这从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中不和谐音符增加可见一斑。但作为全球治理的主平台,G20机制内合作仍是主流,且应对危机与驾驭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首尔峰会上,各方承诺汇率应反映各国经济基本面,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通过强劲、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改革国际金融机制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均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很难一帆风顺,起伏震荡趋于常态化,发展进入表面强劲、实际脆弱、不确定性上升的混沌时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环球 新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